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执著,对我的日常生活受益良多。而师父开示的佛法,对我的事业也很有帮助,譬如:对员工的关怀,重视顾客的意见等,可说我一生受用无穷。87

  郭麒麟虽是一位商人,却没有多数商人的锱铢必较的习性,而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因有这样的特质,所以,一经传道的启发及指导,即能很快掌握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并能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中,用心的察觉一般人忽略却应该做的事情,不仅富涵悲心,还能运用智慧思考解决之道。

  十、充满爱心的人间菩萨──苏素娥居士

  苏素娥(1933~),台湾台南人,台南忠义国小教师(今已退休)。接触佛教因缘,是经由妙心寺慈恩妇女会会员方杏心的介绍,1985年四月至台南市立图书馆育乐堂聆听圣严法师主讲、传道担任台语翻译的讲座,深深觉得传道翻译得非常好,对其印象深刻。她表示:

  师父翻译得非常好,听了很欢喜,我即问明他是那一寺院的师父及在那里讲课,后得知师父在德化堂讲《法句经》,我就每周固定都去听讲,觉得他讲的内容好像是为我们而讲一样,非常相契,而且师父又幽默,摄受力强,让听者法喜充满。88

  由于觉得传道所说的佛法与之相契,不但至妙心寺皈依,更因认同理念而加入慈恩妇女会的行列,并积极的参与会务工作,到各医院去慰问病患,热心助人。她秉持的是:

  师父说要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分随力的去做。89

  所以,她在时间许可的状态下,自发性的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说:

  我参与妙心慈恩妇女会时,常访视贫困的人,有次至救济院爱护寮(又名乞丐寮),赠送一些日常用品给该院,当时有一位生牛皮癣的老人,看起来很可怕。因为那里的卫生习惯不好,老人大多不到大澡堂淋浴,仅用毛巾擦拭而已,因此癣的扩散更快。后来我每天发心为这位老人洗澡,自备消毒水,以及带他去皮肤科看诊,经一段时间老人的牛皮癣好了。90

  即使她积极的助人,但也不曾疏于家庭的照顾,而且连周遭的环境也会去关注,更不拘传统学佛的形式,她表示:

  我常记住师父说过的话,要先将家庭照顾好,才能去帮忙别人。不要到寺院诵经,置家庭于不顾,引起家人的反感,这样是不对的。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因缘,就应尽心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拘于禅修、佛七才是学佛。师父也提醒我们随时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像我住的公寓,电梯内无人清扫,我就去清扫,举手之劳,随处都可以去作利益众生的事,这些不都是修行吗?91

  有了这样的理念,所以,她能安于所处的因缘、随分随力,尽心力的扮演好角色。当她先生罹患食道癌开刀住院期间,她除了照顾先生外,更协助同病房肺癌病患的家属清理排泄物,她回忆当时的情形:

  与我们同病房的阿伯,是肺癌患者,他有两个儿子未婚,一位是计程车司机,另一位是理发师。阿伯恶化的很快,初来时还能上下床,三天即无法下床,大小便需要别人协助,他儿子晚上来医院常呼呼大睡。因此都是我帮他看点滴,上厕所时需要有人搀扶,上大号时他儿子抱他,我帮他拿便器及擦屁股,他们觉得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病人是需要帮助。住了五个星期,每天都协助他们,他们非常的感激。其实,我的想法是做得到的事情,可以帮忙就去帮忙。92

  这样的思想与行为的源头,是来自听闻传道的开示。她除了帮助他人之外,也帮助自己面临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她表示:

  先生食道癌往生当日,媳妇产下唐氏症孩子,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无法言喻。还好庆幸自己学佛,平常聆听师父的开示所累积的基础,及师父的开导,让我很快度过,不至于走向自我毁灭的地步。93

  由于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她的烦恼能迅速的转化,她表示:

