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P3

  ..续本文上一页上受条件的限制,不一定要讲素食,但是西藏修行好的高僧行人也是崇尚素食,自然就素食,一定要清净饮食。还有人说汉传佛教当年是梁武帝下命令,以行政的手段要求素食的,有人说佛祖当年并不一定素食。这是一种不善之词,不怀好意之词。你要通达诸法、通达善法的话,我们知道传统的这些由来已久大家普遍推崇、推重公认的这些,就有他自身一定的道理在。因为其国众生清净饮食、清净身心的原因,其佛寿命也很长,其国众生的寿命也非常长,法住也甚久。我们释迦牟尼佛的佛运就很短,正法才一千年,像法也才一千年,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期了。但善净国因为众生种种善因缘,众生寿命也长,尤其是佛。我们释迦牟尼佛祖的寿命就很短,为什么?因为化身来到这个世间,要跟此世界众生的寿命相应。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虽然没有说其国人民的寿命,但我们知道善净国的佛的寿命长,众生的寿命也很长。“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塔象征着佛的教法、正法,也是供养佛真身舍利的地方。这一点在我们娑婆国土也能看到,就像北京地区从古代传下来的佛塔就有很多,现在很多道场还在继续修塔。有一种说法“无塔不成寺”,说佛的正法道场最好有塔,这也是一种正法的象征,这些说法都有出处。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这是五百大阿罗汉在法华会上得到成佛授记后的欢喜踊跃、悔过自责,长期以来停留在得少为足小智小慧上,今天在法华会上,听闻到佛的一乘究竟之法以后的悔过自责,这是《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在这一品里也体现出来。

  

《法华经》最大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语言的平实,形象的语言,讲故事;第二个特点是佛法在这里会三归一,这就像长江黄河的一些小支流最后都回归一处,小支流是佛之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中间要加一个“之”,他也是方便法,也算佛的教法之一,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只能说是佛之法。罗汉乘、菩萨乘、声闻乘,都是佛之法,到《法华经》里面才知道,以前的都是佛的方便之法,真正的佛法,无二亦无三,惟有一乘法,佛法就是佛法,不分一二三,就一个,所谓不二法门,这是《法华经》特别强调,他的关键所在,每读一品,这一点显得特别突出。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为什么有这样一种高度评价、赞叹的说法?我们读了《法华经》看到,因为在理念上、概念上会三归一,强调了佛法,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强调了不二法门,这也是佛法自身的特点,也就是真理的特征——唯一性、普遍性,我们今天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就离成佛不远了,这就是“成佛的法华”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在《法华经》里面,跟随佛祖多年,甚至佛祖在化城喻品里面讲到久远劫以前,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他们怎么成佛?都是从老师那里,从教主那里听闻了无上妙法,都是听闻了《法华经》,久远劫的佛主都很重视《妙法莲华经》的经义,因为得《妙法莲华经》而成佛。在佛祖的座下很多弟子常随众,五百罗汉都是授记将来成佛,这也是“成佛的法华”这种说法的第二个原因,很多行人在《法华经》里面都有所归,不管时间多长,国名、劫名相比较各有区别、都有差别,但都预示着将来都能够成佛,因为成佛之因都已经具备了,成佛之果是自然而然的事,五百罗汉在这里也授记成佛;我们要把这个概念宽泛一点,再放大一点说的话,所有能够听闻、受持《妙法莲华经》意理的,跟《妙法莲华经》有缘的学人,将来都能够成佛,这也是古德肯定、赞叹《妙法莲华经》,一再说是“成佛的法华”的第三点原因。这也是强调了《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性,同时也是鼓励我们要多诵读、受持、参悟《妙法莲华经》的妙理。

  

《妙法莲华经》“妙”就妙在意趣悠远,这一品最后讲了一个小故事,比喻有人身怀无价宝珠而不自知,离开家以后为衣食勤苦忧劳,衣食无着,有一点吃的就知足了,他的亲戚后来指点他说:你的身上怀有无价之宝,拿到集市上去卖能够换很多的食物、财宝,怎么还为衣食而忧愁。这就是比喻听到佛的方便教法的众生得少为足,有些听到四圣谛以后,认为四圣谛是真理,就紧抱四圣谛不放。

