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与禅定(惠敏法师)

  戒律与禅定

  释惠敏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华佛学学报

  第六期(1993.07)

  页31-54

  --------------------------------------------------------------------------------

  页31

  戒律与禅定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提要

  南北传诸广律中皆记载:有十种利益故,世专制立戒律。如(四分律)云:「①摄取于僧、②令僧欢喜、③令僧安乐、④令未信者信、⑤已信者令增长、⑥难调者令调、⑦惭愧者得安乐、⑧断现在有漏、⑨断未来有漏、⑩正法得久住」。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体的,例如:①~③是为令僧团和合与安乐;⑥、⑦是为令僧团清净;④是令信徒起信;⑤增信;⑩是为令佛法得以久住。此外,另一部分(⑧、⑨)的利益是增助个人修行的。这种增助个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题,特别是对于「戒律如何增助禅定之修行」的问题,在此将以《瑜伽师地论)之「声闻地」为主要资料来作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声闻地」中,将修行禅定的预备条件称为「定资粮」(samādhi-sa

  bhāra),其内容为戒律仪(戒之防护)、根律仪(六根之防护)、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初夜与后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乃至沙门庄严(沙门之美德)等项目。将此与「声闻地」之十三种「离欲道资粮」(vairāgya-sa

  bhāra)比对后,可知与「离欲道资量」之④戒律仪、⑤根律仪…

  沙门庄严等之名称相合。又「定资粮」之中,从「戒律仪」到「正知而住」之项目,与「声闻地」所提出的十四种「涅槃法缘」(parinirvā

  a-pratyaya)之⑤戒律仪、⑥根律仪、⑦于食知量、⑧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⑨正知而住之名称亦相合。

  其中,若单从名称来看,与戒律直接有关的修行襌定的预备条件只有「戒律仪」而已。但若根据无著菩萨所著《六门教授习定论》的说法,「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使戒律清净之四种要素(戒净四因)。因此可以说:「戒律仪」再加上此四者,则成为增助襌定之戒学。「声闻地」将「戒律仪」依「阿含」之戒学的传统而分成「安住净戒」等六句来说明,然后再将此六段以三种特征(相)及三种性质(性)来分析。又将戒律的功德譬喻成如涂香、熏香般能令人欢喜。在「根律仪」的部分,则以「正念」之防守、持续为方法,

  页32

  戒律与禅定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防护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诱惑,不令烦恼流入内心。

  在日常生活,则正确地知道饮食与睡眠的量,并且作适当的调节。关于「于食知量」方面,正确地思择:饮食的目的不是为贪爱、放逸,是为修行而养身,所以应该不多不少适量摄食。「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则是说:不贪爱睡眠,连初夜与后夜也充分利用,或行或坐除去盖障、净修其心,仅在中夜养息。此外,在日常生活起居、行动亦都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适宜,这便是「正知而住」之修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念」与「正知」是使戒律清净之关键。除此之外,依瑜伽行派的说法,「正念」与「正知」亦是获得禅定的修行要点。

  页33

  戒律与禅定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一、前言

  南北传诸广律中皆记载:有十种利益故,世尊制定戒律。[1]如(四分律)云:「①摄取于僧、②令僧欢喜、③令僧安乐、④令未信者信、⑤已信者令增长、⑥难调者令调、⑦惭愧者得安乐、⑧断现在有漏、⑨断未来有漏、⑩正法得久住」(大22, 572c3-7ff)。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体的,例如:①~③是为令僧团和合与安乐;⑥⑦是为令僧团清净;④是令信徒起信;⑤增信;⑩是为令佛法得以久住。其它部分(⑧、⑨)的利益是增助个人修行的。这种增助个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在(阿含)、(尼柯耶〉等经藏中,[2]基本上是作如下「戒学→定学→慧学」三学次第之说明:持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实义→厌→离欲→解脱……。像这种增助个人修行方面的戒律之利益,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题。特别是对于「戒律如何增助襌定之修行」的问题,在此将以《瑜伽师地论》之「声闻地」为主要资料来作详细的考察。

