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洪州禅的影響與發展(釋慧昭)▪P3

  ..續本文上一頁檗禅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叁度發問,叁度被打。臨濟乃自恨障緣深重,天資愚鈍,不領深旨,擬往別處行腳。辭別時,黃檗叫他去參高安大愚禅師。大愚問臨濟在黃檗處的情況,臨濟告以叁度被打的經過,不知過在何處?大愚:“黃檗與麼老婆心切,爲汝得徹困,猶覓過在?”義玄言下大悟,乃曰:“佛法也無多子。”大愚揪住曰:“適來道我不會,而今又道無多子,是多少來?是多少來?”義玄于大愚肋下打一拳。愚托開雲:“汝師黃檗,非幹我事。”義玄回到黃檗處,黃檗問雲:“汝回太速生!”師雲:“只爲老婆心切。”黃檗雲:“遮大愚老漢待見與打一頓。”義玄曰:“說什麼待見,即今便打。”遂鼓黃檗一掌。黃檗哈哈大笑15!

  在此我們應該注意到,臨濟禅師:“說什麼待見,即今便打。”此即告訴吾人,要善于把握當下的因緣。禅宗時時要我們活在當下,不打妄想,這思想就是來自于《金剛經》,《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正8

  751中)即是要我們時時活在當下,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因爲佛法當體即是,動念即乖。所以黃檗禅師:“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叁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大正48

  384上)

  所謂“住”,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有所住就有系縛,若“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大正48

  353上)

  依筆者的看法:惠能大師所說的“前念”即《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也就是黃檗禅師所說的“前際”;“今念”即“現在心”,即黃檗所說的“今際”;“後念”即“未來心”,即黃檗所說的“後際”。無住即不執著于過去、現在、未來。因爲有所住,就有系縛,有系縛就不得解脫自在。《金剛經》:“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正8

  751中)諸心就是一切心,非心就是無心,無心並不是沒有心,而是無住心,也就是說:一切心都是無住性的。所以黃檗禅師于《傳心法要》:“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衆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大正48

  380中)

  “無住”是南宗禅的心法,也是禅師們能不能真正過著自在解脫之人間生活禅的關鍵點。如《六祖壇經》:“如來入涅槃,法教流東土,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此真菩薩。”(大正48

  345中)這段經文說明著:佛陀入涅槃後,佛陀教法傳到中國,共傳那一個法?就是“無住”這一法,能夠我心無住,才名爲真正的菩薩。所以佛陀于《金剛經》說:菩薩“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大正8

  750中)

  的確,能夠我心無住,才名爲真菩薩,能夠我心無住,才能如黃檗禅師所說:“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大正48

  384上)能夠我心無住,才能“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大正48

  384上)能夠我心無住,才能“百花叢裏過,一葉不沾身。”(大正48

  229中)能夠我心無住,才能“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大正48

  396上)

  黃檗禅師的主要心法就在于“無心道人”,而此法傳給臨濟禅師,就成爲“無位真人”,“無位真人”是臨濟禅師的主要思想,而其禅法思想來源,就是來自于黃檗禅師,黃檗禅師的禅法思想,對臨濟宗的創立及影響發展是非常大的。

  四、 洪州宗人間生活禅思想的發展

  上一章已提到:《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但啓發了馬祖道一“觸類是道”“立處即真”的思想,且更進一步影響到後來的臨濟宗。

  臨濟宗主要思想即“立處皆真”與“無位真人”。臨濟義玄認爲佛法不離開現實生活,佛道“觸目皆是”,只要“處處不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無不甚深,無不解脫16”。很顯然地,臨濟禅師這種“立處皆真”的自悟,是對洪州宗人間生活禅的繼承和發展,其結果是使禅者在修行實踐中,把禅與日常生活行爲更普遍地聯系起來17。因此臨濟禅師:“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大正47

  498上)平常“無事”,並非說沒有事,“無”就是“無所住”,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飯、睡覺、大小便等,都要能夠心無所住,因爲如果心有所住,就有系縛,有系縛就不得解脫自在。所以黃檗禅師:“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大正48

  380中)無心就是無住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穿衣、吃飯、睡覺、大小便等,只要能夠念念無所住,念念不取于相,那就能夠自在解脫。

