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离轮回,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佛祖为憍昙弥(比丘尼上首)等授记,预告作大法师,具菩萨道,最后成佛,号众生喜见如来。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亲妹妹。后随佛出家,成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诸比丘尼的领导人。他们当时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许可,后经阿难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后佛无奈勉强答应。

  中国译经的规定,有五种不译:1、多含不译。例如般若,就是多义,在汉语里面找不到相应的词,简单说用智慧来替代,但是还是跟佛祖说法的梵文里面的般若不能对上。般若属于音译,多含不译。2、尊重不译。例如佛,也是音译,梵文里面是佛陀,简称佛,随着时间的推移,音变了,像在南传佛教,泰国就是Buddha。 3、顺古不译。顺古就是已经形成固定概念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系顺古不译。4、秘密不译。像咒语,没有翻译。5、此方无不译。在印度有,随着佛法传向全世界,佛陀生活的地方有的,在有些地方没有。比如有些植物,在印度的热带植物,像优钵罗花,在中国没有,就不翻译,还叫优钵罗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果位,最高的学位,最高的一种证悟境界。

  大法师有十德:1、善知法义。2、能广宣说。3、处众无畏。4、巧方便说。5、无断辩才。6、法随德行。7、威仪具足。8、勇猛精进。9、身心无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种德行,才够资格称为大法师。

  六千比丘尼,佛都预示他们作大法师,一一成佛。最早法师不是一个固定身份的称号,现在词义变了。他的本义是指学识和德行到一定程度,就能当法师。自己能够身体力行,依法而做,语言上辩才无碍,能够广宣法义,不限定是居士还是僧人,这是法师的本义。两三千年来,很多词都是用延伸义。现在说的法师是身份的象征,是对僧人的称呼。居士也可以替佛说法,不一定要标榜为法师。修学好的居士可以领众,可以为新学人讲说经法。

  佛的十种名号

  如来,如来是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十大名号之一,简单解释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供(应九法界众生供养,佛有这样的资格,有这样的德行)。正遍知(佛智鉴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无所不知)。明行足(三明属慧,五行属福,福慧双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间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无上士(修证到无修证地位)。调御丈夫(化导众生,制伏众生)。天人师(为人天的大导师)。佛(觉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贵之人)。具足这十种名号,才能称为世尊。修行就是向这十个方面来努力,若都达到,就成佛了。

  菩萨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法门,万行又称为八万细行。何谓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到彼岸的法。

  1、布施:分为三种。一为财施:即用财物救济贫穷的人。菩萨能舍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没有舍不得。二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正法布施,将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谓“诸布施中,法施为最”。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将推广妙法华经义作为最高的、最究竟的法布施,因为妙法华经经义是实相念佛法,千万别把净土宗的念佛简单化,净土宗突出的是持名念佛,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相念佛,最直接。持名念佛也是为了达到实相念佛的程度。佛祖最想说的,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能够让众生普遍地、更快地成就,让一部分人能够很快成就。不能普及那就不叫最有效。佛祖想说最有效的法是针对六道众生来说的,是佛祖一生所探求的。什么法最直接有效呢?应该说就是妙法华经,实相念佛成佛!很普及,所有的佛弟子,无论是佛祖在世的亲传佛弟子也好,还是佛祖的再传弟子也好,都能够得到实相念佛,即身成佛的妙法。甚至六道众生,人非人等,那些以龙女为代表的三恶道众生,都能够在听闻妙法华经以后即身成佛。这是最有效的实相念佛法,念佛成佛,空间上能普及。我们参悟前几品中提到一个理念,我们后世弟子只要经常受持、读诵、体悟,为他人演说此经妙义,我们就是得佛授记,授记成佛。我们得佛的无上正法、无上妙法,就是通过此经,得佛法脉真传。

