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地的人间生活禅的具体呈现。只是后来的人,只知道参赵州的公案禅,却不能体会赵州禅师人间生活禅的真正意涵,是没有离开人世间,没有离开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此把禅与生活分开,甚至只知道参公案,而不知把禅应用在生活中,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佛法。我想如果赵州禅师有知:可能也会感慨地像临济禅师一样说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惠能大师及其后南宗禅三系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又以马祖禅师及其弟子们所创之洪州宗影响最为深远26!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影响南宗禅最直接、最深远的应该是在唐朝时期的纯禅时代,也就是大约从马祖道一禅师及其后弟子们所开创之洪州宗的这段时期,这时期禅师辈出而且也正是南宗禅发展最为盛大、禅学思想最为发达的时代。到了宋朝,禅宗还是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当教下各宗趋于衰落时,禅宗却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通过统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会,不断扩大其影响,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27。
不过,从宋朝以后,《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已渐渐式微了。原因很多,如禅与其他教派之结合,像教禅一致、禅净共修等,尤其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禅,虽然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学士的兴趣,不过,已渐渐失去了纯禅时期所著重的现实人间生活禅及实践修行风貌28。另外,像宋朝宏智正觉所提倡的“默照禅”,尤其后来发展成只管打坐的默照观心,更是与纯禅时代所提倡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皆是禅的人间生活禅思想,有著非常大的差异;而大慧宗杲所提倡的看话禅,后来演变成为参话头,其修行的局限性,也和纯禅时代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皆是禅的人间生活禅修行理念,愈离愈远!
宋代以后,虽然禅宗在整个元明清时期始终传承不断,且是佛教各宗派中最盛行的一个宗派,但思想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新发展,只是加强了与其他佛教宗派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入宋以后形成的一些新特点而已29。而《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宋以后的禅宗,其影响程度也不再像以往那么深远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国以后,《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影响才渐行重要起来,很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皆曾对《金刚经》作注解30,尤其属禅门临济派下的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更受到了《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非常大的影响,大师不但继承了南宗人间生活禅的主要精神,而且更进一步实践了《金刚经》里佛陀所说的根本无上心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佛法落实在人间,让禅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才能开创出佛法弘遍五大洲的广大菩萨事业31!
佛光山是个大乘菩萨道场,所弘扬的是人间佛教,所修的禅法就是“人间生活禅”。如星云大师在《佛光禅入门》中提到:“禅师们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向世人说明无论是教禅、论禅,或行禅、修禅、参禅,禅,都不离人间。所以,禅宗又叫“佛心宗”,即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间佛教的本怀;这也是我将佛光禅法定名为“人间生活禅”的原因。因此,何谓“人间生活禅”?慈悲喜舍、广结善缘、直下承担、精进奋发、不变随缘、依戒生活、知足淡泊……,无一不是“人间生活禅!32”
由上段引文可知:星云大师所说的“人间生活禅”,与临济禅师所说的“立处皆真”、马祖禅师所说“触类是道”,乃至《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禅本来就不曾离开人世间,不离日常生活,离开了生活,脱离了人间,想要觅菩提,那就真的犹如求兔角了。
所以古来禅师们经常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皆是修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著落。因为惟有从生活中去参证,在大众中去修行,才能真正体验禅,才能真正过般若的生活!
五、结语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南宗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中又以洪州禅的影响最大。从马祖禅师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黄檗禅师的“无心道人”…等,都是人间生活禅的最佳写照。
洪州宗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除了受到怀让禅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影响外,尤其《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洪州人间生活禅的影响更为深远。洪州人间生活禅修行的特色,即在于修行并不只局限在坐,也不只限于禅堂等有限空间,更不受到时间上的限制。举凡行住坐卧、出坡作务,穿衣、吃饭、睡觉、大小便…等,无一不是修行的下手处,无一不是我们悟道的因缘,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能够让我们觉悟的法。
学佛修行就是要能够把佛法、把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佛法、禅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解决我们各种问题,那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而洪州禅就是道道地地的人间生活禅,其禅法不但不离开日常生活,而且能够处理我们各种问题,包括行菩萨道、度化度生等,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在洒脱。不过,要能够真正过著人间生活禅的自在解脱生活,这还得要能够当下念念无住才行,也就是要能够如《金刚经》所说的时时善护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段话而当下大悟,并且在他的禅法中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大正48
353上)。而怀让禅师也告诉马祖禅师:“于无住法,不应取舍。”马祖禅师更对大众开示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大正51
440中)由此可知《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惠能大师后的南宗禅及洪州宗的影响是如何地深远!
