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洪州禅的影響與發展(釋慧昭)▪P4

  ..續本文上一頁地地的人間生活禅的具體呈現。只是後來的人,只知道參趙州的公案禅,卻不能體會趙州禅師人間生活禅的真正意涵,是沒有離開人世間,沒有離開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此把禅與生活分開,甚至只知道參公案,而不知把禅應用在生活中,于日常生活中去體會佛法。我想如果趙州禅師有知:可能也會感慨地像臨濟禅師一樣說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于惠能大師及其後南宗禅叁系皆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又以馬祖禅師及其弟子們所創之洪州宗影響最爲深遠26!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影響南宗禅最直接、最深遠的應該是在唐朝時期的純禅時代,也就是大約從馬祖道一禅師及其後弟子們所開創之洪州宗的這段時期,這時期禅師輩出而且也正是南宗禅發展最爲盛大、禅學思想最爲發達的時代。到了宋朝,禅宗還是最爲流行的佛教宗派,當教下各宗趨于衰落時,禅宗卻在宋代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並通過統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會,不斷擴大其影響,最終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27。

  不過,從宋朝以後,《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于禅宗的影響已漸漸式微了。原因很多,如禅與其他教派之結合,像教禅一致、禅淨共修等,尤其大量公案語錄的出現,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禅,雖然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學士的興趣,不過,已漸漸失去了純禅時期所著重的現實人間生活禅及實踐修行風貌28。另外,像宋朝宏智正覺所提倡的“默照禅”,尤其後來發展成只管打坐的默照觀心,更是與純禅時代所提倡的行住坐臥,出坡作務皆是禅的人間生活禅思想,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而大慧宗杲所提倡的看話禅,後來演變成爲參話頭,其修行的局限性,也和純禅時代行住坐臥、出坡作務皆是禅的人間生活禅修行理念,愈離愈遠!

  宋代以後,雖然禅宗在整個元明清時期始終傳承不斷,且是佛教各宗派中最盛行的一個宗派,但思想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新發展,只是加強了與其他佛教宗派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的融合,進一步發展了入宋以後形成的一些新特點而已29。而《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于宋以後的禅宗,其影響程度也不再像以往那麼深遠了!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民國以後,《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中國禅宗的影響才漸行重要起來,很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皆曾對《金剛經》作注解30,尤其屬禅門臨濟派下的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更受到了《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非常大的影響,大師不但繼承了南宗人間生活禅的主要精神,而且更進一步實踐了《金剛經》裏佛陀所說的根本無上心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讓禅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才能開創出佛法弘遍五大洲的廣大菩薩事業31!

  佛光山是個大乘菩薩道場,所弘揚的是人間佛教,所修的禅法就是“人間生活禅”。如星雲大師在《佛光禅入門》中提到:“禅師們以不同的生命特質,向世人說明無論是教禅、論禅,或行禅、修禅、參禅,禅,都不離人間。所以,禅宗又叫“佛心宗”,即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間佛教的本懷;這也是我將佛光禅法定名爲“人間生活禅”的原因。因此,何謂“人間生活禅”?慈悲喜舍、廣結善緣、直下承擔、精進奮發、不變隨緣、依戒生活、知足淡泊……,無一不是“人間生活禅!32”

  由上段引文可知: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生活禅”,與臨濟禅師所說的“立處皆真”、馬祖禅師所說“觸類是道”,乃至《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爲禅本來就不曾離開人世間,不離日常生活,離開了生活,脫離了人間,想要覓菩提,那就真的猶如求兔角了。

  所以古來禅師們經常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禅,穿衣、吃飯、睡覺、大小便等,皆是修行。事實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因爲惟有從生活中去參證,在大衆中去修行,才能真正體驗禅,才能真正過般若的生活!

  五、結語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禅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其中又以洪州禅的影響最大。從馬祖禅師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黃檗禅師的“無心道人”…等,都是人間生活禅的最佳寫照。

  洪州宗的人間生活禅思想形成,除了受到懷讓禅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影響外,尤其《金剛經》的人間佛教思想,對于洪州人間生活禅的影響更爲深遠。洪州人間生活禅修行的特色,即在于修行並不只局限在坐,也不只限于禅堂等有限空間,更不受到時間上的限製。舉凡行住坐臥、出坡作務,穿衣、吃飯、睡覺、大小便…等,無一不是修行的下手處,無一不是我們悟道的因緣,因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能夠讓我們覺悟的法。

  學佛修行就是要能夠把佛法、把禅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佛法、禅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來解決我們各種問題,那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而洪州禅就是道道地地的人間生活禅,其禅法不但不離開日常生活,而且能夠處理我們各種問題,包括行菩薩道、度化度生等,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在灑脫。不過,要能夠真正過著人間生活禅的自在解脫生活,這還得要能夠當下念念無住才行,也就是要能夠如《金剛經》所說的時時善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是聽到這段話而當下大悟,並且在他的禅法中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大正48

  353上)。而懷讓禅師也告訴馬祖禅師:“于無住法,不應取舍。”馬祖禅師更對大衆開示道:“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有爲是無爲家用,無爲是有爲家依,不住于依。故雲:如空無所依。”(大正51

  440中)由此可知《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于惠能大師後的南宗禅及洪州宗的影響是如何地深遠!

