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作爲佛教信仰的環保理念——人間佛教新進路及生態佛學論的建構(李向平)▪P3

  ..續本文上一頁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問題的切實改觀,必須從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從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根本處入手,確立一種新的生態價值理念。[④]

  倘若我們把生態學視爲是研究生命與宇宙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那麼,我們把這一生態學的概念予以普遍性的理解的話,我們就能夠把生態學解釋成研究人與自然、宇宙與社會、社會與環境之間普遍關系的學說。而佛教及其信仰體系的緣起論、生態倫理,卻都是致力于人類生命、文明社會與宇宙萬事萬物之內在關聯的思想體系。于是,當代中國的人間佛教發展,似乎又可從中衍生出一個新的佛學體系——生態佛學。

  如同上面討論的那樣,佛教信仰與生態文明之間具有內在關聯的經典基礎,主要是建立在“心淨則國土淨”的信仰基礎之上,所以本文才提出一個基于生態文明信仰的佛教型的生態信仰,那生態文明信仰納入到佛教信仰體系之中,並把它內化爲佛教信徒的一種新的信仰表達方式與實踐方式。這就是說,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就其文明與信仰的本質而言,它就是一種信仰、佛教信仰的一種實踐方式,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的一種新型的演進結構。

  宇宙自然、社會文明、生命覺悟等等層面的普遍關聯,促使佛教的普遍聯系理論、衆生平等的生命尊嚴、以及無情有性的信仰及其實踐方式,既是當代中國人間佛教對待生態文明問題的基本方法,進而基于宇宙社會、萬事萬物本質同一、平等而無高下優劣之分的價值態度,整體地轉換成爲生態文明信仰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實踐結構。誠然,這也同時成爲了當代中國人間佛教智慧的顯現和外化。

  臺灣學者楊惠南曾經對臺灣佛教界的環保工作從理論上進行反思。他認爲以“預約人間淨土”爲號召的慈濟功德會和以“心靈環保” 爲號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雖然在環保工作上成績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論依據。這是因爲:

  (1)在實際的環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樹,未能觸及汙染臺灣環境的兩大汙染源∶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以及已與資本家利益結合的政府。

  (2)在環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內)心”輕“(外)境”的傾向;也就是說,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貪、嗔、癡等煩惱)的去除,卻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汙染、河川汙染、空氣汙染、核能汙染)的防治與清理。

  因此,重“心”輕“境”的環保理論,乃“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之所以有所偏頗、值得商榷的原因。而建立一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乃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而且,爲了對治重“心”輕“境”這一古來即已形成的錯誤理念,此時此地甚至應該提倡重“境”輕“心”,亦即“境”先“心”後的佛教生態學。[⑤]

  顯然,人間佛教之基本理念“心淨則國土淨”,在處理其與生態環保問題層面,似乎就被簡化成“如果內心清淨了,那麼佛土也就會跟著清淨了。”這也是說,內心清淨成了佛土清淨的“因”;相反,佛土清淨是內心清淨的“果”。如果要得到佛土清淨的“果”,就必須先種下內心清淨的“因”。因這一理論的根源,佛教的環保就以“心靈環保”爲主要歸宿,造成了重“心”輕“境”的作法。基于這樣的認知與思考,我們就難以促成人間佛教如何參與環保的社會行動,而生態環保的實踐本身,就並非清淨佛土所具有的必要內涵。

  然而,佛教信仰從心淨開始,生態文明的信仰及其環保問題的解決,雖然是以國土淨爲核心,但是心淨國土淨的信仰原則及其實踐規範,無論如何也是生態佛學的基石。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把心淨國土淨的信仰規則,予以徹底的實踐和功能發揮,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心淨國土淨的層面,忽略了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的人間實踐甚至社會批判功能。

  所以,這裏所提出的生態佛學建構,實際上就包涵了心淨(微觀的心靈環保)、社會淨(中觀的社會環保)與國土淨(宏觀的國家環保),同時也內涵了傳統佛學的固有內容。不過,生態佛學體系,卻能夠使整體佛學契理契機地演變出一個心的佛學流派,而不再局限于淨土、禅宗等信仰實踐模式。

  這就把生態文明信仰與生態文明的實踐模式,與生態佛學的信仰方式及其實踐模式予以了最基本地雙重整合。使用功德惜福的信仰模式,使用服務社會的功德善款來進行環保活動,建設當代社會、人類最最需要的生態文明信仰。于是,佛教的功德信仰與人類環保事業直接關系起來。一份信仰,就是一份生態文明;一個環保行動,同時就是佛教信仰的實踐結果。倘若一個人破壞了環保,損害了自然,同時也就是玷汙了自己的信仰,或者就無法擁有自己的正信,僅僅是一種自了漢的愚執而已。

  總而言之,“一佛成道,觀見法界,草木國土,悉皆成佛”。具有普世性的佛教信仰,不但使人類對無情世界的草木國土,不再以萬物之靈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對有情世界的其它衆生平等視之,而將宇宙自然、社會文明、個體生命,一視同仁地視爲一個基于生態文明的“信仰共同體”。

  --------------------------------------------------------------------------------

  [①] Lynn white, Jr .The Historial Roots of Our Economic Crisis, Science 106 ,1967.

  [②] 李向平:《當代中國佛教經濟的社會性問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研究》2006年。

  [③] 楊惠南:《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爲例》,《當代》1994年,第104期。

  [④] 參李奧帕德《沙郡年記》,北京:叁聯書店1999年版。

  [⑤] 楊惠南:《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爲例》,《當代》1994年,第104期。

  

《作爲佛教信仰的環保理念——人間佛教新進路及生態佛學論的建構(李向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