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
◎ 95.5.21发表于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释传道、伍丽满
七、追求真理的人间佛教学者──邱敏捷居士
邱敏捷(1961~),台湾台南县人,现任国立台南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博士论文为《印顺佛教思想研究》55。她与传道结缘,是在就读台南师专(今台南大学)时,曾参加明道佛学社,该社团于1979年至妙心寺参访而认识传道;师专毕业后在高雄市国小任教,就较少机缘走访妙心寺。直到1987年就读研究所,计画撰写佛学的论文时,才再度拜访传道。传道为她介绍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让她印象深刻,她回忆:
1991年有一次在电话中与师父谈到印顺导师,师父讲了将近两个小时,我还一面作笔记,从那时候开始认真的阅读导师著作。56
但是因为印顺导师的著作颇多,内容丰富,有教史、教理、教制、教典、部派思想等,涵盖的层面既深且广,因此要在短时间认识其思想是不容易。邱敏捷即靠著向传道请益,慢慢的理解印顺导师佛教思想的轮廓,经此有了进一层的了解,使她决定博士论文以“印顺佛教思想研究”为题。她表示:
认识印顺导师思想的基础是来自师父,他也是影响我写导师思想的主因。57他(传道)长期讲述印顺导师的思想,包括概论性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以及艰深的《空之探究》,使我能亦步亦趋的跟上来。58
邱敏捷除了听过传道所有讲述印顺导师著作的课程录音带,并一一阅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每遇疑惑时,即向传道叩问。因这一助力让她能坚定的走下去,她表示:
其实我阅读导师的著作过程中,若没有师父可以请益,是无法阅读进去的。59他给我很多叩问的机会,让我逐渐厘清印顺导师的佛法观点,没有他(传道)的讲解,我是难窥探导师博大精深的思想奥义的。60
她更指出:
我是把师父对导师的理解用学术的方式去讨论,师父是通俗化的演讲,重点是佛法的道理,我把它学术化,从学术的角度将之条归出来并讨论之。但是基本背后的理念是来自师父。61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她的论文写作中,也对其教学及生活上均有所启发,她表示:
我在学校开设佛学课程,内容以导师的佛学思想为主,方法上学习师父对佛法的善巧诠释。在生活上遇到困惑时,师父常能适时的点出问题的症结,并提醒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带给我不一样的启示,诸如此类的观念,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将这些观念带给学生。62
从上述得知,她因撰写佛学论文的因缘,获得传道的引导而对印顺导师的佛学有深刻理解与研究,除了学术外,更内化成为她的信仰。当初传道是基于有人愿意认识导师的佛学思想,是一件好事,因此,尽其所知为其解说,犹如咨询中心,有问必答,不论白天或晚上63。这片热诚的心,确实发挥其影响力,除了让研究印顺导师佛学思想的论著增添一文外,也间接影响在大学开立佛学课程,而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
邱敏捷在她的博士论文《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64中探讨〈印顺与近现代中国佛教〉、〈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印顺缘起性空思想〉、〈印顺对禅宗与净土宗的批判〉、〈印顺佛教思想的影响与略评〉五个主题。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她又陆续发表有关印顺导师思想的研究,包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与台湾当今其他人间佛教之比较〉65、〈《肇论》研究──近代学者“哲学角度”的论述〉66、〈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67、〈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两性平等意识及其影响〉68、〈印顺《中国禅宗史》的特色──兼论其观点之影响〉69、〈当代“人间佛教”的诤辩──记数年前的一场大风暴始末〉70、〈牛头禅析论──从胡适到印顺〉71等,继续阐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八、不“恶名畏”的文化尖兵──林金悔居士
林金悔(1949~),台湾台南县沤汪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曾任教育厅股长、视察,台南市教育局局长,历史博物馆展览组主任,文建会副次长,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主任,现任沤汪人薪传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他是在就读台湾师范大学时,开始接触佛教,参加佛学社团中道社,后担任该社团之社长。有次至临济寺参访时,与传道结缘,曾多次接触,让他印象深刻。毕业后,接著当兵、教书、念研究所,以后又至教育厅服务,一连串的人生历程,使他忙于求学、工作,以致未与传道联系72。直至1984~1986年担任台南市教育局局长,得知传道在台南,因此再度联络,并常相往来;又加上二人同样对艺文有兴趣,故时而相邀出席艺文活动,因此关系更密切。传道之对艺文有所涉猎,并参加艺文活动,主要目的是要度化、影响艺文界的人士73。因此常善用互动的过程中,不时将佛教的内涵带入其中。林金悔回忆说:
我在文建会服务时,因工作关系常出差,到南部都会到妙心寺挂单,师父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无所不聊,常聊到深夜一、两点,虽然累,但有启发性,让我收获良多74。
其中对他启发最深的是“凡夫菩萨”,他表示:
传道法师对“凡夫菩萨”的阐述讲得很好,他的意思是:我们都是凡夫,只是欣求菩萨的境界,尽量来行菩萨道。因为基本上是凡夫,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人,均要用这样的观念来看,不可要求每个人都是很完美,我们对待别人,应视其大体,重要的部分,不逾矩即可。亦即是我们要以比较人性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如此无论对方是世俗人或者是宗教人士,也才比较适当,落差不会太大75。
由于得之于传道对“凡夫菩萨”阐述的精义,当他自己面对别人误解时,也能坦然以对。例如:1994年经他的促成,而由妙心寺企画编印,文建会出版的《苏雪林山水》一书,在出版过程中曾被苏雪林76误解,并在其书信中责骂他77。然而他却能不念旧恶,反而这么表示:
苏老长年与外界少有往来,而且文人又比较有个性,加上主观的揣测,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我自认完全出于一片好意,因此,不以为意,反而坚定该做还是要去做的心念,终于完成该书的出版。78
这一段插曲,让他深刻的体会“凡夫菩萨”的精神所在,即使是利他的过程中被误解,仍要抱持坚定的心愿达成任务。
另外,传道也启发他帮助众生要把握“及时”的态度,不要拘泥形式,固执不通。他说:
师父曾告诉我说:“僧团虽有固定的功课,早晚课或个人的功课,但若是信徒有重要的问题要请益时,不能说等我做完功课再谈”。这句话对我有所启发。我退休后几乎天天念经做功课,有亲朋好友有事找我帮忙,我总不能说我要念经啊!不要吵我,而是应该马上帮忙处理。学佛应该不要固执不化,重视形式而忽略实质,修行是自度度人,当有人需要你帮他忙的时候,应该立即处理。这观念影响了我。79
经由他的自述,我们知道传道与他的交往除了艺文互动之外,还对他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启发及影响。传道原愿以艺文当桥梁,藉机让艺文界的人士能有机会认识佛教。但从林金悔的叙述中,发现此一志愿,岂止搭桥播种,实则已萌芽发育,成长茁壮,相信未来当有更多艺文界的人士。更能发挥人间佛教的精神,自度度人,利他利己,进而和乐社会,净化人心。
九、植“大树”关怀社会的长者──郭麒麟居士
郭麒麟(1945~),台湾台南市人,隆美窗帘的董事长,旗下拥有近百家连锁门市,现任法云文教协会理事长、台湾省布商联合会副理事长。1985年 2月与其同修至妙心寺求受皈依,后亲近传道,对于其阐述的佛法理念非常认同,他表示:
师父愿意去关怀这个社会、国家,及弱势的人,这些理念与我非常相契合,而他不谈迷信讲正信,更重视教育,能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也是让我想要亲近的原因。80
除了理念的相契外,更经传道的启发,让他对于如何关怀社会的相关观念有所认识与了解。他表示:
师父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是一个生意人,对关怀社会、环保等相关观念,非常贫乏,经由师父的开示,让我对于关怀的层面及如何落实,有更深一层的认知。81
有了相关观念的认知后,他即热心参与“台南佛教法云慈善会82”(今更名为“台南市法云文教协会”)的成立,并被推选为首任的理事长,积极的落实“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关怀的层面有:政治、环境、儿童、青少年、老人等,还有急难救助,以及举办专题讲座、文化等活动。2000年再度接任理事长后,于 9月18日起,开办“大树计画──课辅安亲”活动。为单亲家庭或低收入户及行为偏差者的小三至小六学生,免费课业辅导,并教导才艺,心灵教育及人格发展的培养,给予长期的关怀与辅导,而且与学校及家长保持联系,沟通、研讨,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同时推动持续性的认辅制度,期望对这些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83,他表示:
我们做的是预防产生中辍生的工作,是治本积极的;而政府做的只是治标消极的工作,政府是在发现中辍生再予以辅导,期能改变他们,因此成效不彰。而我们的关怀是从小学生做起,针对缺乏爱及照顾的孩子,给予关怀,并渐进的影响导正他们,使他(她)们不会演变成为中辍生。84
由于郭骐麟的大力推展,“大树计画”的施行已近六年,有的孩子已升上国中,甚至高中,截至目前为止,仅有一位成为中辍生85,其成效深获肯定与赞许,并获得台南市政府的补助,报章杂志更为此作过专访报导86。
郭麒麟受传道的启发,除了落实社会关怀外,更对他的事业及生活有很深的影响,他进一步表示:
师父对我观念的启发非常深,改变我的人生观,让我看事情比较…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