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 依空
管理计量学派结合资讯决策科学,而形成后管理科学学派,此类学派,将所有管理活动要素区分成决策活动、机制功能、执行活动,透过这三类基本要素属性,来阐述与解释所有的管理问题。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的关怀”为起点,其教义及戒律自亦是建立在“为人”基础上,这使得管理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向与人间佛教管理理论之间,增加连结的可能性,这个连结如何使得二个不同的管理领域产生互补功能,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演变,促进了佛教与各学科之间跨学域的对话与研究,例如王萌学者所发表之论著:融摄与对话–佛教与科学关系的两种表现型式之比较([5]);妙瑄学者所发表之论著:佛教五戒与中华民国刑法之比较研究([7],[9])。
这些跨领域的论述促使我们有了佛学与管理学相关性比较研究的动机,再加上阅读佛光山创办人同时也是西来、南华、佛光大学董事长星云大师于2006年12月8、9、10日于香港红磡体育馆之“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中、下)”([6]、[8]、[10])三场演讲之内容的体会,终于鼓起勇气提笔尝试写作本文,期盼它能激发更多的管理学界与佛教界,从事佛学与管理学之跨领域学术研究。
二、管理科学学派思维的基本要素:
管理计量学派结合现代资讯决策科学,形成后管理科学学派,此学派系以“静与变”作为思维管理问题的重心。大致上,我们可以以一个人爬山的过程为例,来说明此“静与变”的内容。当一个人在进行爬山活动,发现前面有几条岔路时,他必须停下思考,到底那一途径比较容易到达山峰这个目标。此思考的过程即是爬山的决策活动,等到他选定其中的一条岔路后,他又沿著此路径前进,此前进的过程即是爬山的执行活动。在整个爬山活动中,让爬山者费心的部分,往往是决策与执行两类活动,以及从事这两类活动的机制功能。在机制功能方面,只要爬山者具有精力,心脏正常,手脚灵活就不必担心了;概因它是属于组织内在的,其活动的方式及法则大都是事先可以预知及规范。虽然在规范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决策活动,但规范后,相关活动即有确定的规则可循。这表示决策与机制活动,执行与机制活动,皆是同时运作的。机制的基础在于管理者对资源与能力的掌握,它同时支持了决策与执行活动,决策与执行活动又导引了资源的调度与管理,而发挥机制功能。一位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常将其认为繁琐部分授权其部属全权处理,而视此授权部分亦属于机制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机制功能、决策与执行两活动构成了管理科学学派思维的基本要素。就一组织实体而言,短期间机制功能变化不大,而将问题讨论的重点导向决策与执行两活动之属性比较方面。
三、佛教与科学的关联性:
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冯冯等人曾以“新太阳系的陆续发现印证佛说宇宙超越时代”为题([1] P.1)来说明,科学的发展提供以神创来论宗教致造成不可挽回之损失的道理。而科学的发展对佛教经典却是一种“印证”。概因“佛教是一种从理性进入的宗教,理入行入,这是与任何神权思想迷信的宗教都不相同的”。这表示,佛典的科学内涵和它的超自然描述是互相关联的,它是宇宙实相的觉悟者用“内自证”方式得到之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惟我们认为上述的论证乃属于佛学与科学之间,对于何为真,以及如何求真的表现比较;它不属于管理科学的最佳化问题。概因管理科学将欲研究的问题分成○1最佳化问题与○2追求真相问题二类。并认为科学不能处理价值问题,科学只能在价值确认后,探讨那一处理方式最优的问题。各种不同处理方式彼此之间原本并无优劣之分;是价值确定后,在该价值衡量标准下,各处理方式才分出优劣。至于管理上所谓追求真相问题,乃是因为很多自然或社会现象,无法直接察觉;必须透过仪器观察、问卷调查、投石问
路、旁敲侧击…等各种方式,间接了解真相可能为何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并不是价值性问题,如果硬要说其具有价值属性的话,那么认识并挖掘真相到底为何,为其唯一的最高价值。由于这些问题并不涉及不同人们对价值观点分歧的现象,因此科学与佛学是比较可能互相融摄,互相补充彼此论证不足之处。概因论述真相可能为何的问题,本就存在殊途同归现象,就如同生涯中亲自体验的自内证,与行星运转物理知识的外他证,皆可让人相信“太阳每天由东边升起,由西边沉下”是事实的道理;概因多一份检测或验证方法,可多一份说服力与信心而增进共识。因此管理科学的理念及其研究问题方法,能在佛教求真问题方面,提供另外一些想法。
