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全球化,以彻底实现人间佛教的宗旨。现在虽然已经成功跨出了第一步,但是未来如何避开基督数目前宣教工作逐渐面临的困境
如何走出第四节所提及以前佛教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困境
佛光山的优势何在
有哪些作为值得有意加入全球化行列的同道学习
㈠佛光山与佛光会在全球化过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包容性”。所谓“有容乃大”,想要在全球“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必须有海纳百川,一体同仁的包容心胸。佛光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尊重与包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等实践主题不仅成为全球化的圭臬,也抓住了全球化的最重要础石。其包容的内涵可从下列数点明显看出:
1、四众共有的包容:在创建佛光山伊始,星云大师便订定“四众共有,僧信平等”的原则,除了僧众人道有一定的仪式与序级升等规定之外,由信众人道,加入佛光山教团者,男众称为教士,女众称为师姑,也同样享有序级与升等的权利义务,将人道信众正式纳入僧团组织之中,并予以制度化,可说是星云大师的睿见与创举之一。国际佛光会在“创会缘起”中,也特别标示国际佛光会并非属于某三不派,某一寺院或某一个人所有,而是属于全世界有心的佛教人士。只要是社会有需要的地方,不分寺院、佛学院、居士林、念佛会、禅修会等,皆尽力服务赞助,施与欢喜,将佛光会树立成一个慈悲包容的社团。如前所言,仅从檀讲师制度的设立,即可看出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直承佛陀的平等精神,而且与时俱进,更加地予以发扬光大。再从历年来“佛光金刚会议”、“佛光妇女会议”、“佛光青年会议”、“佛光幼童军会议”的参与的人数、活动的成效看来,佛光人不仅将佛法带进了家庭,深入了社会,而且让佛法“活”在每一个信者的心目中、行为里。
2、八宗兼弘的包容:星云大师六十年前初至宜兰雷音寺,便开始提倡“人间佛教”,决心破除传统丛林一宗一派闭关自守的局面,而主张“八宗兼弘”,开创了开阔而宏观的全球格局。从一九八六年佛光山举行的“世界显密佛教会议”以“融和与发展”为主题,邀请各国学者专家三百余人参加,并邀请密教法王共同莅临,就可以看出大师的心量宽宏。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举办的“国际禅学会议”,由中、美、韩、日、港、义等国五十余位知名教授参加,也引起了举世的重视。一九八二年,与通度寺谛结兄弟寺,一九九四年与泰国法身寺谛结兄弟寺,一九九八年,佛光山丛林学院与松广寺传统讲院谛结为兄弟院,都说明了星云大师的开明风范。在教育方面,大师不仅没有限制弟子学习的方向,而且还派遣门徒远赴印度、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西藏、中国大陆等地学习各宗各派的佛法。余如一九九三年举办第一届“国际佛教僧伽研习会”、一九九八年举行第一届:口湾佛教寺院行政讲习会”之后,即经常举办类似的会议,不仅敞开胸怀,与各地寺院代表倾心交流,而且派出跟随他四、五十年的优秀大弟子如慈庄、慈惠、慈容、依空法师等人以扎实的内容授课座谈,都可以看出星云大师之弘扬“人间佛教”,非仅挂在嘴边表面的装饰,而是亲身力行去实践。一九八八年西来寺举行了一个月的三坛大戒,首先打破佛教干余年来南北传的畛域之见,所请的传戒高僧包括遍布南北传佛教界大和尚,造成不少小乘佛教徒破天荒第一次到大乘寺院受戒。一九九八年,在星云大师的奔走呼吁下,“国际三坛大戒”终于在印度菩提伽耶成办,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期间,二十三个国家二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众在二十六位大小乘戒师的证盟下如愿受持具足戒。此举不仅恢复了南传国家失传千余年的比丘尼戒法,而且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佛教团结在佛陀成道处同受大戒,携手写下光辉的一页。
这样的一种包容的精神,由上而下流注到每个佛光人的身心血肉中,也难怪只要一参加佛光人的活动,就像全身通了电似的,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与跃动的热情油然生起。
3、各宗教之间的包容:佛光山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世界各宗教采取了完全平等包容的胸襟,无私无我的进行沟通交流。举其大者如一九八九年三月十八日北美洲佛教基督教神学会在美国西来寺举行,这是该会首度在佛教寺院开办,展开佛教与基督教的交流。一九九五年,举办了五天的第一届天主教与佛教国际交流会议,有来自美国、日本、泰国、斯里兰卡、义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天主教与佛教代表齐聚一堂,将自己的宗教内涵与贡献分享给大众。最难得的是,四天的会议期间,佛光山提供了一所大厅方便天主教人士每日祈祷及举行望弥撒之用,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佛寺有一座天主教的临时教堂,如此开放之心胸在宗教界里传为佳话。由于此次历史性的交谈会议,促进了佛教、天主教彼此对教义的深刻了解,共同达成合作、联谊、尊重的共识,也因而促成了大师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访问梵谛冈之行,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进行了极为深入的交谈。
