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與禅定(惠敏法師)

  戒律與禅定

  釋惠敏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華佛學學報

  第六期(1993.07)

  頁31-54

  --------------------------------------------------------------------------------

  頁31

  戒律與禅定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07)

  提要

  南北傳諸廣律中皆記載:有十種利益故,世專製立戒律。如(四分律)雲:「①攝取于僧、②令僧歡喜、③令僧安樂、④令未信者信、⑤已信者令增長、⑥難調者令調、⑦慚愧者得安樂、⑧斷現在有漏、⑨斷未來有漏、⑩正法得久住」。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體的,例如:①~③是爲令僧團和合與安樂;⑥、⑦是爲令僧團清淨;④是令信徒起信;⑤增信;⑩是爲令佛法得以久住。此外,另一部分(⑧、⑨)的利益是增助個人修行的。這種增助個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則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題,特別是對于「戒律如何增助禅定之修行」的問題,在此將以《瑜伽師地論)之「聲聞地」爲主要資料來作詳細的說明。

  首先,在「聲聞地」中,將修行禅定的預備條件稱爲「定資糧」(samādhi-sa

  bhāra),其內容爲戒律儀(戒之防護)、根律儀(六根之防護)、于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乃至沙門莊嚴(沙門之美德)等項目。將此與「聲聞地」之十叁種「離欲道資糧」(vairāgya-sa

  bhāra)比對後,可知與「離欲道資量」之④戒律儀、⑤根律儀…

  沙門莊嚴等之名稱相合。又「定資糧」之中,從「戒律儀」到「正知而住」之項目,與「聲聞地」所提出的十四種「涅槃法緣」(parinirvā

  a-pratyaya)之⑤戒律儀、⑥根律儀、⑦于食知量、⑧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⑨正知而住之名稱亦相合。

  其中,若單從名稱來看,與戒律直接有關的修行襌定的預備條件只有「戒律儀」而已。但若根據無著菩薩所著《六門教授習定論》的說法,「根律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使戒律清淨之四種要素(戒淨四因)。因此可以說:「戒律儀」再加上此四者,則成爲增助襌定之戒學。「聲聞地」將「戒律儀」依「阿含」之戒學的傳統而分成「安住淨戒」等六句來說明,然後再將此六段以叁種特征(相)及叁種性質(性)來分析。又將戒律的功德譬喻成如塗香、熏香般能令人歡喜。在「根律儀」的部分,則以「正念」之防守、持續爲方法,

  頁32

  戒律與禅定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07)

  防護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誘惑,不令煩惱流入內心。

  在日常生活,則正確地知道飲食與睡眠的量,並且作適當的調節。關于「于食知量」方面,正確地思擇:飲食的目的不是爲貪愛、放逸,是爲修行而養身,所以應該不多不少適量攝食。「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則是說:不貪愛睡眠,連初夜與後夜也充分利用,或行或坐除去蓋障、淨修其心,僅在中夜養息。此外,在日常生活起居、行動亦都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適宜,這便是「正知而住」之修行。

  因此,我們可以說「正念」與「正知」是使戒律清淨之關鍵。除此之外,依瑜伽行派的說法,「正念」與「正知」亦是獲得禅定的修行要點。

  頁33

  戒律與禅定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07)

  一、前言

  南北傳諸廣律中皆記載:有十種利益故,世尊製定戒律。[1]如(四分律)雲:「①攝取于僧、②令僧歡喜、③令僧安樂、④令未信者信、⑤已信者令增長、⑥難調者令調、⑦慚愧者得安樂、⑧斷現在有漏、⑨斷未來有漏、⑩正法得久住」(大22, 572c3-7ff)。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體的,例如:①~③是爲令僧團和合與安樂;⑥⑦是爲令僧團清淨;④是令信徒起信;⑤增信;⑩是爲令佛法得以久住。其它部分(⑧、⑨)的利益是增助個人修行的。這種增助個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在(阿含)、(尼柯耶〉等經藏中,[2]基本上是作如下「戒學→定學→慧學」叁學次第之說明:持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實義→厭→離欲→解脫……。像這種增助個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則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題。特別是對于「戒律如何增助襌定之修行」的問題,在此將以《瑜伽師地論》之「聲聞地」爲主要資料來作詳細的考察。

