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勸持品第十叁

  

《妙法蓮華經》淺釋—勸持品第十叁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6月26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這一品涉及到的菩薩主要有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與其二萬菩薩眷屬來到佛前發願“惟願世尊不以爲慮”。世尊有所顧慮,菩薩在世尊面前表態:“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我們再看看宣化法師講解,他詳解了代表二萬衆菩薩的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

  藥王菩薩在往昔的時候,名爲星宿光。當時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將阿黎勒諸藥,奉獻于日藏及大衆,發願來世,能治衆生身心兩病,世世爲良醫,善能治病,有藥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谙草木金石四類的藥性。如甘草是甜,黃連是苦。冷性能治熱病,熱性能治寒症。這是爲什麼叫藥王菩薩的緣故。現在很多佛寺或者一些道家的寺院也都供有藥王菩薩。

  大樂說菩薩,他具足四無礙辯:1、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于一切名相,無不了知。名相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現象,雖然知道諸法,但是不執著諸法,于法自在。2、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分別之義,通達無礙。雖然知道諸法之義理,但不取著。法無礙就是于一切現象概念他能了知,並且不執著。義無礙不僅能夠了知現象,而且能夠了知現象的本質。3、辭無礙辯:能在一言之中,含無量之義。對各種言辭通達自在,圓融無礙。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演說也好,寫文章也好,都通達無礙。 4、樂說無礙辯:隨順衆生的好樂,善巧方便爲說佛法,所以稱爲大樂說菩薩。

  一般菩薩都具備四無礙辯才,大樂說菩薩主要是突出最後一點“樂說無礙辯”,能隨順衆生好樂。

  爲什麼以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爲代表來解佛的憂慮呢?我們所參悟的妙法華經是佛晚年所說的一部總結性的大乘了義經典。佛入滅後,正法如何往下傳承?這些菩薩知道佛祖的所憂所願,爲什麼用這兩位菩薩作代表?藥王菩薩善知衆生身心兩方面的毛病,他都有辦法對治。衆生多生的宿業累積,身體就會生病。什麼叫業障?這一品裏面說的很具體:“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慢就帶來業障病,這些都是後世衆生的共業。

  還有大樂說菩薩,能夠隨順衆生,善巧方便而爲說法,然後應對後世衆生的業習,調服衆生的業習,以他們兩位代表的二萬菩薩衆,發誓于後世佛入滅後,由他們來傳承、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妙法華經經義。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佛祖在世時期就是正法興盛的時期,佛滅度後,我們稱爲人天眼滅,正法逐漸地消退,走向像法、末法,衆生的根器也是越來越拙劣:“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這是世尊的憂慮之處。這些大菩薩就在佛祖面前發誓願:讀誦、受持此經典。這是妙法蓮華經經義殊勝,令佛祖憂慮,佛祖滅度後誰來弘揚妙法蓮華經義呢?

  在將來五濁惡世中的衆生,人人不信佛,講佛法也沒有人聽。爲什麼?因爲衆生善根漸漸轉少的緣故,所以福就薄了。雖然增善根的人減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這樣說:“你們知道我是誰?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經成佛,人人都是佛。”這就是增上慢的表現。

  這種人不知慚愧,對于佛所說的經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佛。這種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爲什麼說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圖利益、貪圖供養。這樣就增加不善根,永遠離開解脫之道。何謂解脫?簡要言之,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得到無拘無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增上慢就是我執太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固,固執,特別突出自我意識,處處都是我想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這種人,雖然難可教化,可是我們大衆用大忍耐之力來教導、度脫他們。用什麼方法來度脫?或者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持說妙法蓮華經,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不惜身命來供養妙法蓮華經。

  往昔有一位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他發心焚身供養佛及法華經。諸佛共同贊歎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智者大師讀經到此處時,忽然入定。這裏的智者大師是隋代的一位大修行者,他一生的修行主要是專攻妙法蓮華經,專修專弘妙法蓮華經,他的法名是智顗(yǐ),後人尊稱爲智者大師。在定中見到靈山法會尚未散會,釋迦牟尼佛仍然爲諸大菩薩及諸大羅漢演說妙法蓮華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智者大師是修妙法蓮華經得大成就的,有曆史記載的、真實的一位古德。他經常在定中就能夠見到靈山法會並未散,佛祖仍然在說法。定中不是幻像,是突破時空的局限,穿越時間隧道能夠逆時間而上,看到過去發生的事。

