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现实价值
前言
“文革”之后,大伤元气的佛教在诸大德的感召下,渐渐复苏。随着修建寺院、整理教典,创办学院,培养僧才等系列“恢复工程”的深入,满目疮痍的佛教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正当教内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之中时,一些目光犀利的大德,隐约感到缺少了些什么。经过一番审思总结,共同认识到目前教内缺少的是根本性的东西——戒律。因此,加强道风建设,整饬戒律的呼声此起彼伏,日渐高昂。令人欣慰的是,教内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发心学戒持戒者日众。近几年来,学戒之风遍满整个大江南北,不少寺院都自行组织僧尼结夏、安居、自恣、诵戒等律仪生活,有条件的寺院还组织举办了较有规模的律学培训研究,使原有凝固的教团又有了新的生机。
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而古老的戒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化世导俗的功能,同时又不失本身的特质,自然是当前关心佛教前途的大德学者们所重视的问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海内个的佛教刊物上,频频可风有关研究评判戒律的文章。就戒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大德学者们虽然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可是,戒律对佛教徒道德生活的规范和佛教教团的建立与巩固,以及立足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却又是有目共睹,无可置疑的事实。下面就个人的粗浅认识,略谈戒律存在的价值,以供同修参考。
一、从佛陀制戒的深远意义看
世间上任何一种法律的制定实施,其目的不外乎是确保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同样,佛教戒律的制定,是为了佛法的久住,戒律作为佛教徒立身处世修道生活的指南,佛教教团建设的基础核心,直接关系着佛教的兴衰存亡。
无论是原始佛教的声闻戒,还是后来随大乘佛教的兴起而逐渐演绎成的菩萨戒,其主导精神,都是源于“自净其意”的根本思想,具体则表现在“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然而,这种精神的前提是以众生为对象,以适时、应机、切实为出发点。所以,戒律的深度与广度,其多维的内涵,非我辈凡夫所能臆测。
在原始佛教时代,佛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弟子志笃行真,一心向道,利根者居多。他们听闻法音,当下便大彻大悟,心与道合,获得道共戒。因此,僧团中清净一味,和乐共住,无有纷诤,没有出现不轨的劣行。故佛陀此间未给僧团制定任何戒条。只是以略教法的方式,教导诸弟子在身口意三方面什么应做,什么不应为。如《略教诫经》云:“佛为无事僧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的德化(法治)垂示。十二年后,随着佛法的广为弘扬,出家人愈来愈多,由于各人根基、出家动机、社会背景等的差异,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泛滥现象。明鉴的世尊,基于众生的病源,不得不在德化的基础上,融入律治的精神。
佛陀根据弟子们在生活起居中的不法事宜,结合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国王的建议,外道的批评,民众的讥嫌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经过僧团大众具体研究,分析忆持,理解认可后,才慎重地制定了种种的戒条。所以,制戒的原则性极其严格,并不是佛陀一时心而来潮,或者要惩法某个人,而权威的于僧团中擅自宣布诏令,任意施设条款的专制行为。其实,戒律的产生与制定,是来自僧团中出现的弊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建议,再通过僧团大众民主商权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止恶、行善、利他”的度生本怀,是一种教育、一种帮助,一种改良,这与其他宗教的强制威慑的手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尽管佛陀一生给弟子们制定了很多戒条,但都是“因事故制”,按照随犯随制,对症而制的基本原则进行的。这在《四分律》卷一中有详细的记载,内容是:“舍利弗白世尊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法院得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司长弃佛、毗叶罗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拘留含牟尼佛迦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被厌,是以法不久住……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毗叶罗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譬如种种花置于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贯摄故。”舍利弗听了过去诸佛法不久住的因缘,于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欲使彼断有浊法故。”所以,佛陀制戒,有一定时节因缘和严格的程序。但最主要的宗旨不离“止恶、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精神。