洪州禅虽然是惠能大师的禅法到五家禅形成的过渡时期,然其对于后来中国禅宗的影响却是无远弗届的。尤其从马祖道一以后,无论在禅学理论上,还是在人间生活禅的实践上,都为后来的五家禅提供了依据。而在五家中又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最为深远,临济宗的思想可说是在洪州禅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济义玄除继承马祖禅师以来的禅法外,更加以创新,使得临济宗在五家中不但影响最为广泛,而且是法脉传承最为久远的宗派!
【参考书目】
一、藏经原典
[一] 大正藏
1.《金刚经》
大正8册
2.《十诵律》
大正23册
3.《佛地经论》
大正26册
4.《临济禅师语录》
大正47册
5《六祖坛经》
大正48册
6《剌修百丈清规》
大正48册
7.《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大正48册
8.《宛陵录》
大正48册
9.《从容录》
大正48册
10.《永嘉证道歌》
大正48册
11.《宋高僧传》
大正50册
12.《景德传灯录》
大正51册
[二]卍续藏
1.《圆觉经大疏钞》
卍续藏14册
2.《金刚经五十三家集注》
卍续藏38册
3.《古尊宿语录》
卍续藏68册
4.《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卍续藏69册
二、现代佛学著作
1.《中国禅学思想史》
洪修平著
文津出版社
2.《中国禅学思想研究》
何国铨著
文津出版社
3.《佛教禅宗百问》
潘桂明著
王志远主编
佛光出版社
4.《中国禅宗史》
印顺导师著
正闻出版社
5.《中国禅宗史──南宗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
阿部肇一
著
关世谦译
东大出版社
6.《佛光禅入门》
佛光山禅净法堂编
佛光出版社
三、期刊论文
1.《普门学报》第十三期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 《禅宗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四、工具书
1.《佛光大辞典》
慈怡法师主编
佛光出版社
1请参见笔者于《普门学报第十三期》发表之论文:〈论《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南宗禅的影响与发展〉一文中的第二章《金刚经》之人间佛教思想概述
页41-46
2《金刚经》自古即有所谓的“五十三家集注”(参见:卍续藏38
844),而近代普门文库更印行了《金刚经百家注本》。
3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51
240下)[0]
4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廿八(大正51
440上-中)
5 同注1页72
6 同注1页72-73
7 同注1页91-92
8 “触类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的重要思想,如宗密大师于《圆觉经大疏钞》卷三:“有触类是道,而任心者…沙门道一…大弘此法。”(卍续藏14
557上~下)
9 请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廿八(大正51
440上)
10 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51
247下)
11 《佛地经论》卷五:“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大正26
314上)
12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沩山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卍续藏69
6上)
13 同注1页75
14 参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48
384下)
14 黄檗禅师于《传心法要》:“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大正48
381下-382上)
15 参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大正51
290上~中)
16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
497下~498上)
17参见《佛教禅宗百问》页97
潘桂明著
王志远主编
18 参见《禅宗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临济义玄禅法的现实主义性格〉页132
19 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
496下)
20 参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大正48
219上)
21 参考《古尊宿语录》卷二(卍续藏68
15上)
22 据《景德传灯录》卷六记载:百丈参马祖,马祖曾振威一喝,百丈三日耳聋眼暗。(大正51
249下)
23 如有位禅僧问临济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又有一次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临济竖起佛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起佛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请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
496下)
24 请参见《临济禅师语录》(大正47
510下)
25 请参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卍续藏68
82中)
26 同注1页46-82
27 请参见《中国禅学思想史》页286
28 请参考《中国禅学思想史》页226
29 同上页303
30 民国以来曾对《金刚经》所作过注解的有名大德如:太虚大师、圆瑛大师、印顺导师、星云大师、演培法师、江味农、吕溦、南怀瑾、沈家桢…
31 请参见《普门学报第十三期》页83-90
32 请参见佛光山禅净法堂所编《佛光禅入门》星云大师序文-页2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洪州禅的影响与发展(释慧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