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淨因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靠你們自己去悟。

  第二點,佛教裏面講戒,其實講的是心戒,那麼這個心戒是怎麼回事兒?心戒很不好講,但是還得講,因爲講了以後,對你們大家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心戒涉及到業力的問題,要想了解心戒,首先要明白業力是怎麼一回事。你爲什麼怕犯戒?怕造業,對吧?如果我打死一只蚊子,下輩子我會不會也變成一只蚊子?妙華法師最後會給你們詳細地講業力的問題,今天我先講一點點。

  所謂的“造業”,不單純看你的行爲,行爲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爲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行爲本身並不完全構成一種所謂的業力,業力一定要有意念、動機、目的、想法的參與,這一點至關重要。知道這一點以後,那麼打死一個蚊子跟殺死一頭大象或殺一個人、殺一個國王,它們的業力一樣不一樣啊?(有營員答:不一樣。)爲什麼?民間不是講一命償一命?如果一命償一命有人要高興了,殺死一個蚊子,下一世變成蚊子,那麼殺死一個國王,下一世就變成國王了,那有多好?民間的很多說法不大究竟。其實業力是行爲對思想的影響程度,比如某一件事做過以後,它對思想的影響形成一種無形的能量,這種能量像種子一樣,具有在特殊的情況下能夠生長發芽的功效;而這種能量是無形無相的,平時你看不到它,但在特定情況下,它就起作用。如果你不經意打死一個蚊子,當時你用的心很小,所以這種業力特小。殺死一頭大象就不一樣了,殺死一個人更不簡單,你用的心思越多,你下的狠心越多,越殘忍,對你的思想影響越深,業力就越大。所以,殺死一個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殺一個蚊子誰會記得?

  我們如果用這個道理來看五戒的話,也是一樣的。當然,我在這兒講的很多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如果你們覺得好,對你們有幫助,你們就采納。那麼回到昨天晚上有人問我的那個問題:“我駕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只耗子穿過,正好把它軋死了,這犯不犯戒?還有蚊蟲撞死在汽車玻璃窗上,又是誰的責任?”我可以告訴你,你的責任非常非常小,因爲它是無意過失,你的意念沒有參與。這兒有一個最簡單的比方。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一個羅漢眼睛瞎了,他走路時一不小心走到螞蟻窩裏面去了,踩死了很多螞蟻。有人把這事彙報給佛陀,說:“他殺了那麼多螞蟻,來世是不是也要退轉呢?”佛陀說:“不會的,因爲他不造業。”爲什麼呢?因爲他的意念沒有參與。所以,在造業的時候,心是最重要的,殺生這個動作本身並不足以判斷有罪沒有罪,最重要的就是看你的動機、你的用心。佛教裏面有一個故事說,有五百商人下海采寶,其中一個商人爲了保護大家的生命殺死了強盜,他殺了人,但他沒有罪,這就是要看他的出發點。當然,我奉勸大家,輕易不要用這個權利,因爲你的判斷力還不夠,不要說那個家夥太壞了,給他一槍,爲民除害,這個絕對不行!當你功力不夠的時候,輕易不要超越常規,這是至關重要的!

  寶華山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聽說寶華山授戒的時候,有一天,大和尚和上千個出家人在一起吃稀飯,行堂的人看到稀飯裏面有一個挺大的疙瘩,就存了個私心,把那個疙瘩盛給了大和尚。大和尚一撈,你知道是什麼?一個耗子,已經煮熟了。怎麼辦?如果堅持出家人不能吃肉,那麼所有這千余人的早飯都沒法吃了,大家的心就全動了。當時大和尚一聲不吭,連皮帶毛全吃進去了。所以,吃肉不吃肉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用什麼心去吃。這個也不好掌握,能不吃盡量不吃,希望你們不要動用這個權利。佛教裏面有“叁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疑殺(不懷疑別人是爲我而殺),在這種前提下,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這樣的肉是允許吃的(有10種肉除外)。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南傳佛教的出家人是托缽化緣的,而我們漢地的出家人是自己做飯,如果還要做肉吃,那就違反了“叁淨肉”的規定了。同樣,如果南傳佛教的出家人到中國寺院來學習,他也要和我們一樣吃素。所以千千萬萬不要以爲你是南傳佛教的出家人就可以吃肉,或者你是藏傳佛教的出家人就可以吃肉,也不要以爲因爲我們是漢傳佛教的出家人就不吃肉;吃肉不吃肉,在戒條上是平等的,只是它所表現的形式不一樣。

  對于在家信徒來說,吃素還是吃葷可以根據條件而定,不要強求,就是說,戒律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慧能大師和獵人們在一起時也是吃“肉邊菜”,你們今後要是沒有條件,怕給人家引起麻煩,“肉邊菜”是可以吃的。你們自己在家的時候,盡量吃素。但是因爲吃素要跟老婆吵架的話,我勸你還是靈活一些。與其說對那個死肉慈悲,爲什麼不對活人慈悲呢?所以你的心態特別重要,慈悲爲懷,這是根本。

  現在說偷盜。偷盜其實也是這樣,要是了解了心戒這個道理,很多問題完全可以解決,而且有很多戒條可以放寬。比如說在斯裏蘭卡有一個佛牙,大家聽說過嗎?它是從印度偷過去的,當時印度打仗,斯裏蘭卡人就從印度皇宮裏把它偷了過去。你看偷佛牙罪過有多大,但是他卻有功勞,要不是他偷過去,佛牙早就沒有了,他出發點是好的,用心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是吧?所以,佛教裏面有很多的“開”與“遮”呀,就是憑你的心,這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從另一個方向來講心的話,要求就更嚴格了,佛陀的時代有沒有什麼偷稅漏稅呀?有沒有什麼偷工減料呀?要是回到原始佛教的本懷,禁止偷盜的目的就是保護他人的財産,那麼你說偷稅漏稅算不算偷盜?當然算了。還有遲到早退算不算偷盜?還有,說了你們都害怕,羅裏羅嗦浪費別人的時間,也是偷盜!——偷別人的生命,更罪惡,對吧?所以,從廣義上來講,偷盜的範圍大著呢,意思特別廣。這麼來看,偷的標准是什麼,犯了什麼程度的罪,你自己完全清楚,你自己就給自己定罪,不要老去問法師:我偷盜了沒有?