  

我们说微妙法、一乘法、不二法,绝对真理的宝贵,光靠一时一地的努力,很难认识到他的高度,领悟到妙法,要靠长劫的修行,佛给诸弟子授记,可以说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示范的作用,就是让周围的或者后来的学人树立这样的观念思想,成就福德智慧非常圆满的佛果,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有一句话说“好事多磨”,成佛也是需要时间的,生命自身的完善和圆满是一个长远工程,给我们大家树立成佛的概念以后,就是种下了成佛之因,接下来要长期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这样长劫熏修才能够感得大果,要累积成大果之因。这是最后譬喻很多学人得少为足。

  

最后偈语是对刚才这一段白话的重复,意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对《妙法莲华经》应该要不间断的,不是说每天、每周或者是每月吧,至少过一段时间要读诵,或者分品读,至少每一个月读一品也好,贵在坚持。这样就对妙法的意理领悟更深一些,更圆满一些,仅仅靠我们这么短时间的参学是不够的。我们只是起了一个头,为大家一个学习参悟《妙法莲华经》开个头,要体悟,自己一定要坚持读诵。有些寺院道场,也经常发起一些读经活动,也不讲,就大家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把《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众一起读一遍,这样互相带动,才能够不断地体悟大乘妙理。

  

上一次周六的时候,张老师又给大家补充、重温了《妙法莲华经》的意理、意趣,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一个是补充,一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参悟。我们知道敦煌莫高窟,世界知名,可能有的人已经去过了,有的人也很想去,他那里面的画为什么知名呢?从美术的角度讲,历史久远、规模庞大。画的什么内容呢?主要是《法华经》的内容很多,因为《法华经》主要是讲一个个的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主要是把《法华经》经文意理用图画展现出来。

  

《法华经》的文字已经够简白的了,为什么有的道场不讲《妙法莲华经》,就是倡导读诵?因为这个内容有一定佛经基础知识、佛经术语知识的人都能够读懂,没有太难的地方,就是讲故事,三根普被,只要是有缘、愿意读,都能够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那就是要靠坚持,要多读、坚持读,受持的意思就是接受以后还要坚持,能够坚持,悠深的意理自然能够领悟的到。

  

还有一点,有些地方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为《观音经》。“普门品”出自《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很普及,早在唐代的时候,“普门品”从《妙法莲华经》单摘出来,在民间大众中广为传颂,何以见得?我们知道“家家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在民间影响这么大,就是受《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的影响。正因为“普门品”他的实用性、他语言的通俗,才将观世音菩萨传播开来、推广开来,民间普遍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主要是“普门品”起到很大的宣传推广作用。

  

今天在以净土为主修行的大背景下,《妙法莲华经》对很多修行人都很陌生,但实际上他很直白、很通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当然今天诵读“普门品”的人也很多,但那只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以“普门品”为契机,整个《妙法莲华经》都应该经常读诵,这对修净土的,也符合净土宗“广诵大乘”的要求。好我们今天就参学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请瑞大法师为我们开示几句。

  

持瑞法师:今天有缘在这里和大家相见,听闻法闻大法师的开示,很有帮助,以后欢迎大家有时间到定西去。

  

法闻法师:持瑞法师主持的青烟寺在兰州以南,一个小时的路程,在西北很有影响,是一个十方道场、十方丛林,面对的也是全国的信众居士,不定期的办一些学修的活动,能够接待居士食宿将近上百人,这是青烟寺道场的一个概况。法师可以把青烟寺客堂的电话留下来,现在已经有不少北京居士到青烟寺去参学的、修行的,大家以后有时间、有意愿想到那边去修学的,听讲经、佛七、禅七,或者其他的一些专题的,像学弟子规等活动的话,可以去那里,离兰州一个小时,或者坐火车直接到定西下车就到了,非常方便。

  

  

《《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