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把握人間佛教改革辯證思維的四個坐標(徐孫銘、陳芷烨)▪P3

  ..續本文上一頁、時空無盡的宇宙觀,無我利他、度人無倦的人生觀,不即兩邊、立于中道的辯證法,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的道德觀,叁學並重、止觀雙修的修養方法等核心思想,以及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內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將會在今後的東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異彩。”這確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的、有遠見卓識之論。這和江澤民同志關于宗教的消亡比階級、國家的消亡更久遠的論斷和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在邏輯上是相一致的,對于糾正在現實中違反社會發展規律和常情,錯誤地打壓正信宗教的不正確做法,促進國家和政府部門始終不渝地自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方針,引導億萬宗教信徒與當今社會相適應,同時更好地“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毛澤東語),爲社會的和諧、祥和與發展創造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外部條件,是有曆史性貢獻的。

  人間佛教的改革、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會不會帶來世俗化

  這是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對此,陳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畸重出世間、輕視現世人生幸福的傳統,使其主旨難以深入全體民心,傳布主要限製在厭世階層的圈子裏,名士不到老年不學佛、英雄不到末路不學佛的現象甚爲普遍。隨著整個社會潮流日益向世俗化推進,能虔信佛法、真實修行的厭世階層圈子漸趨縮小,此蓋即佛典中所預言的從“有教有修無證”的“像法”時代向“有教無修無證”的“末法”時代推移的究極原因所在。即便是禅宗融通世出世間的心性之學,也因其畢竟重在出世間及操作推廣之難度,被吸收了禅學而站在儒家立場強調人世的理學家們所非議。而迎合民衆需要極度世俗化的民俗佛教,明清以來漸成爲佛教之主流,以低層次的多神崇祀遮蔽了佛陀依智慧自淨其心而獲解脫的主旨,大大降低了佛教的文化品位,被知識階層和進步人士所鄙棄。”應該說,明清以來,佛教的世俗化是不爭的事實,甚至于在末法時代都在所難免。而人間佛教的改革正是要扭轉世俗化這一趨勢,而不是推波助瀾。有志于人間佛教改革的先賢們不是望洋興歎,也不是隔岸觀火,袖手旁觀,坐以待斃,而是如同太虛、趙樸初、印順、星雲那樣,知其不;可而爲之,知難而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堅信,只要能喚起更多酌有志之士積極投入人間佛教運動,就能像虛雲禅師所說的那樣,轉末法爲正法,讓正法住世,或者如同趙樸初所說的那樣,讓“像法住世”。

  人間淨土是否現實

  是人們美好的理想還是虛幻的神話

  這是人間佛教改革中爭論較多的一個焦點。證嚴法師把“同體大悲”的理念貫穿在慈濟事業中,提出“預約人間淨土”的響亮口號,以此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投入慈濟事業和建設人間淨土的實踐中,使人間淨土在在處處顯現出來;星雲法師提出“代佛行化”,“代佛菩薩報恩”,不是等到將來,認爲“對于現世安樂的追求要更重于死後往生的期待,能夠把佛法落實在人間,才能慈悲濟世,才能轉娑婆穢域成爲佛光淨土。”e重視心淨則國土淨,把落足點放在當下,淨化人心,同時致力于化穢域爲淨土,建設人間淨土,這是符合佛教的辯證思維的。

