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輪回,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爲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爲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昙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佛祖爲憍昙彌(比丘尼上首)等授記,預告作大法師,具菩薩道,最後成佛,號衆生喜見如來。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後隨佛出家,成爲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諸比丘尼的領導人。他們當時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許可,後經阿難尊者再叁向佛求情,最後佛無奈勉強答應。
中國譯經的規定,有五種不譯:1、多含不譯。例如般若,就是多義,在漢語裏面找不到相應的詞,簡單說用智慧來替代,但是還是跟佛祖說法的梵文裏面的般若不能對上。般若屬于音譯,多含不譯。2、尊重不譯。例如佛,也是音譯,梵文裏面是佛陀,簡稱佛,隨著時間的推移,音變了,像在南傳佛教,泰國就是Buddha。 3、順古不譯。順古就是已經形成固定概念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系順古不譯。4、秘密不譯。像咒語,沒有翻譯。5、此方無不譯。在印度有,隨著佛法傳向全世界,佛陀生活的地方有的,在有些地方沒有。比如有些植物,在印度的熱帶植物,像優缽羅花,在中國沒有,就不翻譯,還叫優缽羅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果位,最高的學位,最高的一種證悟境界。
大法師有十德:1、善知法義。2、能廣宣說。3、處衆無畏。4、巧方便說。5、無斷辯才。6、法隨德行。7、威儀具足。8、勇猛精進。9、身心無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種德行,才夠資格稱爲大法師。
六千比丘尼,佛都預示他們作大法師,一一成佛。最早法師不是一個固定身份的稱號,現在詞義變了。他的本義是指學識和德行到一定程度,就能當法師。自己能夠身體力行,依法而做,語言上辯才無礙,能夠廣宣法義,不限定是居士還是僧人,這是法師的本義。兩叁千年來,很多詞都是用延伸義。現在說的法師是身份的象征,是對僧人的稱呼。居士也可以替佛說法,不一定要標榜爲法師。修學好的居士可以領衆,可以爲新學人講說經法。
佛的十種名號:
如來,如來是所有十方叁世佛的十大名號之一,簡單解釋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九法界衆生供養,佛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德行)。正遍知(佛智鑒照一切法,既正又遍,無所不知)。明行足(叁明屬慧,五行屬福,福慧雙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間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無上士(修證到無修證地位)。調禦丈夫(化導衆生,製伏衆生)。天人師(爲人天的大導師)。佛(覺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貴之人)。具足這十種名號,才能稱爲世尊。修行就是向這十個方面來努力,若都達到,就成佛了。
菩薩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是菩薩所修的法門,萬行又稱爲八萬細行。何謂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
1、布施:分爲叁種。一爲財施:即用財物救濟貧窮的人。菩薩能舍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沒有舍不得。二爲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正法布施,將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謂“諸布施中,法施爲最”。
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將推廣妙法華經義作爲最高的、最究竟的法布施,因爲妙法華經經義是實相念佛法,千萬別把淨土宗的念佛簡單化,淨土宗突出的是持名念佛,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實相念佛,最直接。持名念佛也是爲了達到實相念佛的程度。佛祖最想說的,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能夠讓衆生普遍地、更快地成就,讓一部分人能夠很快成就。不能普及那就不叫最有效。佛祖想說最有效的法是針對六道衆生來說的,是佛祖一生所探求的。什麼法最直接有效呢?應該說就是妙法華經,實相念佛成佛!很普及,所有的佛弟子,無論是佛祖在世的親傳佛弟子也好,還是佛祖的再傳弟子也好,都能夠得到實相念佛,即身成佛的妙法。甚至六道衆生,人非人等,那些以龍女爲代表的叁惡道衆生,都能夠在聽聞妙法華經以後即身成佛。這是最有效的實相念佛法,念佛成佛,空間上能普及。我們參悟前幾品中提到一個理念,我們後世弟子只要經常受持、讀誦、體悟,爲他人演說此經妙義,我們就是得佛授記,授記成佛。我們得佛的無上正法、無上妙法,就是通過此經,得佛法脈真傳。