例如我们想透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某一地区居民犯五戒的人数比率值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如你所设计的问卷题目的描述方式为“请问你是否犯五戒”;则由于犯五戒乃属不名誉事件,故问卷填答者基于不名誉之隐私恐外泄,大部分的人皆会填列“否”,因而你就得不到真实的答案。如果你的问卷题目描述方式改为“若你以米饭为主食,或者你曾犯五戒,则请填列答案为1,否则填列答案为2”,则实际犯五戒者就可能敢填列1这个答案;概因填列1者,未必承认犯五戒,也可能是承认以米饭为主食者。由于以米饭为主食者人数比率值事先得以另外方式调查得知,以统计科学分析方式,就可用数学推演估计出真实犯五戒的比率值。又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佛教的哪一种教化方式,对降低犯五戒人数比率值最有效,则可透过上述问卷方式比较施教前后犯五戒人数比率差,来衡量某一种施教方式的成效。虽然科学技术对于某些过去不知真实为何的问题提供了真象;但它在求真过程被要求须严谨情况下,造成其应用场合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人之灵性及感知方面的研究。正如当代佛教与科学问题的研究专家艾伦、华莱士(B. A. Wallace)所言“佛教与其被看作一种先验学说,不如被认为是一种经验主义”([3] P.8)。换言之,其求真过程之可靠性的基础来自于经验主义,以及依据此经验主义所建立的价值体系。这说明了佛学可以作为研究上述求真问题方式之一,并与现代科学相互补充;惟科学却不能处理上述最佳化问题中价值应该如何形成的问题,只能将价值的衡量当成给定的假设处理。
连接管理科学与佛教关系,可使佛教义理与管理思想衔接,以统合“出世与入世”、“真谛与俗谛”关系;并建立人间佛教等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系,进而佛教的管理机制,佛教管理决策与执行,以及佛教资源(资粮)调换性观念,皆可能形成推动人间佛教效能的重要课题。
四、决策活动与执行活动属性比较
决策是管理者为解决问题,对组织资源(包括时间)投入与调度的承诺;本质上它是思考的活动,它要考虑组织周遭环境的因素。因此决策者必然会在乎决策效果如何之议题。所谓效果,是决策者所作决定之正确程度或错误幅度为何的预测;决策者期望依其决策,应用机制执行后能使施功对象状态改变成接近管理者期望的状态。以前述第二节爬山活动为例,爬山者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利用他所熟悉的身体机制功能执行爬山活动;在爬山过程中,会流汗、体力会耗用,甚至会感到饥饿。这表示执行活动是在进行耗用或转换资源的活动(将水、食物转换体能,使机制施功对象的状态改善)。因此从事执行活动之管理者很自然的会关心资源转换的效率问题。如果机制施功对象状态改变所得的利益超过其资源耗用的代价,则属有效的管理。管理的施功核心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制度、法规、办法等管理机制,就如同佛教管理的戒律规范修行者行为一样。我们不禁要问,规范这些管理系统(机制)的意涵为何?目的何在?它是为提高管理效果,还是为提高管理效率。虽然佛教管理的戒律主要是用来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与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被应用于事务处理的功效,不尽相同;但从管理的机制功能分析,仍有相当可连结的部分,值得进一步的讨论。
佛光山创办人星云大师于2006年12月8日在香港讲演“人间佛教戒定慧(上)”([6])中曾提及下列一段话:戒律是吾人行为的规范,要达到成佛作祖的目标,行为最为重要,尤其人间佛教认为,在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把入世的精神(人天乘)和出世的思想(声闻、缘觉乘)结合起来,以修习六度万行的“菩萨乘”为依归,也就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
上述内容有两个管理重点:(1)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2)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此论述点化出管理科学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之间,具有连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尝试作此连结思维后,当可发现若干值得再进一步分析的议题。
五、管理的对症下药与对因下药
所谓管理症状就是能被管理者直接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到或知觉到的现象。而管理潜因,往往是隐藏而不容易被直接察觉的因素。这些潜因有可能需进一步透过调查检视(需耗用资源)与等待(需耗用时间),才能进一步了解其真实状况。一般而言,管理者设计机制以便症状可立即被侦测出并马上反应的用意是为了提高组织执行活动的效率。概因它能使管理者侦测到问题状况时,对照预先设计的法规,办法,或戒律,就可立即反应出处理方式。其原理就如同道路交通规则一样。交通管理单位必须事先规范,人车遇到红灯时不可过马路这项交通规则;而不是遇到红灯才在思考红灯是否可让人车过马路。然而并非所有管理症状皆是在执行活动前就可察觉的;有些症状是在执行活动中,边施作边产生的。例如某一棒球队的教练必须等到实际执行棒球比赛时,才知道对方…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依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