  二、戒律與禅定之關系

  在「聲聞地」對戒、定、慧叁學次第的敘述中,亦有如上述之「持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能如實知如實見→厭→離欲→解脫」(大30, 436a)之說明。但在此,我們將論點置于「聲聞地」之「五處安立」、十叁種「離欲道資糧」、十四種「涅槃法緣」等與修行資糧有關的叁類來討論戒律與襌定之關系。

  首先,在「聲聞地」中說明:瑜伽師(yogin)教導初學者(ādikarmika,初修業者)應于①護養定資糧(samādhi-sa

  bhāra-rak

  opacaya)處、②遠離(prāvivekya)處、③心一境性(cittaikāgratā)處、④障清淨(āvara

  a-vi

  uddhi)處、⑤修作意(manaskāra-bhāvanā)處等「五處」安立(pa

  casu sthāne

  u vinayate)。[3]其中,修行的第一預備條件──「定資糧」(samādhi-sa

  bhāra)──,其內容爲「戒律儀」(

  īla-sa

  vara,戒之防護)、「根律儀」(indriya-sa

  vara,六根之防護)、「于食知量」

  --------------------------------------------------------------------------------

  

  rBh

  =

  

  rāvakabhūmi of ācārya Asa

  ga, Shukla, Karunesha ed. TSWS. Vol. XIV, Patna, 1973.

  Tp

  =

  rNal ”byor spyod pa”i sa las

  an thos kyi sa

  北京版西藏大藏經 No. 5537 Vol. 110 大谷大學,1957.

  Td

  =

  rNal ”byor spyod pa”i sa las

  an thos kyi sa

  デルゲ版チベット大藏經 No. 4036 唯識部 6,東京大學,1980.

  (1)《五分律》(大22, 3b29ff.)、《摩诃僧只律》(大22, 228c22-8ff、《四分律》(大22, 572c3-7ff)、《十誦律》(大23, 1c15-9ff)、《根有律》(大23, 629b20-5ff)、Vin III. p. 20。

  (2)如《中含》42,43;AN x 1, 2;《雜含》931;《長含》(大1, 12al2-4ff)等等。此外,Vin V, P.164。(此段感謝)楊郁文老師提供許多賓貴意見)

  (3)大30, 449c16-18ff (

  rBh 358, 2-4ff; Tp158a5-6ff; Td 130a5ff)。

  頁34

  戒律與禅定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07)

  (bhojanemātraj

  atā)、「初夜後夜覺寤瑜伽」(pūrvarātrāpararātra

   jāgarikānuyoga,初夜與後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sa

  prajānad-vihāritā)乃至「沙門莊嚴」(

  rama

  ā la

  kāra,沙門之美德)等項目。[4]

  將這些項目與「聲聞地」之十叁種「離欲道資糧」(vairāgya-sa

  bhāra)比對後,可知與「離欲道資糧」之④戒律儀、⑤根律儀…

  沙門莊嚴等之名稱相合(大30, 402a10ff.; CrBh 36, 11ff.)。又「定資糧」之中,從「戒律儀」到「正知而住」之項目與「聲聞地」所提出的十四種「涅槃法緣」(parinirvā

  a-pratyaya)之⑤戒律儀、⑥根律儀、⑦于食知量、⑧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⑨正知而住之名稱亦相合(大30, 396b7ff.)。

  可見得「聲聞地」所說的「五處安立」、十叁種「離欲道資糧」、十四種「涅槃法緣」等叁類是互相有關連的。若以襌定的預備條件──「定資糧」爲主(點線所括部分),以圖表來對照的話,將是如下的關系:

  --------------------------------------------------------------------------------

  (4)大30, 449c18ff. (

  rBh 358, 4─20ff; Tp 158a6ff.; Td 130a5ff)。

  頁35

  戒律與禅定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07)

  在諸「定資糧」(與禅定修行有關的預備條件)中,若單從名稱來看,與戒律直接有關的修行禅定的預備條件只有「戒律儀」而已。但若根據與「聲聞地」同屬于瑜伽行派的《六門教授習定論》(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之說法,「根律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能令戒律清淨之四種要素(戒淨四因)。[5]何以故?《六門教授習定論》如下說明之:

  一、善護諸根─由正行于境與所依相扶,善事勸修能除于過。(于所行境,行清淨故)

  二、飲食知量─于所依身共相扶順,于飲…

《戒律與禅定(惠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