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信解品第四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01 月19 日 北京茶缘茶城洮砚馆
信解品第四,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是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这四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须菩提是智慧解空第一,大迦叶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他们都是资深而又勤修佛道的,佛祖的上首弟子。他们理解领悟佛的以长者穷子为譬喻,演说三乘与一乘法,虽一而说三乘的道理。
经文都非常的平白、通俗易懂,《妙法莲华经》的特点,就是形象语言。几乎每一品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开示佛的一乘法,无上法、无上乘。学修佛法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解品,从标题上就能开出来,这一品主要讲对于大乘法、一乘法的信心、信解的问题。故事里面说的穷子,本来他是大富长者之子,因小时候出门迷失了回家的路,就一直在外边乞讨。大富长者一直在寻找他,后来终于找到,长者也认出沦落为乞丐的他就是走失多年的儿子。这个时候,有一个什么现象呢?穷子看到大富长者,畏惧不敢走近。本来长者是派人叫他回来,穷子以为是他犯了什么过失错误,人来捉他,甚至怕杀了他,他逃走了。后来长者想办法,让与穷子身份相似的家里佣工去找他,这样才逐渐地走近穷子,把他叫回家里来。先安排他做苦力活,逐渐地让他相信,这个长者的家就是他自己的家,长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慢慢地,穷子就接受了,也敢相信了。
这个典故说明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是富家子弟,一切都具备,宝物自德自有,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家,迷失多年,不认识自己的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在外边乞讨。这就是佛法里说的大乘法,一般众生、甚至小乘行人他不相信古圣先贤,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祖他所发现的,我们每一个灵性生命自身本来就具备的福德智慧。我们的福德智慧本来都是完备的,但自己就是信不过自己,犹如穷子迷失自家多年,忽然家里人找上他说:回家吧,家里一切都有。他不敢相信,他畏惧。这就是众生对自身价值,对自我存在本身的潜能不认识,虽经过佛祖的点拨,我们还是不敢相信,我真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力吗?他不敢相信,怀疑,信不过。
真正的大法就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提起信心、坚定信念,我们自身的潜力、潜能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这就是第四品信解品的大意,文字虽然很多,佛祖当年也是用口语白话,反复地说,不厌其烦,一个问题有时候在一品里面说两三遍,文字虽多,大意其实就是这么一点儿。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特点—形象语言,我们通过这个故事,不断地来体悟妙法真正的微妙之处。
我们看一段《妙法莲华经》的动画影片……
《妙法莲华经》第四品信解品,通过这个故事(长者穷子的比喻),佛祖提醒众生,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心即是佛”,佛是福慧圆满,福德自在。大乘法、微妙法的特点就是“不求自得”,佛法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不求自得”。人说,佛界人不思而得,神界人思则得之,魔(心)界人“求”才能得,鬼(身)界人“争”才能得。
我们手里都有“闻诵妙法莲华经歌”,这是唐人读诵此经的感悟。
闻诵《妙法莲华经》歌
——唐·修雅法师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
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
(注:白莲经即指《妙法莲华经》)
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
偶然相见,未深相识。
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
(注:昙彦、昙翼为古代两位高僧)
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有妙义。
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
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
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
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
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
(注:这是第一卷佛祖要说《妙法莲华经》,显奇特瑞相,众人都不解,来问弥勒菩萨)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
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
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
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砚资真性。
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
(注:这是在后面几品里面讲到的典故: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
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拲(gǒng)。
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
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
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gǔ,瞽本义:瞎眼)!
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
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
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虚生。
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
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
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
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qǐ)首而归命!
在座大家都喜欢和修雅法师一样吟唱咏诗,不要顾虑是不是跟法不相应?跟定不相应?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他跟禅定不相违背,不冲突。大乘,大在哪儿?大法无法;微妙法,微妙在哪儿,妙在哪儿?大化无方。大法无法,大化无方。妙法莲华经中,佛祖给我们开示了一种理念,他非常悠远、开阔,能够提升我们众生的认识高度、提升我们众生的精神境界,甚至从根本上提升我们众生气度、度量。
大乘佛法是在唐代时,随着禅宗的普及,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的义理,被当时很多人去参悟、领略。今天,我们在倡导文化大发展的大好时代背景下,学习参悟《妙法莲华经》的妙旨,非常契合时代精神,这也是一个好的、难得的时节因缘。我建议以后经常诵读妙法莲华经之歌,甚至能够唱诵就更好了,妙法莲华经之歌中间这一段最好,文字比较押韵。这个单子大家都保留,一定都保留,我们要把他熟读,在一些其他的场合我们可以广为读诵、传诵。把《妙法莲华经》的经义妙旨,…
《《妙法莲华经》浅释—信解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