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而是任何一個美國公民都能接受的東西。實際上,美國的公民宗教是一種美國生活方式、一種美國精神、一種美國人的統一意識。
據此,有學者又退而求次的提出:能否夠構建當代中國的公民宗教?有學者提出以基督教文化爲主體,吸納中國傳統的儒道佛叁教的理念,構建中國的公民宗教,或者說是人間佛教思想爲主體來構造這種公民宗教。我們認爲這種想法基本上是不現實的。這是因爲,首先,從中國的文化傳統看,從總體說佛教從未占據過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中國傳統意識形態從漢代以來就是以儒學爲主的,即使在隋唐以後的“叁教並立”的朝代,也總是以儒或道爲主,佛教在中國,總體只是一種民間宗教、私人信仰。
其次,在當代中國,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産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四項基本原則已寫入憲法的總綱內,這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現實。宗教抑或人間佛教只能是一種亞文化,可以爲主流文化作一補充,提供一些合理的思想,如趙樸初所講過的:“佛法博大精深,佛教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觀,緣起性空、如實觀照的認識論,無我利他、普度衆人的人生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叁學並重、止觀雙修的修養方法,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內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積極作用,將在今後不斷發展的東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異彩。”
總之,至少在目前,任何一個宗教還不可能在社會主義中國“反客爲主”或“喧賓奪主”,成爲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宗教的社會政治文化定位上,保持清醒頭腦,合理定位,正是人間佛教可持續良性發展的重要的認識論前提。
叁、人間佛教與現代經濟的關系去商業化
目前,相關的法規把寺廟等宗教場所歸爲“民辦非企業組織”,也就是“民辦事業單位”這類單位是由社會力量和公民個人創辦,以公益爲目的,提供公益性的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團體。“非營利性”應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但是“非企業”性、“非營利性”也不等于“非經營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凡是經濟行爲不可能完全不講經營,經營的目的就是要獲利,只是不要搞暴利,要取之有道。而且就國內的佛教寺廟而言,相當一部分是旅遊場點,本身已溶入旅遊經濟中,也不可能脫離商品市場規律。
政策又規定要限定這種經營要在自身發展需要的前提下,但這種“自身發展需要”又是一種模糊的界定。當代社會中,作爲佛教寺院其主要的經濟來源應是信衆的供奉,但不足的部分必須依靠自養,國家不可能撥款養廟。中國佛教曆史上有農禅的傳統,有所謂“一日不耕,一日不食”的說法。但在當代中國,土地已歸國家或農民集體所有,已無田可耕。要想自養只能走“商禅”、“工禅”之路。對此,太虛大師曾提出過佛教經濟建設的思想:“佛教寺僧的經濟建設,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寺僧不聯合開發其經濟的源流,則所興辦事業將無力荷負久遠。”並具體提出了叁項計劃,即山鄉寺僧辦農場、林場;城市寺僧辦筍萊罐頭工廠、僧服製作工廠、圖書館、印刷廠、商店等;還有是經忏服務。甚至提出主張辦一全國的佛教銀行。但當代中國佛教的經營己遠遠超出太虛所提出的法物、經忏的範圍了,有些名寺,大摘搞連鎖化經營,開有旗艦店、加盟店,擴張到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財源滾滾”,已引起社會“富可敵國”的非議。正如佛教界自己所批評的:“有些僧人開公司、借法物流通賺錢、純粹搞旅遊等,這樣就把護持弘揚佛法的本行丟失了,信仰喪失了。”一些地方的寺廟經濟發展的走向,確實令人擔憂;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與民爭利”的事情。而這顯然違背了佛教的宗旨:因爲佛教的宗旨曆來是“普度衆生”,是利民,而不是擾民,侵犯老百姓的利益。對于“衆生”平民百姓,寺廟本應多做慈善事業,如濟困扶貧、救死扶傷、I臨終關懷、哀傷撫慰等等。誠然,寺廟的經濟發展,事關寺廟的實際生存,應實事求是、慎重對待。寺廟僧衆的生活水平需要提高,寺院經濟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這些都是應該的。但是,上述的憂慮更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當前的一些寺廟在經濟發展中確實做出了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有些僧人的生活的確過于豪華、奢侈甚至于腐化墮落。”韋伯曾引用約翰·衛斯理的話說:“隨著財富的增加,驕傲、憤怒以及各種世俗之愛也將
