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净因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不止,是犯戒;善行当做而不做,也是犯戒。我相信,掌握了这个准则,对我们解放思想会有所帮助的。

  戒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出家人是托钵化缘,并没住在一起,每一个人对自己负责任,所以戒条往往是关于个人修行方面的,比如在家五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僧人共住到一个寺院后,大家住到一起的戒条慢慢就出现了,这部分戒条发展到中国的时候,就变成了“百丈清规”。关于菩萨戒、比丘戒和百丈清规往往有一些奇谈怪论:一种就像前面讲的过时论,说比丘戒或者小乘戒不适合中国,百丈清规将来可以取代所谓的小乘戒;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菩萨戒最高,受了菩萨戒还用受那些小乘戒吗?其实,菩萨戒、比丘戒和百丈清规是同等的重要,菩萨戒是无形无相的,它是一种精神,属于性戒。单独受菩萨戒是不好掌握的,如果你的功力不够的话,你恐怕就不行了,你最后可能就“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了”,所以还必须要靠有形有相的戒条来帮助你,这个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死守有形有相的戒条的话,而没有菩萨戒去调整,灵活运用的话,那么,你守的戒就变成僵化的教条,又犯了我们刚才讲的第二种极端。

  讲到这儿,希望大家明白,戒律的两个组成方面:无形无相的戒律的精神和有形有相的具体的戒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相辅相承,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你把哪一个推上极端的话,都会犯错误。我们回过头来看刚才讨论的第一次结集,当时阿难因为小随小戒的问题被迦叶批评了。我们来设想,如果阿难问了释迦牟尼佛哪些小随小戒需要修改,释迦牟尼佛会回答吗?不会的。为什么?因为到释迦牟尼佛去世的那一刻为止,应该修改的,释迦牟尼佛全部同意修改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他把将来调整小随小戒的权力交给了僧团。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自己是僧团的一员。其实,所有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制定的,它是一个僧团甚至于说所有信佛的人一起去共同组织建设的。第二,所谓的小随小戒可改,不是指哪一条小随小戒可以更改,而是说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只要不是根本戒,而是技术的戒条,当对我们的修行带来不方便的话,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佛是指的这种精神,而不是说真的有哪些戒需要进行调整。这就关系到释迦牟尼佛对待戒的一种思想,就是说,可以因时、因地、因文化而做适当的调整,调整的理论依据是佛教制定戒律的根本的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三)

  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持戒?这是很多人都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一点,每一条戒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有形有相的戒条,另一个层面是无形无相的制戒的精神,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我们要守好任何一条戒,都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记住制定戒律的精神是不能变的,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说,佛教里面讲苦集灭道,其中这个苦谛,世间的各种各样的苦是我们人生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否定它,你只能面对它。当我们在解释苦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古代人的苦跟我们现在人的苦不一样,中国人的苦跟外国人的苦不一样,城市人的苦跟农村人的苦不一样,知识分子的苦跟工人的苦不一样,当官的苦跟我们出家人的苦也不一样……对吧?当你对不同的人讲这个苦的时候,你千千万万不要老是一套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人家没感觉。的内涵你不能变,但你怎么样让一个人真正体会到你说的不错呢?那么,如果他是一个工人,多讲讲工人的苦;是个农民,多讲讲农民的苦;是个做婆婆的话,讲讲婆婆的苦,这样他才会有所感触,真正体会到人生本来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样他就能产生一种出离心。换句话说,苦的真谛,你不能稍作改动,而你怎么样解释,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表现,最终还是要让人们能够领悟苦的真谛。我们讲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都是“标月指”,是引导你去体会它背后的那种苦,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人问我:“藏律佛教、南律佛教、北律佛教哪一个好啊?”我说:“藏律佛教是这个指头,南律佛教是这个指头,北律佛教也是这个指头。”顺着这个指头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月亮;通过南律、藏律、北律这些形式,我们才可以了解到宇宙人生的规律。现在的人有时没有智慧,他不去看通过这个指头而领悟到的真理,偏偏去比较哪个指头粗、哪个指头长。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都是“标月指”,目的是引导你去认识那个真理,而指头本身不是真理。

