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淺釋—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6月19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這一品是“提婆達多品”,但是沒有太多地說到提婆達多,倒是主要說了龍女成佛的事。我們參照宣化法師的講解,因爲裏面有很多佛經的專用術語、名詞解釋,一定要借助古德的注解。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爲“天熱”,因爲他在世時,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使人心裏感到很熱惱,天氣也變得炎熱了,以此因緣爲名。

  反面助人,從理論上說是助道,但在現實當中,要把意念轉化過來就比較難。比如我們每周學習《妙法蓮華經》,只要我們來到現場就沒有中斷過。但上一次我們來了就沒有學成,我反思了一下,這是不是提婆達多來障道了?上一次該讀他這一品就沒有讀成,有其他的事情給耽誤了。提婆達多障道是無處不在,他是發願從反面來助人,當年他直接和釋迦牟尼佛祖作對,因爲從反面助人是他的願力,間接地,從反面障道。只要我們學習這部經典,也可能遇到他間接障道,就像上一次。只要我們認識到了,知道他從反面來助我們,反面障道叫作逆增上緣,也是一種助緣,是一種逆助。反面的幫助就需要我們能夠反思、轉化,我們認識到了、意識到了就不會被他所障,要意識不到,轉化不過來,那就真的障道了,逆增上緣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只要誰求正法,誰求上進,提婆達多就去阻撓,設置種種的障緣、障道,連天人都能夠被他惱怒,都能被他氣到。但是我們發願修行佛法,求無上慧,就能夠意識到,能夠轉化過來。我們能夠意識到他是在反面助我們,不上他的當,不被他的障緣所障,甚至我們能夠突破他的障緣,上進就會更快。上次我們有障緣,今天就特別的好。大家冒著非常炎熱的天氣來集體修學,我們今天也見到了這裏的館長,他也非常支持我們在這裏修學,這就是突破了障緣,更上了一個臺階。

  要突破障緣,突破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怎麼樣才能突破呢?首先忍辱波羅蜜最重要,宣化上人說了,忍辱波羅蜜有十種利益:

  (一)火不能燒—因爲內心裏沒有瞋火,外邊的火就無法傷害。所謂“沒有內虛,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傷—因爲內心是平靜的、是慈和的,故外邊之刀槍也不能爲害。

  (叁)毒不能害—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所以達摩祖師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爲他在無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圓滿了。內無毒心,外害不能染也。

  (四)水淹不死。

  (五)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擁護。修忍辱波羅蜜就是龍天鬼神等都擁護、贊歎。

  (六)身相清淨莊嚴,人人見了,心生愛敬。

  (七)永遠不墮叁惡道。

  (八)得生梵天。修忍辱法,這一生縱然修行成就到不了佛淨土,但也能生天上,梵天是最高的一層天。

  (九)晝夜安樂。修忍辱法,真正是晝夜六時恒吉祥,像現代人,很多人都有焦慮、睡眠不好,這樣種種身心上的障礙,根源在哪兒?焦慮、抑郁、睡眠不好,晝夜不得安樂,就是心不平靜,忍辱波羅蜜沒有做到,只要堅持修忍辱,自然身心安甯、身心自在。

  (十)身心常生歡喜。心平靜我們就能夠得到生命原本具備的淨樂,甯淨中自然産生生命原本具備的歡喜、愉悅、快樂!淨樂正好和煩躁、焦慮、抑郁相反,煩躁、焦躁、焦慮就是心不平靜,心不平靜就失去了人生原本具備的快樂,丟失了人生的樂趣,失去了生存的樂趣。所以我們說一旦失去了平靜心,失去了原本的淨樂的話,對于他來說活著真的成了一種懲罰、一種煎熬,活著就是受罪了,就不是享受生命。

  尤其我們當今所處的大時代、大環境,忍辱波羅蜜非常重要,大家要挂修行的警語,我看第一要挂忍辱波羅蜜。有的人挂“此處最吉祥”,但這個有點太抽象,不具體。大家一定要把忍辱波羅蜜寫出來,挂在牆上,提醒我們。

  忍辱就是平靜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說的清淨、平等,清淨心、平等心是我們原本具備的,我們失去了這個根本,就失去了很多。種種負面的東西就出來了,外來的意外的侵害、傷害就會出來。我們只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清淨,修忍辱波羅蜜,外面的環境再亂,所謂的天災人禍再多,也不會傷害我們。

  佛祖當年面對提婆達多設置的種種障礙,他都能用忍辱波羅蜜來應對。學佛,在這一品裏主要學佛的忍辱波羅蜜,對面來了個故意跟你作對的人,你要怎麼應對?佛祖給我們作了榜樣了,要用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功夫,需要經常去訓練、打磨,第一次我們沒有忍住,第二次我們再來,不要失去信心。這就需要精進,像包粽子,如果說忍辱是米的話,精進就是火,要用火來煮才能煮熟。忍辱是一門功夫,需要精進之火不斷地去熏修、去磨煉,這也講到了精進的十種利益:

  (一)他人不能折伏—因爲定力堅固,與任何人辯論,必定能百戰百勝。要講到精進,有時我們也說勇猛精進,他指的是能夠持久,不是一時的勇猛,要能夠持久。古德說得好:勇猛精進易,長遠行持難。一時的勇猛精進心好發,長遠心難發,要堅持,精進就含有堅持不懈的意思,堅持不懈才算是勇猛精進。

  (二)佛所攝護。能夠時時提起正念,而且能夠不懈的堅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能夠和聖賢之道看齊,下能夠帶動周圍的人跟自己一樣修行,這就是精進不懈,這樣爲佛所護持。我們經常說佛祖保佑、菩薩保佑,怎麼樣才能夠得到佛菩薩的保佑?要堅持不懈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才能夠得到佛菩薩的保佑。

  (叁)非人所護—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來護持。

  (四)聞法不忘—一曆耳根,永爲道種。

  (五)未聞能聞—沒有機會聽到的法,即可聽聞到。

  (六)增長辯才—得到辯才無礙,能令聽者法喜充滿。

  (七)得叁昧性。

  (八)少病少惱。長期勇猛精進,就能夠少病少惱,不要怕累,不要怕煩,越是勇猛精進,我們就越健康、越長壽,生命在于運動嘛。

  (九)心得輕安。勇猛精進就是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消除自己的業障、障緣,所以勇猛精進就能夠心得輕安,有這樣的身心體驗。

  (十)露優波華及優昙缽華(這類華要叁千年才開一次),能日日漸增。這是比喻勇猛精進,久而久之,積功累德。修行人必須要勇猛精進。

  接下來我們再看佛所到的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沒有過失,身不犯殺、盜、淫,故身無失。2、口無失:口所說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而不說雜言穢語。3、無忘:名念無失。比如說六波羅蜜裏面的,忍辱也好,精進也好,自己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像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聖號,要念茲在茲,念念不忘。還有像南傳佛教有一種修法:觀明點。也是如人護目、如龍護珠,不管行住坐臥,明點念念不忘,念茲在茲,這是禅修修定的一種方式,不忘正念,不忘自己所修的法門。修持名念佛法門的人,就要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佛的名號。4、無異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無上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專注的意思。5、無不定心:佛不但沒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禅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亂。6、無不知己舍心:佛對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對一切法無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無可得。7、意無減:佛生生世世願意教化衆生,接引有情,無退轉心。8、精進無減:只有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9、念無減:念叁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時刻不減少。10、慧無減: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11、解脫無減:漸漸得到解脫,一天比一天自在。12、解脫知見無減。解脫還是在解脫知見的前提下,才有解脫的果。解脫知見是理論上的指導,怎麼樣解脫,在知見的引導下,得到解脫的成果。13、一切身業,隨智慧現。14、一切口業,隨智慧現。15、一切意業,隨智慧現。16、過去的智慧無障。17、未來的智慧無障。18、現在的智慧無障。

  這十八種的法唯佛獨有,在菩薩、緣覺、聲聞叁乘不能共這十八種法,故名十八不共法,就是只有佛才能夠達到。共法就是通行的,大家都能夠做到的,不共法就是只有佛才能夠做到。佛有無量神通,乃至于成正等覺,成就菩提。廣度衆生,皆是藉著提婆達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我們總結一下佛的十八不共法,關鍵一點就是怎麼樣能夠處障緣而能意識到是在障緣中,能意識到就是佛慧,智慧無障,只有智慧無障我們才能夠克服障緣,走出障緣。

  忍辱波羅蜜首先還是要在智慧的先導下,智慧無障,忍辱波羅蜜好修,要沒有智慧,意識不到障緣,不識廬山真面目,就突破不了障緣對我們的束縛。佛祖當年,提婆達多處處跟佛作對(在佛的因地,提婆達多曾是佛的弟弟),提婆達多想方設法地去阻止佛祖度化衆生。他也去出家,出家後也收徒衆,跟徒衆宣說他自己的法好,佛的法不好。只有佛祖智慧無障,用他的慧觀,加忍辱的功夫才能夠克服,否則的話,佛祖就要躲避或者是生嗔心,佛祖也不生嗔心,也不躲,就把這個逆緣轉爲逆增上緣。

  這一品還有大量的篇幅說龍女成佛的故事,龍女成佛,有些資曆很深的佛的上首弟子不理解。我們知道龍是屬于叁惡道的畜生身,還沒有脫離畜生,怎麼會能夠即身成佛呢?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的幾位上首弟子不理解。

  關于龍女即身成佛,不僅是這一品,也是整部《法華經》的一個看點。

  這一品一開始“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

  《妙法華經》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祖宣說,十方叁世佛,過去佛也好,他方佛也好,都宣說《妙法華經》,因爲是…

《《妙法蓮華經》淺釋—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