  究竟什麼是佛,什麼是佛說,這是人們十分關心的核心問題。在《升攝波經》中,佛陀曾經說過:“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又說:“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佛是覺者,是覺悟到人生真谛、有較高覺悟的覺者,不是神;佛沒有窮盡真理,並沒有把自己和佛法絕對化,要人們把他當作終極真理來崇拜,而是把內明與五明(即科學與人文精神)、世間法與佛法融通起來,佛格與人格統一起來。慧能祖師說:“令善知識見自叁身佛,于白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當身圓滿報身佛”。佛在心中,清淨自性即佛。人間佛教的行者就是要把佛教的慈悲喜舍變成“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文化深度化、教育完全化”,“人格若成,佛格則成”,這就是佛在人間、人間成佛。至于有人擔心“慈善、醫療、文化、教育誰都能作,要佛教幹什麼;慈善、醫療、文化、教育都普世化,那還要佛法幹什麼”,這其實是不必要的。到了生産力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社會祥和、人人都能享受良好的慈善、醫療、保險、文化、教育,人人都能衣食無憂,生死一如,自由自在的一天,當然不需要佛教和其他宗教了。因爲佛教本來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破,無法不立,無法不破”的。佛法不過是治病的良藥,病去藥除,良藥當然也不要了。佛法如同止啼的黃葉,小孩不哭了,當然也不要什麼黃葉了。但是,目前,離這麼一天還遠得很!所以趙樸老說“宗教要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也要圓融佛教”;佛法在當今社會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還會長期存在下去,甚至將來國家、政黨不存在了,宗教還會存在相當長時間。因此,上述種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20世紀以來,在帝國主義列強蹂躏中華,軍閥混戰、內爭外擾、民族危亡、宗教萎靡不振的曆史關頭,佛教的改革,由成佛到成人(菩薩)即成佛;由關注個人了脫生死,到關注人生;由關注老年到青年;由出世到世間與出世間不二。其間貫穿著真空與妙有,批判與繼承,方便與究竟,化世與圓融的辯證關系。佛教主張緣起性空,五蘊皆空,淡泊名利,又不否定真空妙有,而且致力于從“空”建設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建設人間淨土,發展一切利國利民的資生事業。佛教貫穿雙重否定、雙重否定、立于中道的辯證思維,既充滿批判精神,又關愛生命,關心現實,慈悲爲懷,代佛行化,代佛報衆生恩。佛教主張究竟解脫,不以佛法做人情,但又不舍方便,處處給人方便。佛教主張化世導俗,努力淨化人心,提升精神,不爲世俗所轉移,又貼近現實,巧借世事作佛事,契理契機,與時俱進,把世出世相圓融起來。這是近現代海峽兩岸人間佛教改革最寶貴的經驗教訓。

  近百年人間佛教改革的實踐表明,堅持佛教的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堅持契理與契機、世間與出世間法的統一,是始終貫串于佛教改革中的一根主線。如果片面強調“回到佛陀時代”,而忽視“此時、此地、此人”的時節因緣,佛教就無法因應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與時俱進,不斷勃發生機。如果片面強調佛教的普世性和與現代社會不同衆生的根機的適應性,而忽視暢佛本懷、高揚佛教“化世導俗”的神聖的主體精神,那麼佛教難免走上世俗化、庸俗化的道路,甚至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就海峽兩岸佛教的現狀而言,內地佛教應在高揚佛教的神聖性的主體精神指導下,從政策、法製、法規層面,大力促進佛教的普世化和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互動;而臺灣佛教則應著重質的提升,使佛教的神聖性的主體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樣,在超越與現實、神聖與普世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就能不斷把佛教的改革事業推向前進。

  總而言之,人間佛教改革的辯證思維,以佛性(人性的升華,即善良本,性)爲圓心,以真空妙有爲思維導向,以暢揚佛陀本懷、慈悲濟世爲半徑,以現實與超越爲張力,著。重處理佛說與非佛說、批判與繼承、方便與究竟、化世與圓融、現代化與庸俗化,以及佛教與社會主義的辯證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需要高度的智慧、無盡的悲願和踏踏實實的工作。太虛、趙樸初、印順、星雲等法師和大德居士幾代人爲此奮鬥了一生。他們的貢獻、成就以及思維經驗教訓,是人類的共同寶貴財富,彌足珍貴,值得認真思考、鑒別和總結。

  我們認爲,從一條主線(人間佛教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四個坐標(太虛、趙樸初、印順、星雲)的框架,超越境內和境外、海峽兩岸的局限,從中國佛教、世界佛教及中華民族振興的廣闊視角來統攝佛教改革理論研究,比較系統、准確地解讀太虛、趙樸初、印順、星雲“人間佛教”改革的理念與實踐,揭示在超越與現實、神聖與普世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就能不斷把佛教的改革事業推向前進的道理,這對于提升中國佛教的品位,促進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促進祖國的統一,提高中國佛教在國際上的地位,爲大乘佛教國家提供殷鑒,促進世界和平,不無價值。

  當然,我們對海峽兩岸人間佛教改革的辯證思維的探索盡管還是初步的、甚至是膚淺的,殷切期望和教內外朋友、專家和法師一道,繼續努力,更准確地把握人間佛教改革的真谛,把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利益人天。不當之處,祈各位善知識不吝指正。

  

《把握人間佛教改革辯證思維的四個坐標(徐孫銘、陳芷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