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的産生及在中國的弘揚(恒持)▪P2

  ..續本文上一頁鈔》二卷,昙隱起初叁隨道覆聽受律部,後來從慧光采撷精要道雲律師起,便又出流派,有道洪、洪遵兩系。

  道洪以下有智昌、慧進、慧體、道傑等。

  洪遵之下有洪淵、慧進、玄琬等,而形成《四分律》宗的是智者的法系。

  智首(公元567—625年),漳濱人,幼年從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後從道洪聽受律學,慨歎當時五部律之相混雜,于是研核古今學說,撰《五部已分鈔》二十一卷。又以道雲《疏》爲基礎,概括各部同異,撰成《四分律疏》若幹卷,世稱廣疏,(一稱大疏)。智首弘揚律學叁十余年,唐代的律學者大都受其影響。他的弟子道宣繼承他的遺範,廣事著述,並用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大興四分一宗。

  道宣(公元596—667年)吳興人(一說是丹徒人),十五歲出家,從智首受具足戒,鑽研律部,聽智首講二十遍《四分律》既而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經戒本論》叁卷,《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十二卷,後來學者稱爲叁大部。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舍毗尼義鈔》六卷, 《四分比丘尼鈔》六卷,合稱五大部。因道宣住終南山,後人又稱他這一學系爲南山宗。和道宣同門的有道世,也于律學深有研究,著有《四分律討要》及《四分律尼鈔》大體和道宣的學說相同,所以也屬于南山宗。道宣、道世稱爲智首門中之二哲。

  由昙摩迦羅(即法時律師)至南山道宣律師。諸師立祖不同,一般多依靈芝元照所立九祖之說,即律雲法正爲初相,法時二祖、法施叁祖、道覆四祖、慧光五祖、道雲六祖、道洪七祖、智首八祖,南山道宣爲第九祖。

  與道宣律師同時並弘四分律者,有法砺、法素。法砺在道宣之前,而懷素生在道宣之後,叁人同弘律教,而是所弘的同是《四分律》法砺明爲開啓先河的功勳,而道宣則彙積衆流,歸趨于海,懷素更興波作瀾,使這浩瀚律海憑添一番水闊的波浪。

  法砺爲洪遵律師下洪淵之弟子,先學《四分》夏往江南研學十誦,後還邺都,隨緣教化,前後講四分律四十余遍。折衷諸說,製《四分律疏》十卷,稱相部宗。

  又著羯磨疏十卷,,二並不傳。道宣曾遊法砺之門,始得一月,法砺即入寂,進而與大乘唯識種子義合爲異。法砺弟子滿意、懷素。滿意傳大亮,亮傳昙一,昙一弘相部及南山律,而刁:道宣律師的《行事鈔》,曾作《有發正義記》十卷,以闡揚其義理,使南山律宗能大顯于後世。故此開端的功勳,實在應歸之于昙一。

  懷素曾就道宣受具足戒,學《行事鈔》,複及法砺之門,學相部律,以其不能盡善,乃依《俱舍記》偈無作戒體爲無衰色之說,著《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也稱新疏,以對破法砺之舊疏。又著《新說舍遺》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本各一卷等,素弟子法慎,慎弟子義宣,著《折中記》以調合兩宗之說。

  相部、東塔(因懷素曾住西太後寺東塔)兩派,此後诤論疊起。唐代宗大曆十叁年,曾敕南山、相部、東塔叁派之大德集安國寺,定其是非,采集新舊兩派之長,成敕合定《四分律鈔》十卷。因此次集合,系意出丞相之載,雖以調和爲名,實欲藉此推行懷素之新疏,摧殘相部,書成未久,諸大德更奏請,仍許新舊兩疏平行。《高僧傳》叁集曰:“蓋以兩宗俱盛、兩派必爭,被擒翻利于漁人,丘擊定傷于師走!後相部,東塔兩派俱衰,終歸廢絕,惟南山犯盛,綿延不絕。”

  四、南山獨盛

  《四分律》的弘揚,到了道宣律師已成登峰造極之勢,形成了獨立的宗派——南山宗,他也被後人尊稱爲南山初祖。從此也就奠定了中國律統的基礎,《四分律》的一脈相傳,成爲我國律派諸宗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直至南宋,才逐漸衰微。

  道宣律師其聲名在當時也廣被華夏“受業傳授弟子可千百人”。(見《宋高僧傳》)。當道宣在關中立戒壇,四方諸州,大河南北及長江上下遊之津州、荊州、臺州均依壇受戒,國內大德心向赴者叁十九人,並遍布北方兼及南之荊州、衡州、潤州、襄州。

  據《宋高僧傳》記載其弟子知名可考者,有大慈、文綱、名恪、周秀、靈萼、融修、及新羅之智仁等,數千百人。弘景、懷素、道岸亦爲其受戒弟子。弘景有弟子一行、鑒真。一行即密教之學者,鑒真後被日本榮睿、普照等請赴日本傳弘戒法,爲日本律宗之初祖。道岸爲文綱弟子,多行《十誦律》,不知《四分》,因請中宗墨敕行南山律宗《四分律》,盛刁:江淮之間,江南《十誦》至此始草。道岸弟子有行逝、玄嚴等,天臺之玄朗亦從岸受戒,俨著輔篇記十卷及羯磨述章叁篇。

  在律統的系列上,是以周秀爲南山的第二祖,他們的系統傳承如後: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暢、元表、守言、元解、法榮、處恒、擇悟、久藏、擇其、元照、智交、准一、法政、法久、妙蓮、行據等共爲二十一祖,再往以下,就入元朝,律宗衰微,傳承不明。

  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撰述達數千卷之多,其中以錢塘靈芝寺的元照律師最爲著名。元照以下,又分兩派。

  一、錢塘昭慶寺的元藏。二、錢塘靈芝寺的元照,這兩派的靈芝的影響最大。

  他們用天臺教意疏釋《四分》頗具特色,與南山異《四分》入圓教之義正合,至此四分律宗,號稱中興。

  自元藏、元照以後,雖未中絕,然宋末以及元、明之間典型盡失,通四分律的可記者僅是京城大曾莊寺的法聞而已。同時由于南京以後的禅宗,曾經一度盛行,故對唐宋之間的諸家律學撰述,既然無人間津,也就散失殆盡。

  到了明朝末葉,弘律的大德又相繼而起,比如蓮池、藕益、弘贊、元賢等,均有律學的著傳世,他們雖有意扶持律教,惟以廢墮既久,大勢所趨,殊難有成。

  與蓮池大師同時代的還有馨石(號古心)弘揚《四分律》。後傳承寂光,再傳香雪、見月二人,見月又傳定庵,定庵傳松隱,再傳闵侈,再傳珍輝,直到文海。

  文海編考中外律叢,校正叁大部,其志行爲後人所津津樂道。

  中國律學典著大都失傳,而日本保存很多清末從日本傳回中國。近代弘一大師專心律學,弘揚戒法,被世人所欽佩,爲我們現代僧侶的典範。因此,我等佛子應以道宣、弘一等先德爲楷模,爲重振律風而盡心盡力。如此,這必將對現今中國佛教的健康發展,令正法久住世間,具有劃時代之意義。

  作者簡介:恒持,沙彌尼,閩南佛學院第叁屆本科畢業,現任潮州開元寺嶺東佛學院法師。

《戒律的産生及在中國的弘揚(恒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