  五濁惡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濁而來。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心自然清淨,成爲人間淨土。何謂五濁?就是1、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因爲福薄,漸漸減少,而入劫濁。劫濁本無體,以四濁爲其體。2、見濁:衆生因爲見解不正確,迷惑正見,遂成見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認爲靈性生命如同草木,以整個身體爲全部生命的所在,執身爲實有,體悟不到心的作用,這是見解上的不正確。濁就是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像世間的科學今天有道理,明天就要被新的發現所取代甚至推翻。我們這個世界人人都迷信科學,這就是見濁最具體的表現。例如,過去推廣科學種植、養殖,現在又看到他的負面作用了,又有人想否定他。我們所處的大時代是劫濁,這個時代具體說是四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邊見,或者叫偏見,不圓融;邪見就是偏得太嚴重了;見取見,就是以眼見爲實,沒見過就不以爲真,就否定。戒禁取見,不是太普遍。見濁對我們的誤導,是我們生命不能圓滿自在的主要原因。3、煩惱濁:六根對六塵,便生五鈍使(貪、瞋、癡、慢、疑),而有種種煩惱産生。我們平時常常說身心不自在,有煩惱,很少體會到這是見解的不正確導致的,實質上,見濁是根源。有見濁,才有後面的煩惱濁。4、衆生濁:因受見濁和煩惱濁的影響,衆生的福報更加隕減,而苦報漸漸增重,所以多逢災禍。衆生濁是共業所感,在整個大時代,因爲心濁導致的共業,所謂的天災人禍是共業所感。5、命濁:衆生因爲煩惱叢生,身心交瘁。因此,壽命縮短,一旦無常,便成異物。

  劫濁是我們的大時代,我們現在的壽命到一百歲就算盡享天壽了,命濁指的是還達不到一百歲。五濁我們今天重新解說,大家要進一步體悟。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于異國土廣說此經。

  異國土就不只是我們這個世界了,五百羅漢發願在十方國土,廣說此妙法蓮華經經義。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谄曲。心不實故。

  增上慢就是我慢、傲慢。這是得授記的有學無學八千人發願至其他國土演說此經。他們首先選擇最需要,最能接受教化的國土,娑婆世界的衆生因爲功德的淺薄,就是聽聞了妙法華經的義趣,對很多人幫助也不大。所以這些有學、無學要廣說此經,廣說不是逢人就說,見人就說。十方國土,法界衆生中,已經修方便法修得相當有成就了,這個時候有人去講直接成佛的無上大法、妙法更有意義,更有必要。而不是嫌棄濁惡世界,不願意去教化,不是忍力不夠,他們有足夠的耐心,教化任何的衆生,但是菩薩要做最有意義的事,所以先選擇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國土去教化。因爲妙法華經經義太稀有難得了,很多地方的衆生,修教理、修方便法的資糧都很深厚了,只欠妙法華經義,佛的無上一乘法給他們做最後的提升。

  我們再看學無學人名詞的概念:

  有學,就是停留在基礎教理上,還在學理,有法執,還要翻書差字典,這個階段的叫有學。無學是從佛理上升到佛法,有這樣成果的,就是無學。四果阿羅漢就超越了法執,一般阿羅漢我執沒有了,但是還有法執,到四果阿羅漢,法執就沒有了。南傳佛教就認爲釋迦牟尼佛祖是四果阿羅漢,因爲他突破了法執,是無學位的。

  經文中,又有有學比丘(初果、二果、叁果阿羅漢)和無學比丘(四果阿羅漢,又稱爲大阿羅漢),共八千人,皆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大衆一起從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這樣的誓言:“世尊!我們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國土去,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沒有休息及停止。”

  這些人皆領佛法旨,不是佛祖指派誰,妙法就妙在這兒,大家都心領神會,自願地發這樣的誓言。

  初果羅漢爲見道位,二果和叁果羅漢爲修道位,所以稱爲有學位。四果羅漢爲證道位,所以稱爲無學位。淨空法師講經時也經常提到,果位就像我們學校的學位一樣,是修學上的階段,所積累的資曆。

  爲什麼緣故?因爲在娑婆(堪忍)國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數很弊惡。心中懷著貢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們的功德又淺又薄、瞋恨最大、汙濁最重、谄媚最強、彎曲最勝,這是因爲他們的心不實在的緣故。

  娑婆世界的衆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爲樂,不知道修離苦得樂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爭我奪,無有停止。因爲起惑、造業,所以受報。如果能回光返照,萬緣放下,自然脫…

《《妙法蓮華經》淺釋—勸持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