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弱,衆欺少,而應該是基于一種共存共榮的精神,彼此合作,彼此學習。
㈡前文曾述及佛教的全球性困境,即受到迷信化與神鬼化;高談空論,少于實踐,失去了以人爲本的立場:神棍假借佛教之名斂財;經典浩瀚,艱澀難懂;缺乏全球性的組織凝聚力量等六端之束縛,而局限了自己的視野與腳步,那麼對于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曆程中,佛光山如何避開這些困境
首先,破除迷信與鬼神。“人間佛教”是以人爲本,以衆人爲念,人人皆可以成佛,佛是已開悟的人,人是尚未開悟的佛。以此觀念诠釋,佛教本身應是無神論,何來鬼神迷信
太虛大師在論及“人生佛學大旨”時,就開宗明義點出人生佛學的本質在以人爲本破除迷信與鬼神:“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關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一義。佛法雖亦容無我的個人解脫之小乘佛學,今以適應現代人生之組織的群衆化故,當以大悲大智普爲群衆之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二義。大乘佛法,雖爲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圓滿法,然大乘法有圓漸、圓頓之別,今以適應重征驗、重秩序、重證據之現代科學化故,當以圓漸的大乘法爲中心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爲人生佛學之第叁義。故氣人生佛學”者,當暫置“天”、“鬼”等于不論。且從氣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發達爲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現代的人生化、群衆化、科學化爲基,于此基礎上建設趨向無上正遍覺之圓漸的大乘佛學。”
佛光山的全球化優勢之一就是絕口不提鬼神與迷信,秉持佛陀的“人間佛教”本懷,主張諸事不必外求神鬼,而應反求諸己。星雲大師常說:“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奸地。”⑧他也常說:“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不將佛陀神格化,而呼籲大家應重視並踐行佛陀的慈悲、智慧、戒行、定力,是大師一生戮力以赴的目標,因此在佛光山或佛光會的每次集會活動裏,都一定會安排“說法開示”,以促使大家重視活動的內涵,而非表相。即以佛牙舍利與佛指舍利供奉來臺之事而言,星雲大師泯除了迷信色彩,爲佛教徒開示應有的正知正見,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的具體事例之一。對于此事,吳伯雄先生曾見證說:
佛指舍利來到臺灣,入百萬名信衆虔誠禮敬,(星雲)大師強調我們應該以真誠的心來檢驗自己是
否與佛心相應,更勝于只是向佛祈求感應、祈求賜福。
其次,佛光山也講究內心修爲,但不淪爲玄妙空談,亦非離俗避世,而是鼓勵大家將佛法落實于生活之中。佛教重視內心的修爲,所謂:“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光山則秉持兩個原則,一是以實踐爲重,以空談爲輕,另一是將傳統與現代融和。
對于修持實踐的內容,星雲大師認爲:
我們不需離世求道,在世俗人間,講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衆是修行,福國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
是修行,正見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願是修行,人間的佛陀,不
舍棄一個衆生:人間的佛教,不舍棄一點世法。我們認爲:乃至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
示毅利喜……,哪一樣不是修行
爲什麼舍棄人間佛教,要學習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術,才叫做
“修行”呢
修行,修行,我們要靠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德行、真正的慈行、真正的福行、真正的智行,讓全法
界一切衆生都能接受真正的修行,讓大家心中有佛法,生活有佛法,人人有佛法,普世都有佛法!
星雲大師雖然重視修行,但絕非泥古不化,他對于傳統的維護與改革,在一取一舍之間,在在表現出過人的睿智與果敢的魄力,體現在組織製度及硬體建設上,便成爲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更由于大師凡事身先表率,而非徒托空言,所以他的叁目一行,一舉一動,均産生了動見觀瞻的強大效果,無論對于宗教界本身,抑或是各行各業都産生了莫大的影響,例如,他的退位之舉及有關“世代交替”的言論,已成爲當今的政治界、企業界的效法的典範;佛光山與佛光會的組織製度也成爲學術界研究的對象。佛光山之所以能在短短四十年問迅速崛起,分燈海外,廣布全球,實與其領導者星雲大師及諸位佛光人不尚空談、落實人間的態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第叁,強調以人爲本。由于過去一些佛教法師太過強調出世的修持,而忽略了現世人間的實踐,以致于梢事涉獵便裹足不前。例如,對于捕魚的人強調殺業的恐怖;對于有家庭兒女的人說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提到人生,就是“無常、苦、空”;說到金錢,就以“毒蛇”喻之……,圍繞在人四周的,似乎都是毒蛇、冤家、討債鬼、隨時會幻滅的一切,這樣的佛法怎不令人生畏!?