  有學者認爲臨濟禅師“立處皆真”是來自于後秦僧肇《肇論》〈不真空論〉的思想,筆者認爲這是有待商確的。如楊曾文先生在〈臨濟義玄禅法的現實主義性格〉一文中提到:““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在《臨濟錄》中引用兩次,其中“立處皆真”是取自後秦《肇論》〈不真空論〉的“不動真際而爲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18。

  依筆者的看法:臨濟禅師“立處皆真”的思想並非來自于〈不真空論〉,而是來自于洪州宗的馬祖道一禅師,馬祖說:“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解脫,解脫者即真如,諸法不出于真如。”(大正51

  440上)由這段引文即很清楚了解到:臨濟禅師“立處皆真”的思想必定是來自于同屬南宗禅的馬祖禅師,絕不會是來自于不同宗派的空宗思想。

  臨濟禅師另一重要思想即“無位真人”,如臨濟上堂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大正47

  496下)“無位真人”乃指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體性此說明著無佛可求、無道可成,無法可得。人只要能常覺不住、隨緣生活,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便自然與佛無二。所以當學僧問臨濟:“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下禅床捉住學僧:“道!道!”學僧想要回答時,臨濟馬上推開學僧:“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19”

  在此有兩個需要注意的重點:一、當學僧要回答臨濟禅師的問題時,臨濟馬上推開學僧;二、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這說明著:真如佛性不是能夠以語言文字來加以說明,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即是此義。另外,真如佛性也非以求而得,這就如同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如何是真功德?”達摩:“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20黃檗禅師也說到:“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大正48

  379下)

  “無位真人”依筆者的看法:應該就是臨濟老師黃檗禅師所說的“無心道人”或“無爲道人”。黃檗禅師認爲禅者應該是“絕學無爲閑道人21”。黃檗禅師是福建人,“無爲”與“無位”的閩南話大致同音。而“無位真人”又稱“無依道人”,“無依”即“無心”,“無心”即“無念”,“無念”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如《金剛經》:“如來所說諸心,即爲非心,是名爲心。”非心就是無心,也就是無住心。所以黃檗禅師:“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大正48

  380中)又說:“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于心,曆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大正48

  380下)皆在說明無心的重要性!

  洪州禅對于後來臨濟宗禅法的思想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除了上面所介紹之外,另外,像馬祖禅師對百丈禅師的大喝22、黃檗禅師對臨濟禅師的棒打,可以說開啓了後來臨濟宗的棒喝禅23。只是後來的學人,沒有以往禅師們那種真實的見地,鹦鹉學語,有樣學樣,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也難怪臨濟禅師在即將圓寂時說:“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弟子叁聖出來說:“怎敢滅和尚正法眼藏。”臨濟:“已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叁聖便喝!臨濟禅師:“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即端然示寂24。

  洪州宗人間生活禅思想的發展除了對臨濟宗有很大影響外,另外,其對趙州禅師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趙州禅師是南泉禅師的高足,南泉普願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曾有獨超物外之譽。而趙州禅師可說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人間生活禅的具體實踐者。如有學僧問趙州禅師:“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趙州:“著衣吃飯。”學僧:“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趙州:“你且道我每日作什麼?25”

  的確,穿衣吃飯雖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也沒有離開佛法,這就如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說:“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有源:“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此說明著:人間生活禅是不離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飯睡覺,而這思想就是來自于馬祖道一所說的“平常心是道”。一般人要穿衣吃飯睡覺,悟道以後同樣要穿衣吃飯睡覺,所不同的,就在于能不能當下念念無住。

  

  

  洪州人間生活禅對趙州禅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五燈會元》卷四記載:“師(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卍續藏80

  93中)

  趙州禅師對于來過的人也叫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人也叫他吃茶去,甚至院主也叫他吃茶去!吃茶雖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之中卻蘊藏著無限的佛法在裏頭!因爲佛法並沒有離開生活,禅也沒有離開人世間!

  趙州禅師的吃茶去,後來不但成爲禅宗參禅的有名公案,而且可說是道道…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洪州禅的影響與發展(釋慧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