  宗教这个词我们很熟悉,在古人看来,宗是宗,教是教,一般我们把禅宗,突出悟理的,先求悟法身、求妙理的称为宗门;通过学习、参悟佛的方便法,比如读《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经典,一步一步往上悟的,叫作教下,或者是通过戒法,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渐次往上走的叫作教下。这是其他的修法走的路径有这样两类。在妙法莲华经里面,宗教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概念。法华经里面既有无上禅宗顿悟的法在里面,同时也有基础教理渐修的程序在里面。这就是妙法华经之所以称为妙的义理所在。他完全是佛祖所开示的一乘法,最直接、最有效,直接成佛的方法。宗门和教下在法华经里面融为一体,也就是妙法华经里面既有方便说的渐次的修行常规程序,同时法无定法,不见得常规的就是绝对的,虽要遵循常规,也要超越常规、超越教下,所以还有宗门不立文字、不废文字、不执着文字,这种禅的顿悟法在里面。顿悟就是超越常规,这是妙法莲花经的义旨、法旨所在。

  本经经题是《妙法莲华经》,以莲花为比喻此经的义趣,以形象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的事例都是很具相、很具体。看上去在讲故事,很简单,但是形象语言的背后却正体现了大法、体现了无上妙法,是真正的佛境界。以莲花为喻,莲花是花果同时,比喻因果同时。莲花开花的时候,长在淤泥里面的莲藕已经结果了,其他的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因果同时,在凡夫知见,因和果有时间距离,因经过时间变成果,但其实在实质上,在圣贤来看,因果是同时的。佛祖给所有的弟子,只要听闻妙法华经义的弟子,不管是佛在世的,还是后世弟子,只要听闻参悟此经义的,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得佛授记,将来成佛。我们要体悟妙法华经经义,广宣妙法、广为人说,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三为无畏施:有人在危险之处,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义不容辞,拯救难者出离水深火热的苦境。我们要是经常持诵此经、为人演说此经也是最大的无畏布施。

  2、持戒:戒是止恶防非的规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弥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无论在家或出家,受菩萨戒之后,要行菩萨道,为人不为己。戒律里面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菩萨戒的重要,我们在修持妙法华经的同时,对菩萨戒要有所认识。佛法先是佛理,从理到法,菩萨戒我们先要认识,先学菩萨戒的戒理,然后再进一步地去实践,按照菩萨戒法去做,就从戒理上升到戒法了。从理到法,法是活的,对指引我们现实前进道路是很实用的,是让我们实践去做的。佛法有教法、戒法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教法提高的同时,戒法也要跟上。主要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气,这样才能证得无生法忍。忍辱最有力,佛问弟子世间什么最有力?有弟子说大象最有力气,还有人说大力士最有力。佛都说不对,佛说只有能忍者最有力。我们在听闻妙法华经义以后,具体修行的总纲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就是用妙法华经义来为人演说;持戒是要先学菩萨戒理,持戒,把戒理变为戒法;忍辱就是平静心。

  4、精进: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绝不退转。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无终。总之,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要有紧迫感,时间分分秒秒在过去。我们因业感到娑婆五浊恶世来了,这个世界就是相对的世界,所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而生,有时间限制,有空间局限,勇猛就是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要去实践,佛祖给我们指示的最直接有效的完善圆满生命自身的方法。修行自救,修行没有别的用义,就是自我解救自我的心灵,有好的前景、好的归宿、完善自我、圆满自我,让生命走向原本具备的大自在、大解脱、大圆满的境界。需要勇猛精进,需要有紧迫感,否则,虽然我们掌握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不充分利用时间的话,也是一个问题,也很难圆满。

  5、禅定:就是静虑。静是止息;虑是思虑。就是将意识上胡思乱想的杂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现前。禅定就是制服、降服杂念有效的方法。定不是说让身体定下来,主要是让意念能够专一、专注,身心能够通一,这是定的实质定义。只要能够制服杂念,杂念是什么呢?没有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念头,甚至一些没有意义或者是负面的坏念头,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我们就应该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制服杂念。

  6、般若:多义不翻,勉强译为智慧。有了智慧,晓得善恶、是非、黑白、正邪,就不会做颠倒的恶业。这种智慧从何而来?有两种方法,一为参禅,必参到山穷水尽时,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为诵经,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每天坚持静坐半小时、一小时,每天再坚持诵念佛菩萨名号或者是经咒,都是有效的制…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