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P3

  ..續本文上一頁上受條件的限製,不一定要講素食,但是西藏修行好的高僧行人也是崇尚素食,自然就素食,一定要清淨飲食。還有人說漢傳佛教當年是梁武帝下命令,以行政的手段要求素食的,有人說佛祖當年並不一定素食。這是一種不善之詞,不懷好意之詞。你要通達諸法、通達善法的話,我們知道傳統的這些由來已久大家普遍推崇、推重公認的這些,就有他自身一定的道理在。因爲其國衆生清淨飲食、清淨身心的原因,其佛壽命也很長,其國衆生的壽命也非常長,法住也甚久。我們釋迦牟尼佛的佛運就很短,正法才一千年,像法也才一千年,現在已經到了末法時期了。但善淨國因爲衆生種種善因緣,衆生壽命也長,尤其是佛。我們釋迦牟尼佛祖的壽命就很短,爲什麼?因爲化身來到這個世間,要跟此世界衆生的壽命相應。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雖然沒有說其國人民的壽命,但我們知道善淨國的佛的壽命長,衆生的壽命也很長。“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塔象征著佛的教法、正法,也是供養佛真身舍利的地方。這一點在我們娑婆國土也能看到,就像北京地區從古代傳下來的佛塔就有很多,現在很多道場還在繼續修塔。有一種說法“無塔不成寺”,說佛的正法道場最好有塔,這也是一種正法的象征,這些說法都有出處。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爲足。”這是五百大阿羅漢在法華會上得到成佛授記後的歡喜踴躍、悔過自責,長期以來停留在得少爲足小智小慧上,今天在法華會上,聽聞到佛的一乘究竟之法以後的悔過自責,這是《法華經》的會叁歸一在這一品裏也體現出來。

  

《法華經》最大的兩個特點:一個是語言的平實,形象的語言,講故事;第二個特點是佛法在這裏會叁歸一,這就像長江黃河的一些小支流最後都回歸一處,小支流是佛之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中間要加一個“之”,他也是方便法,也算佛的教法之一,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只能說是佛之法。羅漢乘、菩薩乘、聲聞乘,都是佛之法,到《法華經》裏面才知道,以前的都是佛的方便之法,真正的佛法,無二亦無叁,惟有一乘法,佛法就是佛法,不分一二叁,就一個,所謂不二法門,這是《法華經》特別強調,他的關鍵所在,每讀一品,這一點顯得特別突出。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爲什麼有這樣一種高度評價、贊歎的說法?我們讀了《法華經》看到,因爲在理念上、概念上會叁歸一,強調了佛法,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強調了不二法門,這也是佛法自身的特點,也就是真理的特征——唯一性、普遍性,我們今天認識到真正的佛法,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就是“成佛的法華”的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在《法華經》裏面,跟隨佛祖多年,甚至佛祖在化城喻品裏面講到久遠劫以前,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他們怎麼成佛?都是從老師那裏,從教主那裏聽聞了無上妙法,都是聽聞了《法華經》,久遠劫的佛主都很重視《妙法蓮華經》的經義,因爲得《妙法蓮華經》而成佛。在佛祖的座下很多弟子常隨衆,五百羅漢都是授記將來成佛,這也是“成佛的法華”這種說法的第二個原因,很多行人在《法華經》裏面都有所歸,不管時間多長,國名、劫名相比較各有區別、都有差別,但都預示著將來都能夠成佛,因爲成佛之因都已經具備了,成佛之果是自然而然的事,五百羅漢在這裏也授記成佛;我們要把這個概念寬泛一點,再放大一點說的話,所有能夠聽聞、受持《妙法蓮華經》意理的,跟《妙法蓮華經》有緣的學人,將來都能夠成佛,這也是古德肯定、贊歎《妙法蓮華經》,一再說是“成佛的法華”的第叁點原因。這也是強調了《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性,同時也是鼓勵我們要多誦讀、受持、參悟《妙法蓮華經》的妙理。

  

《妙法蓮華經》“妙”就妙在意趣悠遠,這一品最後講了一個小故事,比喻有人身懷無價寶珠而不自知,離開家以後爲衣食勤苦憂勞,衣食無著,有一點吃的就知足了,他的親戚後來指點他說:你的身上懷有無價之寶,拿到集市上去賣能夠換很多的食物、財寶,怎麼還爲衣食而憂愁。這就是比喻聽到佛的方便教法的衆生得少爲足,有些聽到四聖谛以後,認爲四聖谛是真理,就緊抱四聖谛不放。