大师甚至主张人可以有两种宗教信仰:
我不但在回毅国家的马来西亚鼓励一个人可以拥有两个信仰,在耶教国家的美国、澳洲,我也允许
当地人士可以不放弃原来的信仰,而又皈依佛教。我相信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能够了解我的心意,
懂得这种方便。
星云大师包容各个宗教的理念也为弟子带来莫大的影响,佛光山在全球设立的道场,无不秉持此一精神与各个宗教友好往来,因而不断地敲开与其他宗教交流的大门,兹举数例:一九九七年二月五日,佛光山马尼拉讲堂应岷仑洛教区副主教之邀,与天主教、基督教人士,共同祈祝新年平安,社会安宁。这是岷仑洛天主教教堂四百年来首次举行佛教仪式,也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唱诵、祝祷仪式在该国(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堂举行。菲律宾副总统也参与此次历史性的宗教交流祈福活动。美国西来寺则年年与当地各个宗教举行联合祈福法会,并且经常与当地教会合作,参与各项赈济活动,展现了平等无私的胸怀。
4、种族的包容:佛教想要全球化,必须打破种族、性别、血统、肤色等的界限,对于所有众生一视同仁。佛光山在全球化的历程中彻底地实践了这一点。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五日,开启了佛教登陆非洲的新页,星云大师成立非洲佛学院,为十位刚果黑人子弟剃度,创下了佛教在非洲第一次的剃度典礼,佛教史上有了第一批本土黑人出家。
对于近几年来一些政客试图挑起族群意识以行分化之实,造成了社会的对立,心怀慈悲的大师深戚忧心忡仲,他于二OO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在《联合报》发表(没有台湾人——在台湾居住的,都是台湾人),期能唤醒大家因地理情结造成人际、家庭、社会之间的对立,对国家与人民均非幸事。二OO四年针对三二O选举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大师以(大和解·救台湾)为题发表在三月二十九日的《联合报》上。凡此种种不畏权势、勇于直言的风范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人深深感到佛家的慈悲包容,并不是退缩纵容,而是忍辱负重,破邪显正,为所当为,言所当言。而这些特质,正是引领佛光人走出自我、迈向国际的原动力。
反语言的包容:佛教想要全球化,语言是最重要的桥梁,如果无法以当地的语言从事弘法工作,佛教永远跨不出去,当然也就谈不上利益十方众生了。有监于此,佛世时,佛陀不准弟子以雅语(美言,即梵语)来弘法,而要求弟子以当地的俗语(即方言)来弘法。⑧秉持佛陀的慈心悲愿,佛光山在语言上层现了强大的包容性,除了前面述及的“国际翻译中心”之设立以各种语文翻译佛典之外,星云大师为了培养国际弘法人才,早在一九七六年便在佛光山设立“国际学部”,先后开办“英文佛学班”与“日文佛学班”(后扩大为“英文佛学院”、“日文佛学院”)。
训练语言还只是初步,正确的理念与灵活的操作才是最重要的。星云大师认为:“语言是人我之间的一道桥梁,适时适地的给予适当的语言,则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至于实际操作时的灵活运用,从下面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一是一九八八年西来寺举行一个月的三坛大戒,讲戒时分别采用了华语、台语、英语等三种语言,顺利成就了一次不同教派、不同语言的大沟通。二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西来寺举行了第一场英文大悲忏法会,第一次用英文版大悲忏仪本、礼忏仪轨如仪进行。此后,西来寺的法会活动采行了中英双语的方式同步进行,乃至每日课诵都会为当地人士还另备专门以英语唱诵的殿堂进行共修。不仅一个西来寺如此,无论你走到佛光山哪一座海外道场,全都是以如此贴心的方式为对方设想,让人备感窝心。正是这样的施设,佛法不仅在欧美地区渐渐弘传开来,而且其他国际团体,例如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国际宗教联盟等等,皆乐于和佛光山及其海内外各个别分院合作,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从这一点看来,佛光人走上国际舞台,并非偶然的机缘,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而产生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尊重与包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平等与和平”,“圆满与自在”,“自然与生命”,“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是历年来大师为佛光人订定的实践主题,大师以这些主题在每一次的国际佛光会世界大会中发表演说,鼓励佛光人奋进向前,造福社会。正是这些思想理念为佛光山与佛光会的全球化站稳了第一步,也替有意推动全球化的传灯者立下了典范。
星云大师曾指出:
佛教流传至今,已不是某一地区的佛教,也不是某一毅派的佛教,佛教的发展,应强调融和贯通,包括大小乘之间、南北传之间、僧俗之间、四众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这种跨地区跨教派的理念不仅奠定了佛光山包容性的基石,也成为世界各个宗教实践全球化的典范,证明了实践全球化不必然要你小我大,你无我有,更不必然是强凌…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