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P6

  ..續本文上一頁全球化,以徹底實現人間佛教的宗旨。現在雖然已經成功跨出了第一步,但是未來如何避開基督數目前宣教工作逐漸面臨的困境

  如何走出第四節所提及以前佛教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困境

  佛光山的優勢何在

  有哪些作爲值得有意加入全球化行列的同道學習

  ㈠佛光山與佛光會在全球化過程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包容性”。所謂“有容乃大”,想要在全球“度盡衆生,方證菩提”,必須有海納百川,一體同仁的包容心胸。佛光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提出了“尊重與包容”,“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等實踐主題不僅成爲全球化的圭臬,也抓住了全球化的最重要礎石。其包容的內涵可從下列數點明顯看出:

  1、四衆共有的包容:在創建佛光山伊始,星雲大師便訂定“四衆共有,僧信平等”的原則,除了僧衆人道有一定的儀式與序級升等規定之外,由信衆人道,加入佛光山教團者,男衆稱爲教士,女衆稱爲師姑,也同樣享有序級與升等的權利義務,將人道信衆正式納入僧團組織之中,並予以製度化,可說是星雲大師的睿見與創舉之一。國際佛光會在“創會緣起”中,也特別標示國際佛光會並非屬于某叁不派,某一寺院或某一個人所有,而是屬于全世界有心的佛教人士。只要是社會有需要的地方,不分寺院、佛學院、居士林、念佛會、禅修會等,皆盡力服務贊助,施與歡喜,將佛光會樹立成一個慈悲包容的社團。如前所言,僅從檀講師製度的設立,即可看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直承佛陀的平等精神,而且與時俱進,更加地予以發揚光大。再從曆年來“佛光金剛會議”、“佛光婦女會議”、“佛光青年會議”、“佛光幼童軍會議”的參與的人數、活動的成效看來,佛光人不僅將佛法帶進了家庭,深入了社會,而且讓佛法“活”在每一個信者的心目中、行爲裏。

  2、八宗兼弘的包容:星雲大師六十年前初至宜蘭雷音寺,便開始提倡“人間佛教”,決心破除傳統叢林一宗一派閉關自守的局面,而主張“八宗兼弘”,開創了開闊而宏觀的全球格局。從一九八六年佛光山舉行的“世界顯密佛教會議”以“融和與發展”爲主題,邀請各國學者專家叁百余人參加,並邀請密教法王共同莅臨,就可以看出大師的心量寬宏。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舉辦的“國際禅學會議”,由中、美、韓、日、港、義等國五十余位知名教授參加,也引起了舉世的重視。一九八二年,與通度寺谛結兄弟寺,一九九四年與泰國法身寺谛結兄弟寺,一九九八年,佛光山叢林學院與松廣寺傳統講院谛結爲兄弟院,都說明了星雲大師的開明風範。在教育方面,大師不僅沒有限製弟子學習的方向,而且還派遣門徒遠赴印度、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西藏、中國大陸等地學習各宗各派的佛法。余如一九九叁年舉辦第一屆“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一九九八年舉行第一屆:口灣佛教寺院行政講習會”之後,即經常舉辦類似的會議,不僅敞開胸懷,與各地寺院代表傾心交流,而且派出跟隨他四、五十年的優秀大弟子如慈莊、慈惠、慈容、依空法師等人以紮實的內容授課座談,都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之弘揚“人間佛教”,非僅挂在嘴邊表面的裝飾,而是親身力行去實踐。一九八八年西來寺舉行了一個月的叁壇大戒,首先打破佛教幹余年來南北傳的畛域之見,所請的傳戒高僧包括遍布南北傳佛教界大和尚,造成不少小乘佛教徒破天荒第一次到大乘寺院受戒。一九九八年,在星雲大師的奔走呼籲下,“國際叁壇大戒”終于在印度菩提伽耶成辦,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叁日期間,二十叁個國家二百余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衆在二十六位大小乘戒師的證盟下如願受持具足戒。此舉不僅恢複了南傳國家失傳千余年的比丘尼戒法,而且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同受大戒,攜手寫下光輝的一頁。

  這樣的一種包容的精神,由上而下流注到每個佛光人的身心血肉中,也難怪只要一參加佛光人的活動,就像全身通了電似的,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與躍動的熱情油然生起。

  3、各宗教之間的包容:佛光山在全球化過程中,與世界各宗教采取了完全平等包容的胸襟,無私無我的進行溝通交流。舉其大者如一九八九年叁月十八日北美洲佛教基督教神學會在美國西來寺舉行,這是該會首度在佛教寺院開辦,展開佛教與基督教的交流。一九九五年,舉辦了五天的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流會議,有來自美國、日本、泰國、斯裏蘭卡、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天主教與佛教代表齊聚一堂,將自己的宗教內涵與貢獻分享給大衆。最難得的是,四天的會議期間,佛光山提供了一所大廳方便天主教人士每日祈禱及舉行望彌撒之用,成爲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佛寺有一座天主教的臨時教堂,如此開放之心胸在宗教界裏傳爲佳話。由于此次曆史性的交談會議,促進了佛教、天主教彼此對教義的深刻了解,共同達成合作、聯誼、尊重的共識,也因而促成了大師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訪問梵谛岡之行,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了極爲深入的交談。