  

我們說微妙法、一乘法、不二法,絕對真理的寶貴,光靠一時一地的努力,很難認識到他的高度,領悟到妙法,要靠長劫的修行,佛給諸弟子授記,可以說起到了一個榜樣的作用、示範的作用,就是讓周圍的或者後來的學人樹立這樣的觀念思想,成就福德智慧非常圓滿的佛果,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就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衆生,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勤精進教化衆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間有一句話說“好事多磨”,成佛也是需要時間的,生命自身的完善和圓滿是一個長遠工程,給我們大家樹立成佛的概念以後,就是種下了成佛之因,接下來要長期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衆生,這樣長劫熏修才能夠感得大果,要累積成大果之因。這是最後譬喻很多學人得少爲足。

  

最後偈語是對剛才這一段白話的重複,意理都是一樣的。我們對《妙法蓮華經》應該要不間斷的,不是說每天、每周或者是每月吧,至少過一段時間要讀誦,或者分品讀,至少每一個月讀一品也好,貴在堅持。這樣就對妙法的意理領悟更深一些,更圓滿一些,僅僅靠我們這麼短時間的參學是不夠的。我們只是起了一個頭,爲大家一個學習參悟《妙法蓮華經》開個頭,要體悟,自己一定要堅持讀誦。有些寺院道場,也經常發起一些讀經活動,也不講,就大家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把《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大衆一起讀一遍,這樣互相帶動,才能夠不斷地體悟大乘妙理。

  

上一次周六的時候,張老師又給大家補充、重溫了《妙法蓮華經》的意理、意趣,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一個是補充,一個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參悟。我們知道敦煌莫高窟,世界知名,可能有的人已經去過了,有的人也很想去,他那裏面的畫爲什麼知名呢?從美術的角度講,曆史久遠、規模龐大。畫的什麼內容呢?主要是《法華經》的內容很多,因爲《法華經》主要是講一個個的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主要是把《法華經》經文意理用圖畫展現出來。

  

《法華經》的文字已經夠簡白的了,爲什麼有的道場不講《妙法蓮華經》,就是倡導讀誦?因爲這個內容有一定佛經基礎知識、佛經術語知識的人都能夠讀懂,沒有太難的地方,就是講故事,叁根普被,只要是有緣、願意讀,都能夠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那就是要靠堅持,要多讀、堅持讀,受持的意思就是接受以後還要堅持,能夠堅持,悠深的意理自然能夠領悟的到。

  

還有一點,有些地方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稱爲《觀音經》。“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很普及,早在唐代的時候,“普門品”從《妙法蓮華經》單摘出來,在民間大衆中廣爲傳頌,何以見得?我們知道“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在民間影響這麼大,就是受《妙法蓮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的影響。正因爲“普門品”他的實用性、他語言的通俗,才將觀世音菩薩傳播開來、推廣開來,民間普遍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主要是“普門品”起到很大的宣傳推廣作用。

  

今天在以淨土爲主修行的大背景下,《妙法蓮華經》對很多修行人都很陌生,但實際上他很直白、很通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當然今天誦讀“普門品”的人也很多,但那只是《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以“普門品”爲契機,整個《妙法蓮華經》都應該經常讀誦,這對修淨土的,也符合淨土宗“廣誦大乘”的要求。好我們今天就參學到這裏。

  

接下來我們請瑞大法師爲我們開示幾句。

  

持瑞法師:今天有緣在這裏和大家相見,聽聞法聞大法師的開示,很有幫助,以後歡迎大家有時間到定西去。

  

法聞法師:持瑞法師主持的青煙寺在蘭州以南,一個小時的路程,在西北很有影響,是一個十方道場、十方叢林,面對的也是全國的信衆居士,不定期的辦一些學修的活動,能夠接待居士食宿將近上百人,這是青煙寺道場的一個概況。法師可以把青煙寺客堂的電話留下來,現在已經有不少北京居士到青煙寺去參學的、修行的,大家以後有時間、有意願想到那邊去修學的,聽講經、佛七、禅七,或者其他的一些專題的,像學弟子規等活動的話,可以去那裏,離蘭州一個小時,或者坐火車直接到定西下車就到了,非常方便。

  

  

《《妙法蓮華經》淺釋—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