如《四分律》云:“世尊制定戒律,有十种利益(即十句义)。1、摄取于僧;2、令僧欢喜;3、令僧安乐;4、未信者信;5、已信者令增长;6、难调者令调;7、惭愧者得安乐;8、断现在有漏;9、断未来有漏;10、令正法久住。”综此十种利益,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2、3、6、7是为令僧团和合安乐;清净地发展而考虑;4、5是令众生起信,增信,树立僧团的信用形象,给众生做楷模;8、9是进助个人修道,以期从身的清净达到心的清净;10是为令佛法永住世间,利益无边众生。这就是佛陀制定每条戒的本怀。因此,通常被人们看似僵化禁锢的戒条,都是十句义理的浓缩,都深深地蕴藏着佛陀无尽的度生悲愿,这些都很显然的证明,佛陀陀制戒的核心是令正法久住。如《善见律》云:“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若欲佛法久住,先学毗尼藏。”可见戒律的弘扬得力与否,直接地关系着个人的修持和对世人的教化以及整个佛教的兴衰。同时,更有烽地说明,佛陀制戒不是单一化的制约,而是从全方位多元化的角度制定,其科学性、实用性永远是世间任何法律都望尘莫及的。
二、戒律弘扬的必要性
时下,当谈及戒律的弘扬问题,就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产物,已不适应当今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了,再去学习它,弘扬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面对这种可怕的“过时论”、“无用论”,着实令人担心未来佛教的发展。式律真的过时了吗?真的无用了吗?如果我们真正地理解了佛陀制戒的本怀与目的,是不会赞成这种说法的,正如上面所说。部分人之所以有这种偏颇极端的思想,究其原因,其盲目点可以说是对戒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是从戒条上片面的曲解文意,或者是机械的受持,生硬的奉行而导致的以偏概全,断然结论的主观思想。这种态度是不足为取的。
我们知道,总括佛陀一代言教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纲纪。如《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陀制戒无非是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而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灭恶生善约检人们的身语意,令其净化为定为慧。人虽有古今中外的不同,可是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却有着共通性。比如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战争、谋杀、偷盗、抢劫、诈骗、强奸等现象。这些行为会发生在许多人身上,谁能说哪个时代或哪个国定不曾发生过这种事?回答肯定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有贪嗔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不法行为,佛陀因此而制戒。时当末法的今日,我们僧团中人,贪嗔痴等烦恼更加炽盛,所以更需要戒律的制约。虽然有些做法,在现代社会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修行和解脱的角度来说,却完全有这种必要。尤其是今天新兴宗教层出不穷,面临新挑战的佛教,更需要以戒律为本,来摄持教团,保证佛法的整体发展。因此,只要我们是凡夫,就需要有戒律对治我们的烦恼。当然,我们要彻底地了解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和掌握戒律的开遮持犯原理,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戒律在现实僧团中的作用。那时,在戒法的大海中游刃有余地运用受持,就不会觉得是一种束缚,一种压抑,而更觉得是一种解脱,一种需要。所以,戒律的存在有着它的价值和必要,而那些高谈“过时论”者,只是没有正确地理解戒律的深义罢了。今天,我们要透析佛陀制戒的动机,重要来审视戒律的价值,切不可人云亦云的骤下结论,无辜地给戒律扣上一个不合时代发展的罪名。
目前佛教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很少有人提倡戒律生活,对于枯燥无味条文繁琐的律学,少有人深入研究。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自诩是大乘学者,借言弘扬大乘之法,不拘形仪,举言为空,无我,无相,可行为却散漫无轨,生活极其奢侈腐化,对佛陀律制和寺院规约视而不顾,毫无僧人的尊严,这不但影响了教徒的纯洁信仰,而且引起了教外人的讥嫌与轻视。如此,将何以导俗化世为世间福田呢?所以佛在《杂阿含经》中说:“戒德重天地,圣戒为无上。”正因为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佛弟子生活的轨范,所以佛在涅磬时嘱咐弟子要“经戒为师”,以此作为统摄僧团,教化众生的纲领。否则,佛教之兴盛将无从谈起。是故,重申戒律师的弘扬问题,不仅合时契机,更是佛教生存的迫切需要。
三、从佛教“自身建设”谈戒律
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上,佛法的呈现、存在、乃至兴衰的交替,除了要与某区域固有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相融洽外,更主要的则是取决于佛教的自身建设和完善与否。
就我国的佛教发展历史看,自上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浪潮冲击着极度衰微的传统教,部分进步人士以当时社会革命运动的模式,发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复兴运动。这可以说是早期的佛教自身建设的雏形。之后,经过了外患内乱交互迭至的中国佛教,在八、九十年代,又郑重地重申自身建设的问题。所谓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加强巩固佛教教团内部的实力,其范围涉及了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僧人素质、弘法事业等各个层面。因此,…
《戒律的现实价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