宗教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在古人看來,宗是宗,教是教,一般我們把禅宗,突出悟理的,先求悟法身、求妙理的稱爲宗門;通過學習、參悟佛的方便法,比如讀《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經典,一步一步往上悟的,叫作教下,或者是通過戒法,叁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漸次往上走的叫作教下。這是其他的修法走的路徑有這樣兩類。在妙法蓮華經裏面,宗教這兩個概念融爲一體,成爲一個概念。法華經裏面既有無上禅宗頓悟的法在裏面,同時也有基礎教理漸修的程序在裏面。這就是妙法華經之所以稱爲妙的義理所在。他完全是佛祖所開示的一乘法,最直接、最有效,直接成佛的方法。宗門和教下在法華經裏面融爲一體,也就是妙法華經裏面既有方便說的漸次的修行常規程序,同時法無定法,不見得常規的就是絕對的,雖要遵循常規,也要超越常規、超越教下,所以還有宗門不立文字、不廢文字、不執著文字,這種禅的頓悟法在裏面。頓悟就是超越常規,這是妙法蓮花經的義旨、法旨所在。
本經經題是《妙法蓮華經》,以蓮花爲比喻此經的義趣,以形象的語言,講故事的方式,時間、地點、人物,具體的事例都是很具相、很具體。看上去在講故事,很簡單,但是形象語言的背後卻正體現了大法、體現了無上妙法,是真正的佛境界。以蓮花爲喻,蓮花是花果同時,比喻因果同時。蓮花開花的時候,長在淤泥裏面的蓮藕已經結果了,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因果同時,在凡夫知見,因和果有時間距離,因經過時間變成果,但其實在實質上,在聖賢來看,因果是同時的。佛祖給所有的弟子,只要聽聞妙法華經義的弟子,不管是佛在世的,還是後世弟子,只要聽聞參悟此經義的,都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我們要體悟妙法華經經義,廣宣妙法、廣爲人說,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叁爲無畏施:有人在危險之處,要有見義勇爲的精神,義不容辭,拯救難者出離水深火熱的苦境。我們要是經常持誦此經、爲人演說此經也是最大的無畏布施。
2、持戒:戒是止惡防非的規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彌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條戒。無論在家或出家,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爲人不爲己。戒律裏面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菩薩戒的重要,我們在修持妙法華經的同時,對菩薩戒要有所認識。佛法先是佛理,從理到法,菩薩戒我們先要認識,先學菩薩戒的戒理,然後再進一步地去實踐,按照菩薩戒法去做,就從戒理上升到戒法了。從理到法,法是活的,對指引我們現實前進道路是很實用的,是讓我們實踐去做的。佛法有教法、戒法兩個方面,都很重要。教法提高的同時,戒法也要跟上。主要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氣,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忍辱最有力,佛問弟子世間什麼最有力?有弟子說大象最有力氣,還有人說大力士最有力。佛都說不對,佛說只有能忍者最有力。我們在聽聞妙法華經義以後,具體修行的總綱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就是用妙法華經義來爲人演說;持戒是要先學菩薩戒理,持戒,把戒理變爲戒法;忍辱就是平靜心。
4、精進: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絕不退轉。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無終。總之,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要有緊迫感,時間分分秒秒在過去。我們因業感到娑婆五濁惡世來了,這個世界就是相對的世界,所有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相對而生,有時間限製,有空間局限,勇猛就是和時間賽跑,珍惜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裏面,我們要去實踐,佛祖給我們指示的最直接有效的完善圓滿生命自身的方法。修行自救,修行沒有別的用義,就是自我解救自我的心靈,有好的前景、好的歸宿、完善自我、圓滿自我,讓生命走向原本具備的大自在、大解脫、大圓滿的境界。需要勇猛精進,需要有緊迫感,否則,雖然我們掌握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不充分利用時間的話,也是一個問題,也很難圓滿。
5、禅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就是將意識上胡思亂想的雜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現前。禅定就是製服、降服雜念有效的方法。定不是說讓身體定下來,主要是讓意念能夠專一、專注,身心能夠通一,這是定的實質定義。只要能夠製服雜念,雜念是什麼呢?沒有必要的,可有可無的念頭,甚至一些沒有意義或者是負面的壞念頭,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浮現,我們就應該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製服雜念。
6、般若:多義不翻,勉強譯爲智慧。有了智慧,曉得善惡、是非、黑白、正邪,就不會做顛倒的惡業。這種智慧從何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爲參禅,必參到山窮水盡時,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爲誦經,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每天堅持靜坐半小時、一小時,每天再堅持誦念佛菩薩名號或者是經咒,都是有效的製…
《《妙法蓮華經》淺釋—勸持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