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陳淼勝、依空)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陳淼勝 依空

  管理計量學派結合資訊決策科學,而形成後管理科學學派,此類學派,將所有管理活動要素區分成決策活動、機製功能、執行活動,透過這叁類基本要素屬性,來闡述與解釋所有的管理問題。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的關懷”爲起點,其教義及戒律自亦是建立在“爲人”基礎上,這使得管理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向與人間佛教管理理論之間,增加連結的可能性,這個連結如何使得二個不同的管理領域産生互補功能,爲本文的主要內容。

  一、前言:

  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與經濟文化的演變,促進了佛教與各學科之間跨學域的對話與研究,例如王萌學者所發表之論著:融攝與對話–佛教與科學關系的兩種表現型式之比較([5]);妙瑄學者所發表之論著:佛教五戒與中華民國刑法之比較研究([7],[9])。

  這些跨領域的論述促使我們有了佛學與管理學相關性比較研究的動機,再加上閱讀佛光山創辦人同時也是西來、南華、佛光大學董事長星雲大師于2006年12月8、9、10日于香港紅磡體育館之“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中、下)”([6]、[8]、[10])叁場演講之內容的體會,終于鼓起勇氣提筆嘗試寫作本文,期盼它能激發更多的管理學界與佛教界,從事佛學與管理學之跨領域學術研究。

  二、管理科學學派思維的基本要素:

  管理計量學派結合現代資訊決策科學,形成後管理科學學派,此學派系以“靜與變”作爲思維管理問題的重心。大致上,我們可以以一個人爬山的過程爲例,來說明此“靜與變”的內容。當一個人在進行爬山活動,發現前面有幾條岔路時,他必須停下思考,到底那一途徑比較容易到達山峰這個目標。此思考的過程即是爬山的決策活動,等到他選定其中的一條岔路後,他又沿著此路徑前進,此前進的過程即是爬山的執行活動。在整個爬山活動中,讓爬山者費心的部分,往往是決策與執行兩類活動,以及從事這兩類活動的機製功能。在機製功能方面,只要爬山者具有精力,心髒正常,手腳靈活就不必擔心了;概因它是屬于組織內在的,其活動的方式及法則大都是事先可以預知及規範。雖然在規範過程中,可能是一種決策活動,但規範後,相關活動即有確定的規則可循。這表示決策與機製活動,執行與機製活動,皆是同時運作的。機製的基礎在于管理者對資源與能力的掌握,它同時支持了決策與執行活動,決策與執行活動又導引了資源的調度與管理,而發揮機製功能。一位管理者在一個組織中,常將其認爲繁瑣部分授權其部屬全權處理,而視此授權部分亦屬于機製活動的一部分。因此機製功能、決策與執行兩活動構成了管理科學學派思維的基本要素。就一組織實體而言,短期間機製功能變化不大,而將問題討論的重點導向決策與執行兩活動之屬性比較方面。

  叁、佛教與科學的關聯性:

  旅居加拿大的作家馮馮等人曾以“新太陽系的陸續發現印證佛說宇宙超越時代”爲題([1] P.1)來說明,科學的發展提供以神創來論宗教致造成不可挽回之損失的道理。而科學的發展對佛教經典卻是一種“印證”。概因“佛教是一種從理性進入的宗教,理入行入,這是與任何神權思想迷信的宗教都不相同的”。這表示,佛典的科學內涵和它的超自然描述是互相關聯的,它是宇宙實相的覺悟者用“內自證”方式得到之對世界認識的結果。惟我們認爲上述的論證乃屬于佛學與科學之間,對于何爲真,以及如何求真的表現比較;它不屬于管理科學的最佳化問題。概因管理科學將欲研究的問題分成○1最佳化問題與○2追求真相問題二類。並認爲科學不能處理價值問題,科學只能在價值確認後,探討那一處理方式最優的問題。各種不同處理方式彼此之間原本並無優劣之分;是價值確定後,在該價值衡量標准下,各處理方式才分出優劣。至于管理上所謂追求真相問題,乃是因爲很多自然或社會現象,無法直接察覺;必須透過儀器觀察、問卷調查、投石問

  路、旁敲側擊…等各種方式,間接了解真相可能爲何的問題。這一類問題,並不是價值性問題,如果硬要說其具有價值屬性的話,那麼認識並挖掘真相到底爲何,爲其唯一的最高價值。由于這些問題並不涉及不同人們對價值觀點分歧的現象,因此科學與佛學是比較可能互相融攝,互相補充彼此論證不足之處。概因論述真相可能爲何的問題,本就存在殊途同歸現象,就如同生涯中親自體驗的自內證,與行星運轉物理知識的外他證,皆可讓人相信“太陽每天由東邊升起,由西邊沈下”是事實的道理;概因多一份檢測或驗證方法,可多一份說服力與信心而增進共識。因此管理科學的理念及其研究問題方法,能在佛教求真問題方面,提供另外一些想法。