  大師甚至主張人可以有兩種宗教信仰:

  我不但在回毅國家的馬來西亞鼓勵一個人可以擁有兩個信仰,在耶教國家的美國、澳洲,我也允許

  當地人士可以不放棄原來的信仰,而又皈依佛教。我相信慈悲偉大的佛陀一定能夠了解我的心意,

  懂得這種方便。

  星雲大師包容各個宗教的理念也爲弟子帶來莫大的影響,佛光山在全球設立的道場,無不秉持此一精神與各個宗教友好往來,因而不斷地敲開與其他宗教交流的大門,茲舉數例:一九九七年二月五日,佛光山馬尼拉講堂應岷侖洛教區副主教之邀,與天主教、基督教人士,共同祈祝新年平安,社會安甯。這是岷侖洛天主教教堂四百年來首次舉行佛教儀式,也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唱誦、祝禱儀式在該國(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堂舉行。菲律賓副總統也參與此次曆史性的宗教交流祈福活動。美國西來寺則年年與當地各個宗教舉行聯合祈福法會,並且經常與當地教會合作,參與各項赈濟活動,展現了平等無私的胸懷。

  4、種族的包容:佛教想要全球化,必須打破種族、性別、血統、膚色等的界限,對于所有衆生一視同仁。佛光山在全球化的曆程中徹底地實踐了這一點。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五日,開啓了佛教登陸非洲的新頁,星雲大師成立非洲佛學院,爲十位剛果黑人子弟剃度,創下了佛教在非洲第一次的剃度典禮,佛教史上有了第一批本土黑人出家。

  對于近幾年來一些政客試圖挑起族群意識以行分化之實,造成了社會的對立,心懷慈悲的大師深戚憂心忡仲,他于二OO叁年十月二十六日在《聯合報》發表(沒有臺灣人——在臺灣居住的,都是臺灣人),期能喚醒大家因地理情結造成人際、家庭、社會之間的對立,對國家與人民均非幸事。二OO四年針對叁二O選舉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大師以(大和解·救臺灣)爲題發表在叁月二十九日的《聯合報》上。凡此種種不畏權勢、勇于直言的風範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人深深感到佛家的慈悲包容,並不是退縮縱容,而是忍辱負重,破邪顯正,爲所當爲,言所當言。而這些特質,正是引領佛光人走出自我、邁向國際的原動力。

  反語言的包容:佛教想要全球化,語言是最重要的橋梁,如果無法以當地的語言從事弘法工作,佛教永遠跨不出去,當然也就談不上利益十方衆生了。有監于此,佛世時,佛陀不准弟子以雅語(美言,即梵語)來弘法,而要求弟子以當地的俗語(即方言)來弘法。⑧秉持佛陀的慈心悲願,佛光山在語言上層現了強大的包容性,除了前面述及的“國際翻譯中心”之設立以各種語文翻譯佛典之外,星雲大師爲了培養國際弘法人才,早在一九七六年便在佛光山設立“國際學部”,先後開辦“英文佛學班”與“日文佛學班”(後擴大爲“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

  訓練語言還只是初步,正確的理念與靈活的操作才是最重要的。星雲大師認爲:“語言是人我之間的一道橋梁,適時適地的給予適當的語言,則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至于實際操作時的靈活運用,從下面兩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一是一九八八年西來寺舉行一個月的叁壇大戒,講戒時分別采用了華語、臺語、英語等叁種語言,順利成就了一次不同教派、不同語言的大溝通。二是一九九二年叁月二十二日,西來寺舉行了第一場英文大悲忏法會,第一次用英文版大悲忏儀本、禮忏儀軌如儀進行。此後,西來寺的法會活動采行了中英雙語的方式同步進行,乃至每日課誦都會爲當地人士還另備專門以英語唱誦的殿堂進行共修。不僅一個西來寺如此,無論你走到佛光山哪一座海外道場,全都是以如此貼心的方式爲對方設想,讓人備感窩心。正是這樣的施設,佛法不僅在歐美地區漸漸弘傳開來,而且其他國際團體,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國際宗教聯盟等等,皆樂于和佛光山及其海內外各個別分院合作,舉辦各種國際會議。從這一點看來,佛光人走上國際舞臺,並非偶然的機緣,而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而産生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尊重與包容”,“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是曆年來大師爲佛光人訂定的實踐主題,大師以這些主題在每一次的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中發表演說,鼓勵佛光人奮進向前,造福社會。正是這些思想理念爲佛光山與佛光會的全球化站穩了第一步,也替有意推動全球化的傳燈者立下了典範。

  星雲大師曾指出:

  佛教流傳至今,已不是某一地區的佛教,也不是某一毅派的佛教,佛教的發展,應強調融和貫通,包括大小乘之間、南北傳之間、僧俗之間、四衆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這種跨地區跨教派的理念不僅奠定了佛光山包容性的基石,也成爲世界各個宗教實踐全球化的典範,證明了實踐全球化不必然要你小我大,你無我有,更不必然是強淩…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