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光照二百五十由旬。(三)次观色身,作紫金色,举身光明照十方国,有缘众生皆悉得见。(四)次观菩萨一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五)次观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六)次观菩萨天冠上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有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于中现。(七)次观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八)次观其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九)次观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是第十一观,称“大势至菩萨相好观”。成就此观功德作用,可以灭除无数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一、第十二种观想法称“普观”,或称“自往生观”。
行者成就大势至菩萨观后,应作如是观想:(一)先观想自身往生于极乐世界,安坐于莲华座上。(二)次观想莲花含苞时、莲花开时,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三)次观想佛菩萨满虚空。(四)次观想水鸟、树林及与诸佛菩萨皆演说妙法,内容与十二部经相符合。见此事已,出定时,仍清楚忆持不失,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这是第十二观,称“自往生观”。成就此观的功德作用为,见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此行人之所开示利导。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在南岳入般舟三昧念佛道场,亲睹阿弥陀佛示以五会念佛之音,即是成就此观的殊胜功德。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二、第十三种观想法称“杂想观”,或称“杂明佛菩萨观”。
行者成就自往生观后,应作如是观想:(一)先观阿弥陀佛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如前所说。阿弥陀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阿弥陀佛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即可得无量无边之福,何况复观佛具足身相。(二)次观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等,具如前所说。(三)次观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像如前所说。众生但观顶上宝冠,即能别知是观世音菩萨,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这一观想法称“杂明佛菩萨观”、“杂观三圣”、“杂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十三、第十四种观想法称“上品往生观”。
此先说上品上生观。佛陀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依修行功德之不同,可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条件:(一)三种心具足者得往生彼国——(1)至诚心、(2)深切心、(3)回向发愿心。(二)复有三种众生得往生彼国——(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3)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者。(三)时间——具上述此功德者,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上生的胜况:(一)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来迎;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二)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三)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上品上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上品上生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与体证:(一)闻法已,即刻悟无生法忍。(二)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十四、上品中生观。
上品中生的条件:四要——(1)于第一义心不惊动,(2)
深信因果,(3)不谤大乘(4)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中生时的胜况:(一)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手持紫金色莲台到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二)行者自见坐紫金色莲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
上品中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一)到七宝池,紫金色莲台,经一宿即华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华。(二)佛及菩萨同时放光照行者身,行者眼目即时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上品中生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与体证:(一)经七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二)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三)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
【经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四十五、上品下生观
上品下生的条件:(一)信因果(二)不谤大乘,(三)发无上道心,(四)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下生时的胜况: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你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你。”即见己身坐上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
上品下生到达极乐世界时的胜况:于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得见佛,虽见得佛身,于佛之众相好,心不甚清明,须于三七日…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依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