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6月26日 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这一品涉及到的菩萨主要有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与其二万菩萨眷属来到佛前发愿“惟愿世尊不以为虑”。世尊有所顾虑,菩萨在世尊面前表态:“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我们再看看宣化法师讲解,他详解了代表二万众菩萨的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

  药王菩萨在往昔的时候,名为星宿光。当时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将阿黎勒诸药,奉献于日藏及大众,发愿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世世为良医,善能治病,有药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谙草木金石四类的药性。如甘草是甜,黄连是苦。冷性能治热病,热性能治寒症。这是为什么叫药王菩萨的缘故。现在很多佛寺或者一些道家的寺院也都供有药王菩萨。

  大乐说菩萨,他具足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了知。名相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现象,虽然知道诸法,但是不执着诸法,于法自在。2、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分别之义,通达无碍。虽然知道诸法之义理,但不取着。法无碍就是于一切现象概念他能了知,并且不执着。义无碍不仅能够了知现象,而且能够了知现象的本质。3、辞无碍辩:能在一言之中,含无量之义。对各种言辞通达自在,圆融无碍。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演说也好,写文章也好,都通达无碍。 4、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为说佛法,所以称为大乐说菩萨。

  一般菩萨都具备四无碍辩才,大乐说菩萨主要是突出最后一点“乐说无碍辩”,能随顺众生好乐。

  为什么以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为代表来解佛的忧虑呢?我们所参悟的妙法华经是佛晚年所说的一部总结性的大乘了义经典。佛入灭后,正法如何往下传承?这些菩萨知道佛祖的所忧所愿,为什么用这两位菩萨作代表?药王菩萨善知众生身心两方面的毛病,他都有办法对治。众生多生的宿业累积,身体就会生病。什么叫业障?这一品里面说的很具体:“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慢就带来业障病,这些都是后世众生的共业。

  还有大乐说菩萨,能够随顺众生,善巧方便而为说法,然后应对后世众生的业习,调服众生的业习,以他们两位代表的二万菩萨众,发誓于后世佛入灭后,由他们来传承、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妙法华经经义。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佛祖在世时期就是正法兴盛的时期,佛灭度后,我们称为人天眼灭,正法逐渐地消退,走向像法、末法,众生的根器也是越来越拙劣:“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这是世尊的忧虑之处。这些大菩萨就在佛祖面前发誓愿:读诵、受持此经典。这是妙法莲华经经义殊胜,令佛祖忧虑,佛祖灭度后谁来弘扬妙法莲华经义呢?

  在将来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人人不信佛,讲佛法也没有人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善根渐渐转少的缘故,所以福就薄了。虽然增善根的人减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这样说:“你们知道我是谁?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经成佛,人人都是佛。”这就是增上慢的表现。

  这种人不知惭愧,对于佛所说的经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惭说自己是佛。这种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为什么说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贪图利益、贪图供养。这样就增加不善根,永远离开解脱之道。何谓解脱?简要言之,就是没有一切执着,得到无拘无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增上慢就是我执太重,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我固,固执,特别突出自我意识,处处都是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这种人,虽然难可教化,可是我们大众用大忍耐之力来教导、度脱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度脱?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者持说妙法莲华经,或者书写妙法莲华经,甚至不惜身命来供养妙法莲华经。

  往昔有一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他发心焚身供养佛及法华经。诸佛共同赞叹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智者大师读经到此处时,忽然入定。这里的智者大师是隋代的一位大修行者,他一生的修行主要是专攻妙法莲华经,专修专弘妙法莲华经,他的法名是智顗(yǐ),后人尊称为智者大师。在定中见到灵山法会尚未散会,释迦牟尼佛仍然为诸大菩萨及诸大罗汉演说妙法莲华经。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智者大师是修妙法莲华经得大成就的,有历史记载的、真实的一位古德。他经常在定中就能够见到灵山法会并未散,佛祖仍然在说法。定中不是幻像,是突破时空的局限,穿越时间隧道能够逆时间而上,看到过去发生的事。

