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钞》二卷,昙隐起初三随道覆听受律部,后来从慧光采撷精要道云律师起,便又出流派,有道洪、洪遵两系。
道洪以下有智昌、慧进、慧体、道杰等。
洪遵之下有洪渊、慧进、玄琬等,而形成《四分律》宗的是智者的法系。
智首(公元567—625年),漳滨人,幼年从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后从道洪听受律学,慨叹当时五部律之相混杂,于是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已分钞》二十一卷。又以道云《疏》为基础,概括各部同异,撰成《四分律疏》若干卷,世称广疏,(一称大疏)。智首弘扬律学三十余年,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其影响。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述,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大兴四分一宗。
道宣(公元596—667年)吴兴人(一说是丹徒人),十五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部,听智首讲二十遍《四分律》既而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经戒本论》三卷,《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十二卷,后来学者称为三大部。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舍毗尼义钞》六卷, 《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因道宣住终南山,后人又称他这一学系为南山宗。和道宣同门的有道世,也于律学深有研究,著有《四分律讨要》及《四分律尼钞》大体和道宣的学说相同,所以也属于南山宗。道宣、道世称为智首门中之二哲。
由昙摩迦罗(即法时律师)至南山道宣律师。诸师立祖不同,一般多依灵芝元照所立九祖之说,即律云法正为初相,法时二祖、法施三祖、道覆四祖、慧光五祖、道云六祖、道洪七祖、智首八祖,南山道宣为第九祖。
与道宣律师同时并弘四分律者,有法砺、法素。法砺在道宣之前,而怀素生在道宣之后,三人同弘律教,而是所弘的同是《四分律》法砺明为开启先河的功勋,而道宣则汇积众流,归趋于海,怀素更兴波作澜,使这浩瀚律海凭添一番水阔的波浪。
法砺为洪遵律师下洪渊之弟子,先学《四分》夏往江南研学十诵,后还邺都,随缘教化,前后讲四分律四十余遍。折衷诸说,制《四分律疏》十卷,称相部宗。
又著羯磨疏十卷,,二并不传。道宣曾游法砺之门,始得一月,法砺即入寂,进而与大乘唯识种子义合为异。法砺弟子满意、怀素。满意传大亮,亮传昙一,昙一弘相部及南山律,而刁:道宣律师的《行事钞》,曾作《有发正义记》十卷,以阐扬其义理,使南山律宗能大显于后世。故此开端的功勋,实在应归之于昙一。
怀素曾就道宣受具足戒,学《行事钞》,复及法砺之门,学相部律,以其不能尽善,乃依《俱舍记》偈无作戒体为无衰色之说,著《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也称新疏,以对破法砺之旧疏。又著《新说舍遗》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本各一卷等,素弟子法慎,慎弟子义宣,著《折中记》以调合两宗之说。
相部、东塔(因怀素曾住西太后寺东塔)两派,此后诤论迭起。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曾敕南山、相部、东塔三派之大德集安国寺,定其是非,采集新旧两派之长,成敕合定《四分律钞》十卷。因此次集合,系意出丞相之载,虽以调和为名,实欲藉此推行怀素之新疏,摧残相部,书成未久,诸大德更奏请,仍许新旧两疏平行。《高僧传》三集曰:“盖以两宗俱盛、两派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丘击定伤于师走!后相部,东塔两派俱衰,终归废绝,惟南山犯盛,绵延不绝。”
四、南山独盛
《四分律》的弘扬,到了道宣律师已成登峰造极之势,形成了独立的宗派——南山宗,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南山初祖。从此也就奠定了中国律统的基础,《四分律》的一脉相传,成为我国律派诸宗中一花独秀,经久不衰,直至南宋,才逐渐衰微。
道宣律师其声名在当时也广被华夏“受业传授弟子可千百人”。(见《宋高僧传》)。当道宣在关中立戒坛,四方诸州,大河南北及长江上下游之津州、荆州、台州均依坛受戒,国内大德心向赴者三十九人,并遍布北方兼及南之荆州、衡州、润州、襄州。
据《宋高僧传》记载其弟子知名可考者,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修、及新罗之智仁等,数千百人。弘景、怀素、道岸亦为其受戒弟子。弘景有弟子一行、鉴真。一行即密教之学者,鉴真后被日本荣睿、普照等请赴日本传弘戒法,为日本律宗之初祖。道岸为文纲弟子,多行《十诵律》,不知《四分》,因请中宗墨敕行南山律宗《四分律》,盛刁:江淮之间,江南《十诵》至此始草。道岸弟子有行逝、玄严等,天台之玄朗亦从岸受戒,俨著辅篇记十卷及羯磨述章三篇。
在律统的系列上,是以周秀为南山的第二祖,他们的系统传承如后: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畅、元表、守言、元解、法荣、处恒、择悟、久藏、择其、元照、智交、准一、法政、法久、妙莲、行据等共为二十一祖,再往以下,就入元朝,律宗衰微,传承不明。
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撰述达数千卷之多,其中以钱塘灵芝寺的元照律师最为著名。元照以下,又分两派。
一、钱塘昭庆寺的元藏。二、钱塘灵芝寺的元照,这两派的灵芝的影响最大。
他们用天台教意疏释《四分》颇具特色,与南山异《四分》入圆教之义正合,至此四分律宗,号称中兴。
自元藏、元照以后,虽未中绝,然宋末以及元、明之间典型尽失,通四分律的可记者仅是京城大曾庄寺的法闻而已。同时由于南京以后的禅宗,曾经一度盛行,故对唐宋之间的诸家律学撰述,既然无人间津,也就散失殆尽。
到了明朝末叶,弘律的大德又相继而起,比如莲池、藕益、弘赞、元贤等,均有律学的著传世,他们虽有意扶持律教,惟以废堕既久,大势所趋,殊难有成。
与莲池大师同时代的还有馨石(号古心)弘扬《四分律》。后传承寂光,再传香雪、见月二人,见月又传定庵,定庵传松隐,再传闵侈,再传珍辉,直到文海。
文海编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其志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中国律学典著大都失传,而日本保存很多清末从日本传回中国。近代弘一大师专心律学,弘扬戒法,被世人所钦佩,为我们现代僧侣的典范。因此,我等佛子应以道宣、弘一等先德为楷模,为重振律风而尽心尽力。如此,这必将对现今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令正法久住世间,具有划时代之意义。
作者简介:恒持,沙弥尼,闽南佛学院第三届本科毕业,现任潮州开元寺岭东佛学院法师。
《戒律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弘扬(恒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