  二、戒律与禅定之关系

  在「声闻地」对戒、定、慧三学次第的叙述中,亦有如上述之「持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能如实知如实见→厌→离欲→解脱」(大30, 436a)之说明。但在此,我们将论点置于「声闻地」之「五处安立」、十三种「离欲道资粮」、十四种「涅槃法缘」等与修行资粮有关的三类来讨论戒律与襌定之关系。

  首先,在「声闻地」中说明:瑜伽师(yogin)教导初学者(ādikarmika,初修业者)应于①护养定资粮(samādhi-sa

  bhāra-rak

  opacaya)处、②远离(prāvivekya)处、③心一境性(cittaikāgratā)处、④障清净(āvara

  a-vi

  uddhi)处、⑤修作意(manaskāra-bhāvanā)处等「五处」安立(pa

  casu sthāne

  u vinayate)。[3]其中,修行的第一预备条件──「定资粮」(samādhi-sa

  bhāra)──,其内容为「戒律仪」(

  īla-sa

  vara,戒之防护)、「根律仪」(indriya-sa

  vara,六根之防护)、「于食知量」

  --------------------------------------------------------------------------------

  

  rBh

  =

  

  rāvakabhūmi of ācārya Asa

  ga, Shukla, Karunesha ed. TSWS. Vol. XIV, Patna, 1973.

  Tp

  =

  rNal ”byor spyod pa”i sa las

  an thos kyi sa

  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No. 5537 Vol. 110 大谷大学,1957.

  Td

  =

  rNal ”byor spyod pa”i sa las

  an thos kyi sa

  デルゲ版チベット大藏经 No. 4036 唯识部 6,东京大学,1980.

  (1)《五分律》(大22, 3b29ff.)、《摩诃僧只律》(大22, 228c22-8ff、《四分律》(大22, 572c3-7ff)、《十诵律》(大23, 1c15-9ff)、《根有律》(大23, 629b20-5ff)、Vin III. p. 20。

  (2)如《中含》42,43;AN x 1, 2;《杂含》931;《长含》(大1, 12al2-4ff)等等。此外,Vin V, P.164。(此段感谢)杨郁文老师提供许多宾贵意见)

  (3)大30, 449c16-18ff (

  rBh 358, 2-4ff; Tp158a5-6ff; Td 130a5ff)。

  页34

  戒律与禅定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bhojanemātraj

  atā)、「初夜后夜觉寤瑜伽」(pūrvarātrāpararātra

   jāgarikānuyoga,初夜与后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sa

  prajānad-vihāritā)乃至「沙门庄严」(

  rama

  ā la

  kāra,沙门之美德)等项目。[4]

  将这些项目与「声闻地」之十三种「离欲道资粮」(vairāgya-sa

  bhāra)比对后,可知与「离欲道资粮」之④戒律仪、⑤根律仪…

  沙门庄严等之名称相合(大30, 402a10ff.; CrBh 36, 11ff.)。又「定资粮」之中,从「戒律仪」到「正知而住」之项目与「声闻地」所提出的十四种「涅槃法缘」(parinirvā

  a-pratyaya)之⑤戒律仪、⑥根律仪、⑦于食知量、⑧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⑨正知而住之名称亦相合(大30, 396b7ff.)。

  可见得「声闻地」所说的「五处安立」、十三种「离欲道资粮」、十四种「涅槃法缘」等三类是互相有关连的。若以襌定的预备条件──「定资粮」为主(点线所括部分),以图表来对照的话,将是如下的关系:

  --------------------------------------------------------------------------------

  (4)大30, 449c18ff. (

  rBh 358, 4─20ff; Tp 158a6ff.; Td 130a5ff)。

  页35

  戒律与禅定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在诸「定资粮」(与禅定修行有关的预备条件)中,若单从名称来看,与戒律直接有关的修行禅定的预备条件只有「戒律仪」而已。但若根据与「声闻地」同属于瑜伽行派的《六门教授习定论》(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之说法,「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能令戒律清净之四种要素(戒净四因)。[5]何以故?《六门教授习定论》如下说明之:

  一、善护诸根─由正行于境与所依相扶,善事劝修能除于过。(于所行境,行清净故)

  二、饮食知量─于所依身共相扶顺,于饮…

《戒律与禅定(惠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