  再說淫戒。我想起一個故事,大家也許聽過,就是出家人背婦女過河的故事,那個故事就能夠說明問題。有一老和尚經常教導小和尚:不許接觸婦女。有一次,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朝聖,走到一條河邊,看到一個婦女因爲沒辦法過河,在那兒哭,老和尚就把她背過河了。小和尚很不解,回去叁天不吃飯,最後忍不住了,問老和尚:“你教我不要接觸婦女,而你不但接觸了,還你背了人家。”老和尚的回答很妙:“我是背了她,但是過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雖然沒有背她,你卻一直把她藏到心裏面。”這就是心戒的問題了。

  妄語戒其實也是一個心戒的事兒。比如說,你想到柏林寺來參加夏令營,又怕父母親擔憂,然後你說和朋友一起去旅遊,也未嘗不可。表面上看是打了妄語,但你的動機是好的。當然,這樣的事不要經常做,以免搞得進退兩難。千千萬萬不要到了柏林寺,又覺得來學佛的,怎麼反過來還犯了妄語戒,這也沒必要,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

  酒戒也是一樣的。剛才我也提到過這個問題,酒本身不是什麼毒,它還是藥呢。如果說出家人生病了,需要用酒來調藥,這也是可以的。有人把酒當成是一種很毒的東西,這也不必,主要是你不能貪酒或者酗酒,這是佛教特別反對的。

  以上講的是心戒,我再次特別強調一點,如果你的功力不夠,你最好多注重一點形式,適當地用心去調整,千千萬萬不要用所謂的心戒去開脫自己的錯誤。這往往是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最後害的是你自己。像我們出家人,如果你度不了婦女就不去度,至少你還能保證是一個清淨的比丘,這個是很重要的。世界上有有叁種人:上等的人,你能影響別人,人家能受你的益;中等的人,只能自保;下等的人,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你自己琢磨一下你屬于哪一類型的人,如果你屬于中等的人,要自保的話,還是多強調點兒形式的好,因爲你不是上等根基的人,不要用心戒爲自己開脫,這樣會很危險。

  第叁點,准確理解戒條的含義。很多的人都認爲五戒難守,有人說我現在還年輕,或者說我現在做生意,沒法守,等我退休了再受戒,其實他們根本的原因就是對五戒不了解。長期以來,我們對五戒有很多誤解。比如說殺戒,它是有嚴格規定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剛開始製定的時候是指不殺人,後來才製定了不殺動物,第叁步才製定了不殺植物。在這裏面又有不同的層次,對于比丘來說,是連那個植物都不許殺害,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折花供佛,只能從地上撿,所以在斯裏蘭卡沙彌很忙,一大清早起來要去樹上折花,因爲他們可以折。出家人也是不能挖土的,因爲會殺害植物和動物。當然,也有一定的靈活性,斯裏蘭卡出家人挺聰明的,想了很多的辦法,比如寺院要喝水,你又不能挖井,你一挖不是破戒了嗎?出家人看到在家信徒來了以後,就說寺院需要“造”一口井,在家信徒就給他們“造”一口井,這樣的用詞也是一種權巧方便。但是,在家的人做些耕種都是可以,因爲他們的戒不涉及到植物方面。

  再說偷盜的問題,剛才我們也講了,不會是偷一棵青菜你的比丘的資格就失去了,如果是偷到夠犯罪,你的比丘的戒體就自動消失。什麼叫戒體呀?就是指受戒的時候所産生的一種防非止惡、行善利生的潛在能量,這種能量在特殊的情況下自動地就跳出來。比如說,你沒有受戒的時候,有人勸你喝酒,你心安理得地喝,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當你受了戒以後,那個酒往嘴邊送的時候,別人看你一眼,你就會覺得不好意思,便把它放下了,這就是戒體發生的作用。淫戒也是有它一定的規範的。妄語戒是指講大妄語,未證言證,爲了獲得名聞利養,就說悟證了什麼東西,天目開了,能夠透視,這樣人們就會去供養他,在這種情況下,比丘資格就失去了。大家對酒戒也有很多誤解。剛開始這條戒指的不是酒,原義是指一種使人迷亂的、麻醉的東西;翻譯的時候,因爲酒特別流行,所以就說酒了。有人說,抽煙沒有關系,因爲戒上沒有規定。抽煙能不能讓你迷亂呢?如果能,就不行。鴉片更不行。推而廣之,電視、雜志、報紙、足球、撲克……凡是那些讓你覺得暈暈糊糊的,神經不正常的,我看都不行,都屬于這個酒戒的範圍。

  今天我就講到這兒,希望大家通過這個講座能有兩點認識:第一,不要把戒律當成可有可無的擺設,它是可以實際操作的,操作的權力在自己手上;第二,也不要把它當成僵化的教條,必須時時刻刻考慮當初爲什麼要製定這種戒,佛陀當初製定這種戒的本懷是什麼,把這種有形有相的戒條跟無形無相的戒體,或者說那種製戒的精神,高度地統一起來。

《戒律的精神與特色(淨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戒律的現實價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