  对于唐氏症孙女,我转念的想:是菩萨知道我们家有爱心,这孩子诞生在我们家,会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开始买有关唐氏症的相关书籍,那年暑假即到瑞复益智中心当义工,接近唐氏症的孩子,发现唐氏症的孩子很可爱。94

  至今,她全心全意的照顾唐氏症的孙女,并训练她生活自理,栽培她高中毕业,并接洽餐厅,安排她以义工的方式去学习。虽然她现在更没有时间接近道场及亲近师父,但她表示始终谨记传道的开示,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随分随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肆、结语

  导师的治学从论入手,重辨异,重思维,并抉发现实的佛教为何与理想相差甚远?于是治印度佛教史,溯源“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95的本怀,因而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妙心寺奉行此思想并建立修行方法、实践准则,积极地从事“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不但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更展现人菩萨行的具体实践内涵。

  综观上述,可知妙心寺在弘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层面,对教界与社会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所播下的种籽,已在各行各业中萌芽。从中可以发现,这些追随者皆能掌握人间佛教的思想要义,而且不拘任何形式灵活运用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中,尽心尽力、随分随力的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不仅没有任何业绩压力,也不会有与人格格不入的情形,并能将此理念传递给他人,不但净化自己也净化了别人,足见人菩萨行是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值得现代人躬身力行。

  注释:

  55.后来出版为《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一书。

  56.~57.邱敏捷访谈录(2006.3.6)。

  58.邱敏捷,〈自序〉,《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页21。

  59.~62.同注56.。

  63.传道法师访谈录(2006.3.18)。

  64.邱敏捷,〈目次〉,《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页1~6。

  65.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民88年11月24~25日。

  66.《南师学报》第37卷第2期,民92年10月,页17~28。

  67.现代佛教学会,《印顺导师思想:迈向2000年佛学研讨会》,民89年1月22~23日。

  68.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民90年3月31日。

  69.现代佛教学会主办,庆祝印顺导师百岁嵩寿学术研讨会“佛教文化与当代世界”,民93年9月25~26日。

  70.《当代》第215期,民94年7月,页54~61。

  7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民94年8月30日~9月2日。

  72.林金悔访谈录 (2005.9.7)。

  73.释传道访谈录(2004.9.5)。

  74.~75.同注72.。

  76.苏雪林(1896~1999),安徽太平县岭下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肄业,1921年赴法国入中法学院,后又进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以母病辍学归。回国后,曾任教于安徽省立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校。1950年再赴巴黎,研究神话两年。1952年抵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转到成功大学。1973年退休之后,仍在家从事著述,曾获得中山学术及文化建设奖等大小奖项后因病辞世,享年104岁。在台40年余年间,苏雪林以研究屈赋为主,著有〈屈赋新探〉,其他著述还有〈辽金元文学〉、〈唐诗概论〉、〈屈原与九歌〉、〈天问正简〉等多种。

  77.~79.同注72.。

  80.~81.郭麒麟访谈录(2006.3.20)。

  82.“台南佛教法云慈善会”1987年7月12日于妙心寺成立,敦请传道法师为该会的导师。1989年为扩大社会服务,遂将会址迁于台南市金华路二段。1991年,正式立案并更名为“台南市法云文教协会”。

  83.法云文教协会理事长郭麒麟暨全体理监事致传道法师函(2002.3.6)。

  84.同注80.。

  85.据大树计画辅导老师张惠珠表示:“截至目前为止,追踪这些孩子,只有一位孩子成为中辍生。”

  86.张归帆〈社区安亲班温暖弱势学童〉,《中华日报》,民90年1月19日。

  陈美文〈法云大树呵护单亲学童〉,《中国时报》,民90年7月23日。

  吴幸桦〈找回中辍生大树计画获认同〉,《自由时报》,民92年3月7日,第13页。

  陈银全〈法云协会要让中辍生越来越少〉,《中华日报》,民92年6月20日。

  87.同注80.。

  88.~94.苏素娥访谈录(2005.3.4)。

  95.《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大正藏》第2册,页694a。

  《妙心法雨》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