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過妙法蓮華經之歌來發揚,廣爲傳誦,有利于大家提升認識高度、提升精神境界,開闊我們的氣度,量大福大,不思而得!通過學妙法,我們從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福德智慧,成就自己的善願。大家說好不好?這個歌好啊!
居士:師父您今天講的第四講,我通過四講的學習,我認識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之因緣的;方便品第二是以權巧方便教化衆生;爲了讓衆生進一步明了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叁;今天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強衆生之信念,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師父給我們講說《妙法蓮華經》,是我們殊勝的因緣,使我們進入法門,充滿法喜。在此聽經是我們得入法門的福報,人必須在無量劫來種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聞《妙法蓮華經》。若人恭敬,無有異心,供養諸佛,一心供養佛、法、僧叁寶,不應生分別心,種善根應發深般若,有堅固心,若人精進,常修慈悲心,衆生得往生,往生度衆生,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殊勝之事,我等如何能報得了佛之大慈悲恩德,感謝師父!阿彌陀佛!
師父:我們大家發心純正,信心非常專一,求佛法、大法、妙法的信念、志趣非常高潔。上次我們說,這裏雖然不比佛祖的靈山大會,但佛祖當年曾經說過,哪裏學習《妙法蓮華經》,哪裏就是靈山法會的延伸與再續,借用今天的話,我們這裏也可以說是靈山的小分會場。只要信心專注,意趣高潔,我們就都能夠得到法益。
下面有一段妙法蓮華經之歌的說明文字:
詩的第一段先聲奪人,由遠及近將讀者帶入山色蒼茫松煙彌漫,深林空曠巨石盤陀的畫面,再凸顯出跏趺橫膝吟誦《妙法蓮華經》的高僧形象,接著宕開筆觸,將鏡頭切換到聽法留虎迹、奇花百鳥銜的周邊環境,以襯托出高僧說法,感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詩人以對高僧是古人今人的疑問懸想,營造出神秘惝恍的氛圍。接著敘寫詩人聽聞此經的神情態度、心理感受,謂《妙法蓮華經》是灌溉焦腸的醍醐,是滋潤心田的甘露。是佛陀的本心,是祖師的禅趣。聽誦《妙法蓮華經》,即可當下識取本心,舉足投步,揚眉瞬目,皆是從道場中來。
《妙法蓮華經》的要旨,就是使每個人體證到原真的本心,使穢濁世間化作佛國淨土,使有情無情悉于一念回光之中頓悟成佛。
第二段寫聽誦《妙法蓮華經》,豁開慧眼,矯正了自己禅修過程中的偏頗,打開了心靈的另一扇窗戶:過去枯守“空寂”、“無心”;如今頓然明白,它只不過是方便化城、羊鹿小果。過去足不出戶、逃聲避色;如今頓然明白,這並不能獲得精神的圓滿。佛法在世間,煩惱即菩提。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過去吟詠詩什、搜索枯腸時,擔心妨礙禅定;如今頓然明白,筆硯文章也可以作爲文字般若,在詩情畫意中顯發本心。過去聚沙爲塔、兒童狎戲時,以爲是抛擲光陰;如今頓然明白,只要念念純真,再平凡的行爲中也有深厚的佛心,也可顯示著莊嚴的佛性。過去遊覽山水,認爲他山非故裏;如今頓然明白,舉足下足都沒有離開故鄉,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本際,因爲山河無寸土,家舍即途中。過去調伏心猿,總是采取強行壓製手段;如今頓然明白,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徹見自性。……
這一系列巨大的轉變和嶄新的生命體驗,都是在聽聞《妙法蓮華經》後産生的,由此可見聽誦《妙法蓮華經》在自己生命深處産生了何其強烈的震撼。
第叁段寫《妙法蓮華經》的大乘法理,藉助吟誦深入人心,如甘露醍醐,聲聲句句,皆顯露著白牛般的本心本性。這純和清明的自性,雖疾似飄風,驟如閃電,卻並不存在于別處,而是在搬柴運水、開單展缽、行住坐臥的日用之中。但世人卻不知日用之中顯發著純真的佛性,遂成爲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酒囊飯袋,沈湎聲色,流連火宅,長者殷切焦慮地揚聲呼喚,他們仍遲遲不願清醒、回頭,與聾者瞽者無異。世人耳聰,聽經時卻聾;世人目明,看經時卻瞎。該聰時不聰,該明時不明,可憐可歎的世人,如同汲水的辘轳,忽上忽下,輪轉在生死的苦海,白白地抛擲了生命!詩人感歎如此無上的大乘妙理,非世人所能知能識,並贊頌誦經者原來是醫王化身,佛陀再世,他誦經的目的就是爲了調治衆生的心病,使迷惘者清醒,使狂亂者安定,使汙穢者潔淨,使褊邪者正直,使凡庸者神聖,成爲天人恭敬、龍鬼贊詠、佛陀所許的修行人。
在詩的結束,作者再一次浩然長歎:聽聞如此精妙絕倫的《妙法蓮華經》吟誦,那些悖離本心本覺追逐外境之人,還不快快幡然醒悟,稽首合掌,信受奉行?
此詩體製博大弘麗,意象缤紛绮錯,聲韻抑揚跌宕,音節古雅磊落,加之磅礴飽滿的氣勢,奔放恣肆的抒情,高華澄明的意境,上幹真宰,筆奪造化,流漾著深邃凝重、隽朗超逸、端嚴優美的佛心、禅韻、詩情,是爐火純青妙造毫巅的化境。它是作者從生命深處噴湧而出的萬斛清泉,表征著詩人對《妙法蓮華經》與禅之真髓的通靈透徹的體證。
妙法蓮華經之歌是唐人的作品,我們今天聽起來非常能夠開悟。但願大家也能夠熟讀、熟誦。好,今天的第四品—信解品,就是強調信心,然後去解、再去行,最後證得果位,證得聖果。信、解、行、證,是我們學習佛法走的一個基本脈絡,這一品就是強調信解的。今天這一品就先到這裏。
《《妙法蓮華經》淺釋—信解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