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净因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靠你们自己去悟。

  第二点,佛教里面讲戒,其实讲的是心戒,那么这个心戒是怎么回事儿?心戒很不好讲,但是还得讲,因为讲了以后,对你们大家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心戒涉及到业力的问题,要想了解心戒,首先要明白业力是怎么一回事。你为什么怕犯戒?怕造业,对吧?如果我打死一只蚊子,下辈子我会不会也变成一只蚊子?妙华法师最后会给你们详细地讲业力的问题,今天我先讲一点点。

  所谓的“造业”,不单纯看你的行为,行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行为本身并不完全构成一种所谓的业力,业力一定要有意念、动机、目的、想法的参与,这一点至关重要。知道这一点以后,那么打死一个蚊子跟杀死一头大象或杀一个人、杀一个国王,它们的业力一样不一样啊?(有营员答:不一样。)为什么?民间不是讲一命偿一命?如果一命偿一命有人要高兴了,杀死一个蚊子,下一世变成蚊子,那么杀死一个国王,下一世就变成国王了,那有多好?民间的很多说法不大究竟。其实业力是行为对思想的影响程度,比如某一件事做过以后,它对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量像种子一样,具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生长发芽的功效;而这种能量是无形无相的,平时你看不到它,但在特定情况下,它就起作用。如果你不经意打死一个蚊子,当时你用的心很小,所以这种业力特小。杀死一头大象就不一样了,杀死一个人更不简单,你用的心思越多,你下的狠心越多,越残忍,对你的思想影响越深,业力就越大。所以,杀死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杀一个蚊子谁会记得?

  我们如果用这个道理来看五戒的话,也是一样的。当然,我在这儿讲的很多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如果你们觉得好,对你们有帮助,你们就采纳。那么回到昨天晚上有人问我的那个问题:“我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只耗子穿过,正好把它轧死了,这犯不犯戒?还有蚊虫撞死在汽车玻璃窗上,又是谁的责任?”我可以告诉你,你的责任非常非常小,因为它是无意过失,你的意念没有参与。这儿有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一个罗汉眼睛瞎了,他走路时一不小心走到蚂蚁窝里面去了,踩死了很多蚂蚁。有人把这事汇报给佛陀,说:“他杀了那么多蚂蚁,来世是不是也要退转呢?”佛陀说:“不会的,因为他不造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意念没有参与。所以,在造业的时候,心是最重要的,杀生这个动作本身并不足以判断有罪没有罪,最重要的就是看你的动机、你的用心。佛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有五百商人下海采宝,其中一个商人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杀死了强盗,他杀了人,但他没有罪,这就是要看他的出发点。当然,我奉劝大家,轻易不要用这个权利,因为你的判断力还不够,不要说那个家伙太坏了,给他一枪,为民除害,这个绝对不行!当你功力不够的时候,轻易不要超越常规,这是至关重要的!

  宝华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听说宝华山授戒的时候,有一天,大和尚和上千个出家人在一起吃稀饭,行堂的人看到稀饭里面有一个挺大的疙瘩,就存了个私心,把那个疙瘩盛给了大和尚。大和尚一捞,你知道是什么?一个耗子,已经煮熟了。怎么办?如果坚持出家人不能吃肉,那么所有这千余人的早饭都没法吃了,大家的心就全动了。当时大和尚一声不吭,连皮带毛全吃进去了。所以,吃肉不吃肉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用什么心去吃。这个也不好掌握,能不吃尽量不吃,希望你们不要动用这个权利。佛教里面有“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不怀疑别人是为我而杀),在这种前提下,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样的肉是允许吃的(有10种肉除外)。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南传佛教的出家人是托钵化缘的,而我们汉地的出家人是自己做饭,如果还要做肉吃,那就违反了“三净肉”的规定了。同样,如果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到中国寺院来学习,他也要和我们一样吃素。所以千千万万不要以为你是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就可以吃肉,或者你是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就可以吃肉,也不要以为因为我们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就不吃肉;吃肉不吃肉,在戒条上是平等的,只是它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

  对于在家信徒来说,吃素还是吃荤可以根据条件而定,不要强求,就是说,戒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慧能大师和猎人们在一起时也是吃“肉边菜”,你们今后要是没有条件,怕给人家引起麻烦,“肉边菜”是可以吃的。你们自己在家的时候,尽量吃素。但是因为吃素要跟老婆吵架的话,我劝你还是灵活一些。与其说对那个死肉慈悲,为什么不对活人慈悲呢?所以你的心态特别重要,慈悲为怀,这是根本。

  现在说偷盗。偷盗其实也是这样,要是了解了心戒这个道理,很多问题完全可以解决,而且有很多戒条可以放宽。比如说在斯里兰卡有一个佛牙,大家听说过吗?它是从印度偷过去的,当时印度打仗,斯里兰卡人就从印度皇宫里把它偷了过去。你看偷佛牙罪过有多大,但是他却有功劳,要不是他偷过去,佛牙早就没有了,他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是吧?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的“开”与“遮”呀,就是凭你的心,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另一个方向来讲心的话,要求就更严格了,佛陀的时代有没有什么偷税漏税呀?有没有什么偷工减料呀?要是回到原始佛教的本怀,禁止偷盗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人的财产,那么你说偷税漏税算不算偷盗?当然算了。还有迟到早退算不算偷盗?还有,说了你们都害怕,罗里罗嗦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是偷盗!——偷别人的生命,更罪恶,对吧?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偷盗的范围大着呢,意思特别广。这么来看,偷的标准是什么,犯了什么程度的罪,你自己完全清楚,你自己就给自己定罪,不要老去问法师:我偷盗了没有?