增加……縱然宗教的形式猶在,但其精神正迅速消逝。”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僧人雖然仍在忙忙碌碌,但那只是在追求現世的物質利益,而不是在想著如何爲佛增加榮耀了。“對財富的追求完全脫去了宗教的外衣,剩下的只是現世的熱情。”“近年來對于佛教物質文化的研究亦表明,曆史上,佛教的確呈現出冥想入定與經濟經營並存的現象:一方面認爲“錢、財、寶”是修行的障礙,強調少欲知足是修行的基本條件之一:另一方面廣占田宅,産生了勢力強大的寺院經濟,從而産生了與一切皆空、製欲苦修的基本教條不甚一致的、以雄厚財力爲支撐的金碧輝煌、莊嚴具足的外表”。經濟活動的直接目的是“求利”,寺院經濟的目的是與之相吻合的,但這種“求利”不是搞暴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佛教徒要根除思想中的拜金主義,謹守自己的慈悲爲懷的本分,“一方面,應盡量以專業水平把淨財理好;另一方面,還應該盡量把淨財用好。即發揚人間佛教精神,做好慈善事業,繼續發揮佛教在慈愍衆生、和諧社會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人間佛教與社會活動的關系——去庸俗化
人間佛教關注社會,關懷人生,必須以通俗的形式,展開一系列積極的社會活動,比如像河北柏林寺的生活禅,上海玉佛寺的文化周,廣東的六祖禅宗文化節等,在這一類活動中要以通俗的形式弘法,但又不要走向形式化、庸俗化。
人間佛教的講經說法,通俗弘法書籍的編寫出版,各時宗教儀式、法會的興辦等等都存在這一問題。
庸俗化的最典型表現是拜金主義,現在的寺廟,從進大門開始,步步要錢,搞什麼活動又都要收費。寺院擴建,一室一亭一柱都可以認購,一磚一瓦都可以刻上募捐人姓名,仿佛如此者則可功德圓滿。
宗教如果要在自己信衆之外,對社會施加影響,就必須向社會提供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公益服務。公益性是現代社會中宗教與社會發生聯系的主要渠道。
人間佛教就其主旨是要造福社會、關懷人生,因此,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既是佛教塑造良好社會形象,契機弘法之方便,也符合人間佛教的本旨。這方面臺灣的佛教界是走在前面,如前所述,慈濟會和佛光山都是聲譽載道。內地的佛教界近年來在這方面也開始重視起來,在去年的汶川地震救災中,中國的佛教界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但這裏的問題是,此類社會公益活動,各類組織和社團都可進竹行,以公益活動爲主旨的宗教組織,其宗教的特征便過于談薄。有學者曾考察過臺灣的慈濟會,認爲:“慈濟精舍極少慶祝傳統的佛教節慶……這顯示出慈濟正朝向一世俗化發展的趨勢……相較于臺灣其他的佛教寺廟,慈濟精舍主們舉行的宗教儀式與宗教生活,是低調且缺少傳統意義的。”
有學者認爲:“終極關懷是宗教的一種理念”,而只講社會公益的佛教“如果丟失了終極關懷,宗教則不成其爲宗教。”認爲臺灣佛教的人間化“通俗化有余而深刻性不足,具有表面的興盛而實質性的根基不穩……已經趨于過分的世俗化和通俗化,從而丟失了宗教最爲本質性的特色”,“甚至某些佛教社團還出現了以西方搖滾舞曲樂風來诠釋梵音的情形,這已經不止是通俗,簡直就是媚俗以至于庸俗”。而且“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已經具有極高程度的世俗人文關懷,當教育、醫療、救濟、社會保障等已不再成爲社會問題時,以此爲履踐理念的人間佛教則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爲它所能提供的公共産品已經失去了社會需求。”這最後一點,可能是意識有點過于超前,就中國內地來說,這種遠景並無現實意義,而且內地人間佛教的公益活動還正方興未艾。當然,從佛教的基本精神而言,上述的話題還是有意義的,人們熟知的達摩與梁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蓋了哪麼多的廟,捐了哪麼多的錢財,做了哪麼多的法事,達摩都不認爲是功德,因爲這些有形的事物未必就能契悟真谛,今天的社會公益功德在教理上是否也應作此解釋。因此,謹守佛家的“治心”本位,這才是人間佛教安身立命之地。
五、結語:人間佛教要堅持“四破四立”的思想導向
從前述的正確定位出發,作爲進一步健康發展,是否可提出人間佛教以下“四破四立”的思想導向:
一破外執,立自心