  洪州禅雖然是惠能大師的禅法到五家禅形成的過渡時期,然其對于後來中國禅宗的影響卻是無遠弗屆的。尤其從馬祖道一以後,無論在禅學理論上,還是在人間生活禅的實踐上,都爲後來的五家禅提供了依據。而在五家中又以臨濟宗影響最大、最爲深遠,臨濟宗的思想可說是在洪州禅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臨濟義玄除繼承馬祖禅師以來的禅法外,更加以創新,使得臨濟宗在五家中不但影響最爲廣泛,而且是法脈傳承最爲久遠的宗派!

  【參考書目】

  一、藏經原典

  [一] 大正藏

  1.《金剛經》

  大正8冊

  2.《十誦律》

  大正23冊

  3.《佛地經論》

  大正26冊

  4.《臨濟禅師語錄》

  大正47冊

  5《六祖壇經》

  大正48冊

  6《剌修百丈清規》

  大正48冊

  7.《黃檗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大正48冊

  8.《宛陵錄》

  大正48冊

  9.《從容錄》

  大正48冊

  10.《永嘉證道歌》

  大正48冊

  11.《宋高僧傳》

  大正50冊

  12.《景德傳燈錄》

  大正51冊

  [二]卍續藏

  1.《圓覺經大疏鈔》

  卍續藏14冊

  2.《金剛經五十叁家集注》

  卍續藏38冊

  3.《古尊宿語錄》

  卍續藏68冊

  4.《百丈懷海禅師語錄》

  卍續藏69冊

  二、現代佛學著作

  1.《中國禅學思想史》

  洪修平著

  文津出版社

  2.《中國禅學思想研究》

  何國铨著

  文津出版社

  3.《佛教禅宗百問》

  潘桂明著

  王志遠主編

  佛光出版社

  4.《中國禅宗史》

  印順導師著

  正聞出版社

  5.《中國禅宗史──南宗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

  阿部肇一

  著

  關世謙譯

  東大出版社

  6.《佛光禅入門》

  佛光山禅淨法堂編

  佛光出版社

  叁、期刊論文

  1.《普門學報》第十叁期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 《禅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四、工具書

  1.《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佛光出版社

  1請參見筆者于《普門學報第十叁期》發表之論文:〈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禅的影響與發展〉一文中的第二章《金剛經》之人間佛教思想概述

  頁41-46

  2《金剛經》自古即有所謂的“五十叁家集注”(參見:卍續藏38

  844),而近代普門文庫更印行了《金剛經百家注本》。

  3 請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51

  240下)[0]

  4 請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廿八(大正51

  440上-中)

  5 同注1頁72

  6 同注1頁72-73

  7 同注1頁91-92

  8 “觸類是道”是馬祖道一禅師的重要思想,如宗密大師于《圓覺經大疏鈔》卷叁:“有觸類是道,而任心者…沙門道一…大弘此法。”(卍續藏14

  557上~下)

  9 請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廿八(大正51

  440上)

  10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51

  247下)

  11 《佛地經論》卷五:“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佛。”(大正26

  314上)

  12 《百丈懷海禅師語錄》:“沩山雲: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山雲: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余者盡是唱道之師。”(卍續藏69

  6上)

  13 同注1頁75

  14 參見《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大正48

  384下)

  14 黃檗禅師于《傳心法要》:“凡人多爲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大正48

  381下-382上)

  15 參考《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大正51

  290上~中)

  16參見《臨濟禅師語錄》(大正47

  497下~498上)

  17參見《佛教禅宗百問》頁97

  潘桂明著

  王志遠主編

  18 參見《禅宗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臨濟義玄禅法的現實主義性格〉頁132

  19 參見《臨濟禅師語錄》(大正47

  496下)

  20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叁(大正48

  219上)

  21 參考《古尊宿語錄》卷二(卍續藏68

  15上)

  22 據《景德傳燈錄》卷六記載:百丈參馬祖,馬祖曾振威一喝,百丈叁日耳聾眼暗。(大正51

  249下)

  23 如有位禅僧問臨濟禅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便喝。又有一次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臨濟豎起佛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起佛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請參見《臨濟禅師語錄》(大正47

  496下)

  24 請參見《臨濟禅師語錄》(大正47

  510下)

  25 請參見《古尊宿語錄》卷十叁(卍續藏68

  82中)

  26 同注1頁46-82

  27 請參見《中國禅學思想史》頁286

  28 請參考《中國禅學思想史》頁226

  29 同上頁303

  30 民國以來曾對《金剛經》所作過注解的有名大德如:太虛大師、圓瑛大師、印順導師、星雲大師、演培法師、江味農、呂溦、南懷瑾、沈家桢…

  31 請參見《普門學報第十叁期》頁83-90

  32 請參見佛光山禅淨法堂所編《佛光禅入門》星雲大師序文-頁2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洪州禅的影響與發展(釋慧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