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下)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下)

  ◎ 95.5.21發表于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

  釋傳道、伍麗滿

  七、追求真理的人間佛教學者──邱敏捷居士

  邱敏捷(1961~),臺灣臺南縣人,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系副教授,博士論文爲《印順佛教思想研究》55。她與傳道結緣,是在就讀臺南師專(今臺南大學)時,曾參加明道佛學社,該社團于1979年至妙心寺參訪而認識傳道;師專畢業後在高雄市國小任教,就較少機緣走訪妙心寺。直到1987年就讀研究所,計畫撰寫佛學的論文時,才再度拜訪傳道。傳道爲她介紹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讓她印象深刻,她回憶:

  1991年有一次在電話中與師父談到印順導師,師父講了將近兩個小時,我還一面作筆記,從那時候開始認真的閱讀導師著作。56

  但是因爲印順導師的著作頗多,內容豐富,有教史、教理、教製、教典、部派思想等,涵蓋的層面既深且廣,因此要在短時間認識其思想是不容易。邱敏捷即靠著向傳道請益,慢慢的理解印順導師佛教思想的輪廓,經此有了進一層的了解,使她決定博士論文以“印順佛教思想研究”爲題。她表示:

  認識印順導師思想的基礎是來自師父,他也是影響我寫導師思想的主因。57他(傳道)長期講述印順導師的思想,包括概論性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論》,以及艱深的《空之探究》,使我能亦步亦趨的跟上來。58

  邱敏捷除了聽過傳道所有講述印順導師著作的課程錄音帶,並一一閱讀印順導師的相關著作,每遇疑惑時,即向傳道叩問。因這一助力讓她能堅定的走下去,她表示:

  其實我閱讀導師的著作過程中,若沒有師父可以請益,是無法閱讀進去的。59他給我很多叩問的機會,讓我逐漸厘清印順導師的佛法觀點,沒有他(傳道)的講解,我是難窺探導師博大精深的思想奧義的。60

  她更指出:

  我是把師父對導師的理解用學術的方式去討論,師父是通俗化的演講,重點是佛法的道理,我把它學術化,從學術的角度將之條歸出來並討論之。但是基本背後的理念是來自師父。61

  這些理念不僅體現在她的論文寫作中,也對其教學及生活上均有所啓發,她表示:

  我在學校開設佛學課程,內容以導師的佛學思想爲主,方法上學習師父對佛法的善巧诠釋。在生活上遇到困惑時,師父常能適時的點出問題的症結,並提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帶給我不一樣的啓示,諸如此類的觀念,對我幫助很大,我也將這些觀念帶給學生。62

  從上述得知,她因撰寫佛學論文的因緣,獲得傳道的引導而對印順導師的佛學有深刻理解與研究,除了學術外,更內化成爲她的信仰。當初傳道是基于有人願意認識導師的佛學思想,是一件好事,因此,盡其所知爲其解說,猶如咨詢中心,有問必答,不論白天或晚上63。這片熱誠的心,確實發揮其影響力,除了讓研究印順導師佛學思想的論著增添一文外,也間接影響在大學開立佛學課程,而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

  邱敏捷在她的博士論文《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64中探討〈印順與近現代中國佛教〉、〈印順人間佛教思想〉、〈印順緣起性空思想〉、〈印順對禅宗與淨土宗的批判〉、〈印順佛教思想的影響與略評〉五個主題。在完成學位論文後,她又陸續發表有關印順導師思想的研究,包括:〈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與臺灣當今其他人間佛教之比較〉65、〈《肇論》研究──近代學者“哲學角度”的論述〉66、〈從僧肇到印順導師──《肇論》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67、〈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兩性平等意識及其影響〉68、〈印順《中國禅宗史》的特色──兼論其觀點之影響〉69、〈當代“人間佛教”的诤辯──記數年前的一場大風暴始末〉70、〈牛頭禅析論──從胡適到印順〉71等,繼續闡揚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八、不“惡名畏”的文化尖兵──林金悔居士

  林金悔(1949~),臺灣臺南縣漚汪人,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教育廳股長、視察,臺南市教育局局長,曆史博物館展覽組主任,文建會副次長,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籌備主任,現任漚汪人薪傳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他是在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時,開始接觸佛教,參加佛學社團中道社,後擔任該社團之社長。有次至臨濟寺參訪時,與傳道結緣,曾多次接觸,讓他印象深刻。畢業後,接著當兵、教書、念研究所,以後又至教育廳服務,一連串的人生曆程,使他忙于求學、工作,以致未與傳道聯系72。直至1984~1986年擔任臺南市教育局局長,得知傳道在臺南,因此再度聯絡,並常相往來;又加上二人同樣對藝文有興趣,故時而相邀出席藝文活動,因此關系更密切。傳道之對藝文有所涉獵,並參加藝文活動,主要目的是要度化、影響藝文界的人士73。因此常善用互動的過程中,不時將佛教的內涵帶入其中。林金悔回憶說:

  我在文建會服務時,因工作關系常出差,到南部都會到妙心寺挂單,師父是一個很健談的人,無所不聊,常聊到深夜一、兩點,雖然累,但有啓發性,讓我收獲良多74。

  其中對他啓發最深的是“凡夫菩薩”,他表示:

  傳道法師對“凡夫菩薩”的闡述講得很好,他的意思是:我們都是凡夫,只是欣求菩薩的境界,盡量來行菩薩道。因爲基本上是凡夫,所以我們對于任何人,均要用這樣的觀念來看,不可要求每個人都是很完美,我們對待別人,應視其大體,重要的部分,不逾矩即可。亦即是我們要以比較人性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如此無論對方是世俗人或者是宗教人士,也才比較適當,落差不會太大75。

  由于得之于傳道對“凡夫菩薩”闡述的精義,當他自己面對別人誤解時,也能坦然以對。例如:1994年經他的促成,而由妙心寺企畫編印,文建會出版的《蘇雪林山水》一書,在出版過程中曾被蘇雪林76誤解,並在其書信中責罵他77。然而他卻能不念舊惡,反而這麼表示:

  蘇老長年與外界少有往來,而且文人又比較有個性,加上主觀的揣測,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我自認完全出于一片好意,因此,不以爲意,反而堅定該做還是要去做的心念,終于完成該書的出版。78

  這一段插曲,讓他深刻的體會“凡夫菩薩”的精神所在,即使是利他的過程中被誤解,仍要抱持堅定的心願達成任務。

  另外,傳道也啓發他幫助衆生要把握“及時”的態度,不要拘泥形式,固執不通。他說:

  師父曾告訴我說:“僧團雖有固定的功課,早晚課或個人的功課,但若是信徒有重要的問題要請益時,不能說等我做完功課再談”。這句話對我有所啓發。我退休後幾乎天天念經做功課,有親朋好友有事找我幫忙,我總不能說我要念經啊!不要吵我,而是應該馬上幫忙處理。學佛應該不要固執不化,重視形式而忽略實質,修行是自度度人,當有人需要你幫他忙的時候,應該立即處理。這觀念影響了我。79

  經由他的自述,我們知道傳道與他的交往除了藝文互動之外,還對他的人生態度有重要的啓發及影響。傳道原願以藝文當橋梁,藉機讓藝文界的人士能有機會認識佛教。但從林金悔的敘述中,發現此一志願,豈止搭橋播種,實則已萌芽發育,成長茁壯,相信未來當有更多藝文界的人士。更能發揮人間佛教的精神,自度度人,利他利己,進而和樂社會,淨化人心。

  九、植“大樹”關懷社會的長者──郭麒麟居士

  郭麒麟(1945~),臺灣臺南市人,隆美窗簾的董事長,旗下擁有近百家連鎖門市,現任法雲文教協會理事長、臺灣省布商聯合會副理事長。1985年 2月與其同修至妙心寺求受皈依,後親近傳道,對于其闡述的佛法理念非常認同,他表示:

  師父願意去關懷這個社會、國家,及弱勢的人,這些理念與我非常相契合,而他不談迷信講正信,更重視教育,能提升我們的智慧。這也是讓我想要親近的原因。80

  除了理念的相契外,更經傳道的啓發,讓他對于如何關懷社會的相關觀念有所認識與了解。他表示:

  師父對我的啓發很大,我是一個生意人,對關懷社會、環保等相關觀念,非常貧乏,經由師父的開示,讓我對于關懷的層面及如何落實,有更深一層的認知。81

  有了相關觀念的認知後,他即熱心參與“臺南佛教法雲慈善會82”(今更名爲“臺南市法雲文教協會”)的成立,並被推選爲首任的理事長,積極的落實“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關懷的層面有:政治、環境、兒童、青少年、老人等,還有急難救助,以及舉辦專題講座、文化等活動。2000年再度接任理事長後,于 9月18日起,開辦“大樹計畫──課輔安親”活動。爲單親家庭或低收入戶及行爲偏差者的小叁至小六學生,免費課業輔導,並教導才藝,心靈教育及人格發展的培養,給予長期的關懷與輔導,而且與學校及家長保持聯系,溝通、研討,做到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同時推動持續性的認輔製度,期望對這些兒童的身心發展産生正面而深遠的影響83,他表示:

  我們做的是預防産生中辍生的工作,是治本積極的;而政府做的只是治標消極的工作,政府是在發現中辍生再予以輔導,期能改變他們,因此成效不彰。而我們的關懷是從小學生做起,針對缺乏愛及照顧的孩子,給予關懷,並漸進的影響導正他們,使他(她)們不會演變成爲中辍生。84

  由于郭骐麟的大力推展,“大樹計畫”的施行已近六年,有的孩子已升上國中,甚至高中,截至目前爲止,僅有一位成爲中辍生85,其成效深獲肯定與贊許,並獲得臺南市政府的補助,報章雜志更爲此作過專訪報導86。

  郭麒麟受傳道的啓發,除了落實社會關懷外,更對他的事業及生活有很深的影響,他進一步表示:

  師父對我觀念的啓發非常深,改變我的人生觀,讓我看事情比較…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實踐——以妙心寺爲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