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释慧昭)▪P3

  ..续本文上一页檗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临济乃自恨障缘深重,天资愚钝,不领深旨,拟往别处行脚。辞别时,黄檗叫他去参高安大愚禅师。大愚问临济在黄檗处的情况,临济告以三度被打的经过,不知过在何处?大愚:“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义玄言下大悟,乃曰:“佛法也无多子。”大愚揪住曰:“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义玄于大愚肋下打一拳。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回到黄檗处,黄檗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义玄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15!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临济禅师:“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此即告诉吾人,要善于把握当下的因缘。禅宗时时要我们活在当下,不打妄想,这思想就是来自于《金刚经》,《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正8

  751中)即是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佛法当体即是,动念即乖。所以黄檗禅师:“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大正48

  384上)

  所谓“住”,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有所住就有系缚,若“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大正48

  353上)

  依笔者的看法:惠能大师所说的“前念”即《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也就是黄檗禅师所说的“前际”;“今念”即“现在心”,即黄檗所说的“今际”;“后念”即“未来心”,即黄檗所说的“后际”。无住即不执著于过去、现在、未来。因为有所住,就有系缚,有系缚就不得解脱自在。《金刚经》:“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正8

  751中)诸心就是一切心,非心就是无心,无心并不是没有心,而是无住心,也就是说:一切心都是无住性的。所以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正48

  380中)

  “无住”是南宗禅的心法,也是禅师们能不能真正过著自在解脱之人间生活禅的关键点。如《六祖坛经》:“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大正48

  345中)这段经文说明著:佛陀入涅槃后,佛陀教法传到中国,共传那一个法?就是“无住”这一法,能够我心无住,才名为真正的菩萨。所以佛陀于《金刚经》说:菩萨“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大正8

  750中)

  的确,能够我心无住,才名为真菩萨,能够我心无住,才能如黄檗禅师所说:“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大正48

  384上)能够我心无住,才能“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大正48

  384上)能够我心无住,才能“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大正48

  229中)能够我心无住,才能“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正48

  396上)

  黄檗禅师的主要心法就在于“无心道人”,而此法传给临济禅师,就成为“无位真人”,“无位真人”是临济禅师的主要思想,而其禅法思想来源,就是来自于黄檗禅师,黄檗禅师的禅法思想,对临济宗的创立及影响发展是非常大的。

  四、 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发展

  上一章已提到:《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但启发了马祖道一“触类是道”“立处即真”的思想,且更进一步影响到后来的临济宗。

  临济宗主要思想即“立处皆真”与“无位真人”。临济义玄认为佛法不离开现实生活,佛道“触目皆是”,只要“处处不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无不甚深,无不解脱16”。很显然地,临济禅师这种“立处皆真”的自悟,是对洪州宗人间生活禅的继承和发展,其结果是使禅者在修行实践中,把禅与日常生活行为更普遍地联系起来17。因此临济禅师:“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大正47

  498上)平常“无事”,并非说没有事,“无”就是“无所住”,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都要能够心无所住,因为如果心有所住,就有系缚,有系缚就不得解脱自在。所以黄檗禅师:“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大正48

  380中)无心就是无住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只要能够念念无所住,念念不取于相,那就能够自在解脱。

  有学者认为临济禅师“立处皆真”是来自于后秦僧肇《肇论》〈不真空论〉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确的。如杨曾文先生在〈临济义玄禅法的现实主义性格〉一文中提到:““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在《临济录》中引用两次,其中“立处皆真”是取自后秦《肇论》〈不真空论〉的“不动真际而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18。

  依笔者的看法:临济禅师“立处皆真”的思想并非来自于〈不真空论〉,而是来自于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禅师,马祖说:“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大正51

  440上)由这段引文即很清楚了解到:临济禅师“立处皆真”的思想必定是来自于同属南宗禅的马祖禅师,绝不会是来自于不同宗派的空宗思想。

  临济禅师另一重要思想即“无位真人”,如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大正47

  496下)“无位真人”乃指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体性此说明著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人只要能常觉不住、随缘生活,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便自然与佛无二。所以当学僧问临济:“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捉住学僧:“道!道!”学僧想要回答时,临济马上推开学僧:“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19”

  在此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重点:一、当学僧要回答临济禅师的问题时,临济马上推开学僧;二、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这说明著:真如佛性不是能够以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即是此义。另外,真如佛性也非以求而得,这就如同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真功德?”达摩:“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20黄檗禅师也说到:“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大正48

  379下)

  “无位真人”依笔者的看法:应该就是临济老师黄檗禅师所说的“无心道人”或“无为道人”。黄檗禅师认为禅者应该是“绝学无为闲道人21”。黄檗禅师是福建人,“无为”与“无位”的闽南话大致同音。而“无位真人”又称“无依道人”,“无依”即“无心”,“无心”即“无念”,“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如《金刚经》:“如来所说诸心,即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就是无心,也就是无住心。所以黄檗禅师:“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正48

  380中)又说:“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大正48

  380下)皆在说明无心的重要性!

  洪州禅对于后来临济宗禅法的思想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上面所介绍之外,另外,像马祖禅师对百丈禅师的大喝22、黄檗禅师对临济禅师的棒打,可以说开启了后来临济宗的棒喝禅23。只是后来的学人,没有以往禅师们那种真实的见地,鹦鹉学语,有样学样,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也难怪临济禅师在即将圆寂时说:“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弟子三圣出来说:“怎敢灭和尚正法眼藏。”临济:“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三圣便喝!临济禅师:“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即端然示寂24。

  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发展除了对临济宗有很大影响外,另外,其对赵州禅师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赵州禅师是南泉禅师的高足,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曾有独超物外之誉。而赵州禅师可说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人间生活禅的具体实践者。如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赵州:“著衣吃饭。”学僧:“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赵州:“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25”

  的确,穿衣吃饭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也没有离开佛法,这就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有源:“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此说明著:人间生活禅是不离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睡觉,而这思想就是来自于马祖道一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一般人要穿衣吃饭睡觉,悟道以后同样要穿衣吃饭睡觉,所不同的,就在于能不能当下念念无住。

  

  

  洪州人间生活禅对赵州禅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卍续藏80

  93中)

  赵州禅师对于来过的人也叫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人也叫他吃茶去,甚至院主也叫他吃茶去!吃茶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之中却蕴藏著无限的佛法在里头!因为佛法并没有离开生活,禅也没有离开人世间!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后来不但成为禅宗参禅的有名公案,而且可说是道道…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释慧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