堅持以“淨化人心,提升人格”爲主旨,在教義上要以人爲本,從心出發,構建和諧人間。求佛的關鍵是立自心,把對佛的信仰變爲對自心的信仰,認爲佛在自心,而不是盲目外求。人們就是忙于在世俗世界中追求名利,進而失去了自己清淨之本性,求佛的道路也變得迷執起來,要破除這種外執,將佛與衆生融合起來,把外向型的追求轉變爲內在的情緒體驗,從自心尋找人的本性,從而尋找正確的求佛之道。淨土觀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創造人間淨土》文中這樣爲“人間淨土”進行了定義:“人人都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的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的聖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個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爲莊嚴之淨士:不必于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爲人間淨土。”
在太虛看來人間淨土的改造不必于人間之外,而是立足于人間,改造人間淨土的途徑則是由“心的淨化”推至“器的淨化”,最後達到“衆的淨化”。人間淨土的建設,不是一人之心的建設可以達到的,而是衆心的淨化的結果,他認爲要用清淨心去感染衆生,驅逐世間的惡俗,因此需“帶動世人,同究佛理,共明佛谛,依佛法淨化自心,淨化社會,淨化環境,使每個人自覺改造,從日常生活行爲上轉變到最深處,將汙穢的轉爲清潔,乖戾的變成和善,紊亂的整成條理,散漫渾濁的變爲嚴肅清明,養成潔淨的、嚴肅的、規律的、和善的習慣,使身之行動、口之言語,皆合于理。久之,由此善良習慣改轉內心之七情、六欲、叁毒等,使整個心識結構成爲清淨純善的。心身清淨一分,即世界清淨一分;使此心徹底清淨光明,則心爲佛心,身爲佛身,世界爲清淨安樂之佛國淨土。”
二破惡俗,立聖潔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佛教多少會被世俗化,沾染塵世的拜金思想,尋求出世的精神對于佛教維持其宗教的主體品格以及保護自身形象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出世與入世有機的結合起來,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既要堅持出世的精神,保持佛教神聖化,又要對應世俗社會的法則,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要求。“出世是佛教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必須落實于生活,把信仰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出世心,就不是佛教信徒,和世俗的人一模一樣了。假若只有出世心,而不做入世的事情,那佛教的信仰就真的成爲“空”的,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了。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把佛教中所倡導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和慈悲心運用到生活中,來指導人們的行爲,使人間佛教既體現出其關懷世俗社會的“人間性”又不失超越世俗社會的“神聖性”。
叁破傲慢浮誇,立應世深入
傳統佛教的遁世說會使其走向象牙塔,這種外在表現出來的“傲慢”也讓人們對佛教産生距離感,與佛陀發願“普度衆生”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以內地人間佛教傳播的現狀看,在弘布地域上重都市、輕山鄉,在組織體系上重寺院、輕居士組織,在弘教對象上重中、上層人士、輕下層弱勢群體,在弘教方式上重宏大活動、缺深入大衆的布道,並拘守于信衆上門結緣,很少深入民間主動弘法,由此在與基督新教的廣泛流傳的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須下力氣加以改變。
四破奢侈腐敗,立樸素本分
佛教認爲人之所以有煩惱和痛苦,主要原因是“叁毒”,即“貪”、“嗔”、“癡”。“貪”作爲“叁毒”之一,指的是超出人基本生存需要之上的需要,是無法滿足的。拜金主義的産生正是由于人們思想中沒有徹底革除貪欲,這是與佛教所提倡的主體對外在物質世界的依賴降低到最低程度相違背的。趙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報告中,曾嚴厲地批評:“佛界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彌;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機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
太虛大師在對閩南佛學院院生講“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時,提出了他理想的僧教育目標,“不是去模仿學作講經法師而已,必須要學習整個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勞勤、淡泊,要能做擔水、扛柴、灑掃、應對,以及處事理事、修禅弘法的工作。”這其中的“勤苦”、“淡泊”尤應爲今日所倡導。
《人間佛教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定位及其發展構想(姚南強、柴紫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