  同样,戒律的形式仅仅是表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象,那么对于传统,就存在一个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来研究一下结夏安居,为什么要结夏安居?应该怎么样守这条戒?这需要反思当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戒。根据我目前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印度当时的习俗,国王也要求出家人结夏安居,因此这是顺应当时的习俗。第二,当时是雨季,水草生长,有很多蚊虫之类的生物,结夏安居可以避免踩死蚂蚁、虫子,这当然是从慈悲的角度来考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就是出家人自我的升华。每年有三个月,出家人自己回到一个地方来“充电”,充电就是打坐、听经、讨论和自修,这才是最重要的。到了中国以后,我们当然有很多地方也比较强调结夏安居了。现在祖师们很英明,常常有一个“结冬安居”。比如五台山,夏天正是旅游旺季,你要是山门一关结夏安居了,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冬天因为封山了,好比印度结夏安居是因为洪水泛滥、行路不方便一样,五台山冬天到处是冰雪,路很危险,也是不方便,那个时候也很清闲,正好来个“结冬安居”,这并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原来结夏安居的本怀。

  还有偷盗的问题,戒律上说,出家人偷盗五“麻萨迦” (印度的一个货币单位)就自动丧失了比丘的资格。于是,很多学者拼命地去考察五“麻萨迦”到底是多少钱,换成人民币有多少,那是愚蠢!那是过于注重了戒律的形式了,因为是多少钱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制戒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当时印度的法律,偷盗五麻萨迦或者价值五麻萨迦的东西是砍头罪,释迦牟尼佛就是依据这一条来制定戒律的。那么,我们现在运用的时候,就要灵活地要调整它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又是以当时当地的法律为标准的。比如说,解放初期贪污一万块是死刑,如果那个时候有个比丘贪污或者偷盗了一万块的话,他的比丘资格就自动失去,然后再依据国法判处死刑。因此,有形有相的戒条跟无形无相的戒律,或者说无形无相的佛陀制戒的精神,要高度地结合起来。当然,这就需要你好好地钻研这个戒律了。你要继承,但是你首先要了解戒律的精神;你要发扬,刚才我们讲那么多的形态都叫发扬,发扬本身不是叫你否定戒律,也不是叫你更改戒律,更不是叫你主张戒律的虚无,这个你们不要搞错了,而是叫你因时因地制宜,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止恶修善,利益众生。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常常说的“三衣”,戒律规定出家人穿衣服不超过三件,而我现在穿的就超过三衣,冬天就更多,那我是不是犯戒了呢?不是。这就得追溯到原来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穿衣服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取暖遮体吧?你不穿衣服不行,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行,还得有点儿体面吧?我并不主张学佛的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好衣服还打个补丁,那不见得是佛教的象征。印度是在热带地区,佛教当时制定三衣就足够保暖了。中国的出家人如果真正按照戒律的形式去守,一年都活不到,因为第二年冬天你就冻死了,三条衣服你根本过不了冬。如果说三衣不够,四衣、五衣、六衣为什么不可以啊?保暖嘛!所以,这种形式你就不要过份地去强调了,这就需要对戒律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你要是这样去做的话,你就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形式与精神一定要高度地结合起来。

  很多人问我:“在家的信徒可不可以看比丘戒?可不可以看《毗尼日用》?”可以,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戒律是两千五百年前制的,那么出家人如果是专修戒律的,他知道今天在中国哪些开、哪些持,哪些与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等等。那我们在家人并不了解这些情况,比如刚才说的“三衣”,出家人超过三衣就犯戒了,你看看我们在座的出家人哪一个没有犯戒啊?如果你不了解戒律的话,你看了就会产生一种诽谤的心;如果你的功力到了,什么戒你都可以看,佛教没有什么秘密,一切全是敞开的。所以,不让看是对你好,不让你造口业、造意业,不让你生诽谤心,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对戒律能了解,你看什么都可以。能不能看关键在于你的功力,我不能给你定。如果你看了以后生诽谤心,给自己找来很多麻烦的话,那你要自己负责,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功力不够,最好不要看,不要好奇,因为它跟你不相干,你就老老实实地看你自己的五戒吧,我觉得这样还更实用一些。

  还有人问:“有形有相的戒条和无形无相的精神怎样才能高度的统一?”这个要靠你们自己去掌握,你们自己去参、去悟。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是教我们去掉执着的。有一天,师兄和师弟在坐禅,突然一颗柏树子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掉到师兄的头上。师兄问师弟:“每一粒微尘都有佛性,这颗柏树子有没有佛性啊?”师弟说:“怎么没有啊?”师兄又问:“那么柏树子什么时候成佛?”师弟说:“虚空掉下来的时候,柏树子就成佛了。”师兄又问:“那虚空什么时候掉下来?”师弟说:“柏树子成佛的时候,虚空就掉下来了。”同样的道理,你们问我怎么样让有形有相的戒条和无形无相的精神高度统起来一,也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尺寸,应该怎么样做,这个尺度交给你们…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戒律的现实价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