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散布歡喜的種子,讓舉世之人都能得到佛法,讓大家都在幸福美滿歡喜中過日子。
有時候,物質上的生活豐富,經濟成長繁榮,不一定能解決人的痛苦。金錢多、物質多,帶給人的煩惱也很多。佛法的歡喜,是要我們從法喜、從禅悅、從真理中去體會內心的自在、內心的安樂。如果我們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貪求上面,向菩薩、一切神明要求貪取,要平安,要富貴,要家庭美滿,要長壽,中獎券……這種以貪婪爲出發點的宗教層次,並不高尚。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獻的,是犧牲的,是利衆的。人間佛教的利他性格,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舍的精神;所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四、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六度,都是人間的佛法。雖然西方國家不是佛教國家,但我感覺西方人士比較有人間佛教、大乘菩薩的性格與精神。
以布施來說,西方人肯布施,上教堂,或多或少都會樂意捐助。社會有什麼事情,都會歡喜的盡一點心力。尤其見到人,會給你一個微笑,一聲親切的招呼:“Hello!How are you?”“你好!”這就是布施。一個笑容,是容貌的布施;一句問好,是語言的布施。他們把布施融會在生活裏,隨時都在實行布施。
持戒,戒律就是法律,西方人是很守法的。他們是法治的國家,但不一定在法院中講法。在馬路上遇到紅燈,沒有車子、警察,也不會隨便搶越馬路,只要一個“Stop”的記號,他就不會直行過去,總是停一下再通過。即使排隊也是如此。
在一些觀光景點,有時候參觀的人太多,守衛來不及分配座位,就在路口用一條繩子圍起來,指揮大家坐次。不管是各國的國王、州吏,各州的州長、議員,這一條繩子一拉,個個都守法地站在那裏。爲什麼?這條繩子就象征法律,不能逾越過去。法律的尊嚴、神聖,已和西方人士的生活、思想融和爲一體,老百姓守法,國家自然是個法治的國家。
相反地,開發中的國家是什麼情形呢?不要說一條繩子,就是一道牆,他都會想盡辦法爬過去。所以,守法就是守戒,守法與否,關系一個國家的形象,也關系一個國家的進步、富強,我們應該建立人間佛教法製的觀念。
談到忍辱。忍,不是你罵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的忍一口氣;這些都不是忍。忍,是擔當,是能消除,是能化解;忍,是有力量的,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犧牲,是一種忍辱負重。西方人士工作的時候,難道不辛苦嗎?他在忍受辛苦;排隊依序不超越,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讓,社會就能井然有序,不會有脫序的現象。
說起西方人士的精進,如積極、奮發、努力,也是衆所皆知。我們常說西方國家像天堂,那是由于西方人士很勤勞,對工作認真,講求效率,不偷懶、不苟且的敬業精神所致。佛教說精進,有所謂的四正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他們不斷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西方國家大都成爲強盛、進步的國家。
提到禅定,有時候我們在西方國家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裏。講話時,以彼此能聽到爲主,不喧嘩、不吵鬧人。坐火車,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計較的樣子,這就像禅定一般。
至于智慧,有人說西方人好笨,兩塊錢一個,跟他買六個,十二塊錢,他算不出來,要兩塊加兩塊加兩塊再加兩塊……。其實他們並不笨,中國人雖然機巧,但機巧得過頭,變成投機取巧。西方人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隨便亂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們研究科技,能夠發達精確,做任何事也很穩靠。
說西方人的優點,並非我認爲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我只是慨歎:我們是推行大乘佛教,實踐佛法的國家,爲什麼那麼悭吝、勢利、自私、逃避,沒有愛心,只顧自己?所以我們要提倡人間佛教,實踐布施、利行、同事、愛語,這才是今天人間及社會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會,六度可以建設國家,四無量心可以普利大衆。
五、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
我曾到軍中布教,將官們提到軍中一個問題,有些服役的青年認爲:“我去年入伍當兵,他也是去年當兵,爲什麼他升任班長,我還是小兵?”心裏總是不平衡。爲什麼兩人種的是同樣的因,同時入伍,結果卻不一樣?