  例如我們想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某一地區居民犯五戒的人數比率值到底是多少的問題。如你所設計的問卷題目的描述方式爲“請問你是否犯五戒”;則由于犯五戒乃屬不名譽事件,故問卷填答者基于不名譽之隱私恐外泄,大部分的人皆會填列“否”,因而你就得不到真實的答案。如果你的問卷題目描述方式改爲“若你以米飯爲主食,或者你曾犯五戒,則請填列答案爲1,否則填列答案爲2”,則實際犯五戒者就可能敢填列1這個答案;概因填列1者,未必承認犯五戒,也可能是承認以米飯爲主食者。由于以米飯爲主食者人數比率值事先得以另外方式調查得知,以統計科學分析方式,就可用數學推演估計出真實犯五戒的比率值。又如果我們想進一步了解佛教的哪一種教化方式,對降低犯五戒人數比率值最有效,則可透過上述問卷方式比較施教前後犯五戒人數比率差,來衡量某一種施教方式的成效。雖然科學技術對于某些過去不知真實爲何的問題提供了真象;但它在求真過程被要求須嚴謹情況下,造成其應用場合的局限性,特別是在人之靈性及感知方面的研究。正如當代佛教與科學問題的研究專家艾倫、華萊士(B. A. Wallace)所言“佛教與其被看作一種先驗學說,不如被認爲是一種經驗主義”([3] P.8)。換言之,其求真過程之可靠性的基礎來自于經驗主義,以及依據此經驗主義所建立的價值體系。這說明了佛學可以作爲研究上述求真問題方式之一,並與現代科學相互補充;惟科學卻不能處理上述最佳化問題中價值應該如何形成的問題,只能將價值的衡量當成給定的假設處理。

  連接管理科學與佛教關系,可使佛教義理與管理思想銜接,以統合“出世與入世”、“真谛與俗谛”關系;並建立人間佛教等積極入世的思想體系,進而佛教的管理機製,佛教管理決策與執行,以及佛教資源(資糧)調換性觀念,皆可能形成推動人間佛教效能的重要課題。

  四、決策活動與執行活動屬性比較

  決策是管理者爲解決問題,對組織資源(包括時間)投入與調度的承諾;本質上它是思考的活動,它要考慮組織周遭環境的因素。因此決策者必然會在乎決策效果如何之議題。所謂效果,是決策者所作決定之正確程度或錯誤幅度爲何的預測;決策者期望依其決策,應用機製執行後能使施功對象狀態改變成接近管理者期望的狀態。以前述第二節爬山活動爲例,爬山者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利用他所熟悉的身體機製功能執行爬山活動;在爬山過程中,會流汗、體力會耗用,甚至會感到饑餓。這表示執行活動是在進行耗用或轉換資源的活動(將水、食物轉換體能,使機製施功對象的狀態改善)。因此從事執行活動之管理者很自然的會關心資源轉換的效率問題。如果機製施功對象狀態改變所得的利益超過其資源耗用的代價,則屬有效的管理。管理的施功核心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製度、法規、辦法等管理機製,就如同佛教管理的戒律規範修行者行爲一樣。我們不禁要問,規範這些管理系統(機製)的意涵爲何?目的何在?它是爲提高管理效果,還是爲提高管理效率。雖然佛教管理的戒律主要是用來規範修行者的行爲,與企業管理機製主要是被應用于事務處理的功效,不盡相同;但從管理的機製功能分析,仍有相當可連結的部分,值得進一步的討論。

  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于2006年12月8日在香港講演“人間佛教戒定慧(上)”([6])中曾提及下列一段話:戒律是吾人行爲的規範,要達到成佛作祖的目標,行爲最爲重要,尤其人間佛教認爲,在佛化世間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把入世的精神(人天乘)和出世的思想(聲聞、緣覺乘)結合起來,以修習六度萬行的“菩薩乘”爲依歸,也就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

  上述內容有兩個管理重點:(1)佛化世間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2)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此論述點化出管理科學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之間,具有連結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在嘗試作此連結思維後,當可發現若幹值得再進一步分析的議題。

  五、管理的對症下藥與對因下藥

  所謂管理症狀就是能被管理者直接看得到、摸得到、感覺到或知覺到的現象。而管理潛因,往往是隱藏而不容易被直接察覺的因素。這些潛因有可能需進一步透過調查檢視(需耗用資源)與等待(需耗用時間),才能進一步了解其真實狀況。一般而言,管理者設計機製以便症狀可立即被偵測出並馬上反應的用意是爲了提高組織執行活動的效率。概因它能使管理者偵測到問題狀況時,對照預先設計的法規,辦法,或戒律,就可立即反應出處理方式。其原理就如同道路交通規則一樣。交通管理單位必須事先規範,人車遇到紅燈時不可過馬路這項交通規則;而不是遇到紅燈才在思考紅燈是否可讓人車過馬路。然而並非所有管理症狀皆是在執行活動前就可察覺的;有些症狀是在執行活動中,邊施作邊産生的。例如某一棒球隊的教練必須等到實際執行棒球比賽時,才知道對方…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陳淼勝、依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