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照二百五十由旬。(叁)次觀色身,作紫金色,舉身光明照十方國,有緣衆生皆悉得見。(四)次觀菩薩一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五)次觀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六)次觀菩薩天冠上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有十方諸佛淨妙國土于中現。(七)次觀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八)次觀其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九)次觀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衆生。
這是第十一觀,稱“大勢至菩薩相好觀”。成就此觀功德作用,可以滅除無數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于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衆生。作此觀者,名爲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爲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爲具足觀觀世音及大勢至。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四十一、第十二種觀想法稱“普觀”,或稱“自往生觀”。
行者成就大勢至菩薩觀後,應作如是觀想:(一)先觀想自身往生于極樂世界,安坐于蓮華座上。(二)次觀想蓮花含苞時、蓮花開時,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叁)次觀想佛菩薩滿虛空。(四)次觀想水鳥、樹林及與諸佛菩薩皆演說妙法,內容與十二部經相符合。見此事已,出定時,仍清楚憶持不失,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這是第十二觀,稱“自往生觀”。成就此觀的功德作用爲,見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此行人之所開示利導。
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在南嶽入般舟叁昧念佛道場,親睹阿彌陀佛示以五會念佛之音,即是成就此觀的殊勝功德。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想作心,自見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爲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四十二、第十叁種觀想法稱“雜想觀”,或稱“雜明佛菩薩觀”。
行者成就自往生觀後,應作如是觀想:(一)先觀阿彌陀佛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如前所說。阿彌陀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阿彌陀佛宿願力故,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即可得無量無邊之福,何況複觀佛具足身相。(二)次觀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等,具如前所說。(叁)次觀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于一切處身同,像如前所說。衆生但觀頂上寶冠,即能別知是觀世音菩薩,是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協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衆生。這一觀想法稱“雜明佛菩薩觀”、“雜觀叁聖”、“雜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想觀。名第十叁觀。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四十叁、第十四種觀想法稱“上品往生觀”。
此先說上品上生觀。佛陀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依修行功德之不同,可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條件:(一)叁種心具足者得往生彼國——(1)至誠心、(2)深切心、(3)回向發願心。(二)複有叁種衆生得往生彼國——(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者;(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者;(3)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者。(叁)時間——具上述此功德者,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上生的勝況:(一)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來迎;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二)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叁)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上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上品上生在極樂世界的修行與體證:(一)聞法已,即刻悟無生法忍。(二)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十四、上品中生觀。
上品中生的條件:四要——(1)于第一義心不驚動,(2)
深信因果,(3)不謗大乘(4)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中生時的勝況:(一)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手持紫金色蓮臺到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二)行者自見坐紫金色蓮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上品中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一)到七寶池,紫金色蓮臺,經一宿即華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寶蓮華。(二)佛及菩薩同時放光照行者身,行者眼目即時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于是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
上品中生在極樂世界的修行與體證:(一)經七日,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二)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叁)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
【經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四十五、上品下生觀
上品下生的條件:(一)信因果(二)不謗大乘,(叁)發無上道心,(四)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時的勝況: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你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你。”即見己身坐上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上品下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于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得見佛,雖見得佛身,于佛之衆相好,心不甚清明,須于叁七日…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依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