佛教講“因緣果報”,其中“緣”的因素很重要。緣不同,産生出來的果,就不一樣。例如這朵花,多澆一點水,多下一點肥料,播種的地方肥沃,有和風吹拂、陽光照耀、雨水滋潤,這朵花和那朵花,就會不同。雖然同是一朵花,結果不一樣,是因爲“緣”的不同。
凡人常怨恨命運,埋怨世間不公平,挑剔家裏的成員這個不好,朋友那個不好,社會不好,國家不公,爲什麼不研究自己的因緣,究竟哪裏出了毛病?譬如,本來要升班長的,就因爲說錯一句話,升遷的機會就失去了;本來競爭對手的條件沒有比較好,可是在要緊的時候,他立了一個汗馬功勞,擔負一個重大責任,說了一句好話,他的緣份增加,就做了班長。
因此,在佛教講求廣結善緣,所謂“要成佛道,先結人緣”,要重視這個緣。日常生活當思一粥一飯,有多少的因緣成就,要感謝因緣,感謝大衆給我機會,感謝大衆給我方便,這一切都要感謝的。
我們住在家裏,早上開門,報紙就送來;晚上打開電視,多少演藝人員在表演。如果報紙不得看,晚上電視也不得看,那種生活將有多枯燥、無聊?因緣,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們的辛苦,他們的服務奉獻,讓我們能夠過著美好的生活,這是因緣的價值。別人跟我結緣,我應該如何回饋呢?要處處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因果實在不可思議,然而我們卻看到許多社會人士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諸事不順心時,就怪阿彌陀佛不保佑他,讓他的錢被騙,被倒閉,或買股票沒賺錢,也怪阿彌陀佛不靈感;吃素,身體越來越不好,怪阿彌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發財致富、強身長壽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系?念佛拜佛,持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發大財得富貴,是經濟上的因果;身體要健康,長命百壽,有健康上的因果,如需要運動,正常的保健。因果是不能錯亂的,種的是瓜,如何得豆呢?怎麼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信仰的阿彌陀佛?這都是錯亂因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因果。
《那先比丘經》中記載:有個過路人,偷鄰家果園樹上的果子吃。
主人說:“你怎麼吃我的果子呢?”
路人說:“這怎麼是你的?它是樹上的。”
主人說:“這是我種的呀!”
路人說:“你種的果子是埋在土裏的,我吃的果子是長在樹上的。”
樹上跟土裏沒有關系嗎?這因果是不能斬斷的,因遇到緣就會産生果。“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知道因,不會隨便亂做,衆生不懼因而亂來,終致榔铛下獄,其結果是可怕的。
佛陀在世時,和我們常人一樣,也有老病死生的現象,在因緣裏,都不出因果的範圍,這是很偉大的思想。因爲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是什麼?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現今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倡導因果觀念,因果是非常科學、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觀念,就不需要警察、法院。因果是自己的警察、導師,因果是自己的法律准則。
在我的故鄉揚州,幾十裏內沒有警察,幾百裏內沒有法院,人民不犯罪,也很少有什麼凶殺案。如果我對不起你,你對不起我,不要爭不要吵,一起到土地廟、城隍廟,燒個香,發個誓,就能化解糾紛;他們覺得這個方法很公平。爲什麼?因爲因果會給我一個交代。現在有所謂的“自力救濟”,沒有辦法自力救濟,投訴無門的時候,心裏還有一個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會欺騙我們,因爲“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六、禅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也林立繁多,不管禅宗、淨土,或中觀的空、中道,都是人間的佛教。
講到禅,曆代的祖師們參禅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只求明心見性。他們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間性。
淨土行者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是無法往生的。除了以現實的世界作爲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能夠禅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有些人太重視物質的生活,流于世俗狂熱的追逐,容易忘失自己。有些人則遠離人間,到深山裏一個人獨處,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對世間生死疾苦,不知關懷。人生太過熱烘烘或太過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圓融。
所謂中道,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智慧,遇到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則。遇到一切果,知道果從因生,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不會隨便怨天尤人,會去追查原因。“有”的現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虛空,宇宙萬有如何建設?“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間佛教是過著有物質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質、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內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不是盲從,一味往前沖;沖得頭破血流時,要懂得回頭是岸。人間佛教有擁有的生活,也有空無的生活;有群居的生活,也有獨處的生活。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調和起來,使人間成爲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爲佛光山所訂定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肯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是佛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落實在我們生活中,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佛在哪裏?在我的心裏。淨土在哪裏?在我的心裏。眼睛一閉,宇宙叁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裏。縱使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但佛祖在我心中,沒有離開我。
在今天的社會裏,每個人的負擔都相當沈重,家庭、事業、親人的種種責任,緊緊地壓迫著我們。假如我們擁有了人間佛教,就能擁有整個宇宙大地,如無門慧開禅師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謂“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能夠擁有心內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世界的廣大。如果能擴大心內的世界,則人間所有一切衆生、所有一切世界,都離開不了我們的心。以衆爲我,心、佛、衆生,等無差別時,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人生,也才是人間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人間佛教的思想(星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