  五浊恶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浊而来。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则心自然清净,成为人间净土。何谓五浊?就是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但因为福薄,渐渐减少,而入劫浊。劫浊本无体,以四浊为其体。2、见浊:众生因为见解不正确,迷惑正见,遂成见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认为灵性生命如同草木,以整个身体为全部生命的所在,执身为实有,体悟不到心的作用,这是见解上的不正确。浊就是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像世间的科学今天有道理,明天就要被新的发现所取代甚至推翻。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迷信科学,这就是见浊最具体的表现。例如,过去推广科学种植、养殖,现在又看到他的负面作用了,又有人想否定他。我们所处的大时代是劫浊,这个时代具体说是四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边见,或者叫偏见,不圆融;邪见就是偏得太严重了;见取见,就是以眼见为实,没见过就不以为真,就否定。戒禁取见,不是太普遍。见浊对我们的误导,是我们生命不能圆满自在的主要原因。3、烦恼浊:六根对六尘,便生五钝使(贪、瞋、痴、慢、疑),而有种种烦恼产生。我们平时常常说身心不自在,有烦恼,很少体会到这是见解的不正确导致的,实质上,见浊是根源。有见浊,才有后面的烦恼浊。4、众生浊:因受见浊和烦恼浊的影响,众生的福报更加陨减,而苦报渐渐增重,所以多逢灾祸。众生浊是共业所感,在整个大时代,因为心浊导致的共业,所谓的天灾人祸是共业所感。5、命浊:众生因为烦恼丛生,身心交瘁。因此,寿命缩短,一旦无常,便成异物。

  劫浊是我们的大时代,我们现在的寿命到一百岁就算尽享天寿了,命浊指的是还达不到一百岁。五浊我们今天重新解说,大家要进一步体悟。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异国土就不只是我们这个世界了,五百罗汉发愿在十方国土,广说此妙法莲华经经义。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增上慢就是我慢、傲慢。这是得授记的有学无学八千人发愿至其他国土演说此经。他们首先选择最需要,最能接受教化的国土,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功德的浅薄,就是听闻了妙法华经的义趣,对很多人帮助也不大。所以这些有学、无学要广说此经,广说不是逢人就说,见人就说。十方国土,法界众生中,已经修方便法修得相当有成就了,这个时候有人去讲直接成佛的无上大法、妙法更有意义,更有必要。而不是嫌弃浊恶世界,不愿意去教化,不是忍力不够,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教化任何的众生,但是菩萨要做最有意义的事,所以先选择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国土去教化。因为妙法华经经义太稀有难得了,很多地方的众生,修教理、修方便法的资粮都很深厚了,只欠妙法华经义,佛的无上一乘法给他们做最后的提升。

  我们再看学无学人名词的概念:

  有学,就是停留在基础教理上,还在学理,有法执,还要翻书差字典,这个阶段的叫有学。无学是从佛理上升到佛法,有这样成果的,就是无学。四果阿罗汉就超越了法执,一般阿罗汉我执没有了,但是还有法执,到四果阿罗汉,法执就没有了。南传佛教就认为释迦牟尼佛祖是四果阿罗汉,因为他突破了法执,是无学位的。

  经文中,又有有学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和无学比丘(四果阿罗汉,又称为大阿罗汉),共八千人,皆得到释迦牟尼佛授记别号。大众一起从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这样的誓言:“世尊!我们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国土去,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没有休息及停止。”

  这些人皆领佛法旨,不是佛祖指派谁,妙法就妙在这儿,大家都心领神会,自愿地发这样的誓言。

  初果罗汉为见道位,二果和三果罗汉为修道位,所以称为有学位。四果罗汉为证道位,所以称为无学位。净空法师讲经时也经常提到,果位就像我们学校的学位一样,是修学上的阶段,所积累的资历。

  为什么缘故?因为在娑婆(堪忍)国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数很弊恶。心中怀着贡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们的功德又浅又薄、瞋恨最大、污浊最重、谄媚最强、弯曲最胜,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不实在的缘故。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为乐,不知道修离苦得乐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争我夺,无有停止。因为起惑、造业,所以受报。如果能回光返照,万缘放下,自然脱…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