  再说淫戒。我想起一个故事,大家也许听过,就是出家人背妇女过河的故事,那个故事就能够说明问题。有一老和尚经常教导小和尚:不许接触妇女。有一次,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朝圣,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妇女因为没办法过河,在那儿哭,老和尚就把她背过河了。小和尚很不解,回去三天不吃饭,最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你教我不要接触妇女,而你不但接触了,还你背了人家。”老和尚的回答很妙:“我是背了她,但是过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虽然没有背她,你却一直把她藏到心里面。”这就是心戒的问题了。

  妄语戒其实也是一个心戒的事儿。比如说,你想到柏林寺来参加夏令营,又怕父母亲担忧,然后你说和朋友一起去旅游,也未尝不可。表面上看是打了妄语,但你的动机是好的。当然,这样的事不要经常做,以免搞得进退两难。千千万万不要到了柏林寺,又觉得来学佛的,怎么反过来还犯了妄语戒,这也没必要,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

  酒戒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酒本身不是什么毒,它还是药呢。如果说出家人生病了,需要用酒来调药,这也是可以的。有人把酒当成是一种很毒的东西,这也不必,主要是你不能贪酒或者酗酒,这是佛教特别反对的。

  以上讲的是心戒,我再次特别强调一点,如果你的功力不够,你最好多注重一点形式,适当地用心去调整,千千万万不要用所谓的心戒去开脱自己的错误。这往往是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最后害的是你自己。像我们出家人,如果你度不了妇女就不去度,至少你还能保证是一个清净的比丘,这个是很重要的。世界上有有三种人:上等的人,你能影响别人,人家能受你的益;中等的人,只能自保;下等的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你自己琢磨一下你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如果你属于中等的人,要自保的话,还是多强调点儿形式的好,因为你不是上等根基的人,不要用心戒为自己开脱,这样会很危险。

  第三点,准确理解戒条的含义。很多的人都认为五戒难守,有人说我现在还年轻,或者说我现在做生意,没法守,等我退休了再受戒,其实他们根本的原因就是对五戒不了解。长期以来,我们对五戒有很多误解。比如说杀戒,它是有严格规定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刚开始制定的时候是指不杀人,后来才制定了不杀动物,第三步才制定了不杀植物。在这里面又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比丘来说,是连那个植物都不许杀害,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折花供佛,只能从地上捡,所以在斯里兰卡沙弥很忙,一大清早起来要去树上折花,因为他们可以折。出家人也是不能挖土的,因为会杀害植物和动物。当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斯里兰卡出家人挺聪明的,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寺院要喝水,你又不能挖井,你一挖不是破戒了吗?出家人看到在家信徒来了以后,就说寺院需要“造”一口井,在家信徒就给他们“造”一口井,这样的用词也是一种权巧方便。但是,在家的人做些耕种都是可以,因为他们的戒不涉及到植物方面。

  再说偷盗的问题,刚才我们也讲了,不会是偷一棵青菜你的比丘的资格就失去了,如果是偷到够犯罪,你的比丘的戒体就自动消失。什么叫戒体呀?就是指受戒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行善利生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在特殊的情况下自动地就跳出来。比如说,你没有受戒的时候,有人劝你喝酒,你心安理得地喝,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当你受了戒以后,那个酒往嘴边送的时候,别人看你一眼,你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便把它放下了,这就是戒体发生的作用。淫戒也是有它一定的规范的。妄语戒是指讲大妄语,未证言证,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就说悟证了什么东西,天目开了,能够透视,这样人们就会去供养他,在这种情况下,比丘资格就失去了。大家对酒戒也有很多误解。刚开始这条戒指的不是酒,原义是指一种使人迷乱的、麻醉的东西;翻译的时候,因为酒特别流行,所以就说酒了。有人说,抽烟没有关系,因为戒上没有规定。抽烟能不能让你迷乱呢?如果能,就不行。鸦片更不行。推而广之,电视、杂志、报纸、足球、扑克……凡是那些让你觉得晕晕糊糊的,神经不正常的,我看都不行,都属于这个酒戒的范围。

  今天我就讲到这儿,希望大家通过这个讲座能有两点认识:第一,不要把戒律当成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可以实际操作的,操作的权力在自己手上;第二,也不要把它当成僵化的教条,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当初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戒,佛陀当初制定这种戒的本怀是什么,把这种有形有相的戒条跟无形无相的戒体,或者说那种制戒的精神,高度地统一起来。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净因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戒律的现实价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