有監于此,星雲大師呼籲大家:
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讓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我們應該把樂
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的生活更美滿,這才是真正
佛陀示教的真谛。⑧
沒有僵硬的教條,沒有嚴厲的訓誡,只有幽默和藹的親切語調,畫龍點睛的一句提攜,讓人如沐春風——這就是以大師爲首的所有佛光人給人的總體感覺。這種“人間佛教”的風貌自然也就成爲今天佛教全球化的特色之一。
第四,讓神棍無可乘之機。星雲大師從佛教教育著手,讓佛光人從裏到外以樂觀進取的態度服務大衆,不僅一掃以往的佛門因太過強調出世而帶來的弊端,也讓佛教徒逐漸不再迷信神通、玄奇之事,而一心著眼于生活佛法的踐行。
除了正知正見的強調,星雲大師更進一步從製度面著手來杜絕神棍的黑手伸入組織之內。例如,國際佛光會在成立時即訂定了佛光會員應遵守“八不要”:1、不做法會佛事,常做家庭普照。2、不經常化緣,活動收費要定價。3、不可一時一任,要經常參加會務。4、不要好奇速成。5、不要蔔卦算命。6、不看風水時辰。7、不要奔走探玄。8、不與邪道來往。
教育與製度雙管齊下的結果,既讓個人與組織趨于健全,又杜絕了宗教神秘化而被神棍利用作爲自我圖利的工具,在邪教橫行,危害社會的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這樣的一種理性作風無疑獲得了大家的一致歡迎,從星雲大師在世界各地所主持的皈依典禮,總有幹人乃至萬人從各地趕來參加就不難看出,“行事正派”是星雲大師及其所創建的佛光山與佛光會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迅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以深入淺出及系統化的方式編印佛典及教材。如前所述,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對于深谙佛法者正如暗夜的燈炬,苦海的寶筏,可是要全球化,對于初入門者,往往因卷帙浩瀚,古文艱澀,而義理遠隔,望文生畏,所以佛經的簡化與外國語文化是刻不容緩的事。
佛光山有監于此,不僅于早年編印了舉世聞名的《佛光大辭典》方便現代人按圖索骥、了解經義,更大規模地出版了一百叁十二冊《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具有通順易懂,文簡義赅,雅俗共賞叁大特色,之後又相繼完成了《佛教》叢書十冊、《佛光教科書》十二冊……。這些由星雲大師一手擘畫的钜著,目前已陸續著手翻譯成各國文字。
大師的著作在華人圈裏甚受歡迎,這與他一生致力于將佛陀的數理說(寫)得讓人懂有很大的關系,他曾在(我的宗教體驗)一文中表示:
聽不懂的佛法再奧妙,只不過是東之高閣的裝飾品而已,對我們的生活一點也沒有幫助。我個人不
喜歡談玄說妙,更不喜歡故作神秘,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不論佛法中多麼難解的數理,我總是深
入淺出,讓大家很容易地了解。就是談空論有等形而上的問題,也要設法和日常生活印證。……佛
陀的毅化,本來就是爲了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的生活,因此佛法是離不開
生活的。……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生佛教,生活佛教。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文所述,近幾年來,星雲大師的著作譯本在西方世界也開始受到矚目,這證明了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是普世大衆所需要的。
㈢基督教是全球化最成功的宗教,但是近年來也面臨了一些瓶頸,佛光山如何面對這些瓶頸
佛光山的優勢在于:
1、具有缜密而統一的組織——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讓出家僧衆與在家信衆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一樣,彼此合作,彌補了基督教單打獨鬥的困境。
2、有專職訓練的弘法宣教人員——弘講師與檀講師,並作有計畫的培訓,讓佛法得以弘化全球。
3、主動的出擊。佛教過去由于過分的保守,固本、重視傳統,與生活脫節,與人分離,佛光山采取主動,例如積極參與二OOO年雪梨奧運即爲顯例,佛教參與奧運,在以前不可想像。
4、向先進國家弘法。以前基督教重點向落後地區宣教,今天佛光山也將落後地區(如非洲)列爲重點弘法地區,但是也積極向先進國家弘法,因此發展出一套與基督教截然不同的弘法方式。
綜合以上叁項,可以看出佛光山與佛光會在全球化的實踐中,已經替佛教全球化找出了一個正確的道路,指引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展望未來,只要有更多的正信佛教徒加入內修外弘的行列,佛教的全球化是可以預見的。
上述叁項是佛光山與佛光會內在的努力,至于外在的環境,目前正有助于佛教國際化,全球化,主因在于:一、自七O年代中期,臺灣開放移民,且移出的人經濟、教育條件均不錯:二、香港人于數年前大量移民大英國協國家;叁、中南半島難民湧入各地。這一波波以佛教爲母親之教的華裔子孫,在海外尤其需要心靈寄托,佛教才得以在他們支持下推展。
內在的努力加上外在的環境,是佛光山與佛光會得以迅速國際化的主因。
八、結語
今天,綴著BLIA(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字樣的黃背心穿在白、黃、黑不同人種身上,見證了四海均有佛光人:而象征“豎窮叁際、橫遏十方”的五色國際佛光會會旗飄揚在六大洲的上空,也說明了只要佛子們肯發心立願,自覺行佛,星雲大師的宏願——“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即在指日之遙。
本文的目地在于探討佛教具不具有人間性
進一步探究全球化的可行性
由于佛光山與佛光會是目前國內提倡人間性最力、國際化最成功的顯例,于是以佛光山及佛光會爲主體,藉由佛光山的作爲,建立佛教全球化的方向指標,供有意推動全球化的後來者借鏡。
今天在歐美,“禅”、“靜坐”、“身心治療”等,讓美國人充滿好奇;比起日本學者钤木大拙帶來的日本禅宗,以及藏傳、泰傳佛教的弘法,中國大乘佛教進入西方算是起步比較晚的。五百年後,西方佛教中到底是哪一種佛教的成分會多一點
受誰的影響多一點
從本文當能看出一些端倪。
摘自《普門學報》第四十期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