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破空品第十▪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是滅法人。有人問:這與上文“破法人”有什麼不同?今答:上文說破與立皆破,故名破法人。今明不見破立,無所執著,更無此無執,比上更深一層,所以不同。

   內曰:破滅法人,是名滅法人一一修妒路

   我自無法則無所破,汝爲我滅法而欲破者,則是滅法人。

   當我懷中無滅、無不滅、故不是滅法人。我實是非滅,非不滅,無所執著,而汝謂我所滅欲破我者,你才是滅法人。又我說因緣法,因緣法即是中道,即是假名,你今欲破因緣法,就是破中道假名法,乃至破叁寶四谛因是罪福等法,故你是滅法人。若言我是滅法人者,我滅一切戲論染汙諸法,是名滅法人。又我名斷見人,斷一切諸邊見故。我是闡提人,畢竟不信邪見法故,我是無心人,滅盡一切分別想故,此是勢破,非文正義。

   乙叁 破外人謂論主有所存法

   外曰:應有法,相待有故一一修妒路

   若有長必有短,有高必有下,有空必有實。

   此破外有謂論主終有所存法。論主上文說:外人是滅法人,內非是滅法人。若是這樣,便有滅法人對待非滅法人,既有所待便應有諸法存在,怎能說都無所執,爲無所有呢?你上來不應說我是滅法人,你不是滅法人。

   內曰:何有相待?一破故一一修妒路

   若無一則無相待。若少有不空,應有相待,若無有空則無空,雲何相待?

   前破相待,有是一邊,已竟被破,既無所有,論什麼相待?若一毫法求並不可得,用什麼論相待?假使有一,此一若在一內,一中已破,若在異內,異中已破。又一是數名,前已被破,既春無一,哪有萬能法而有論相待?又一切法皆是一,如二一名二,叁一名叁。又如一牛一馬、一草一木,如是等類皆悉是一,離一無多,無多也無一,既無一多又怎能論說相待呢?

   外曰:當無成是成一一修汝路

   依前答,有是一邊上已破畢,今外人言:你不爲成有,應是成無,故言“無成是成”。又你說一毫之法並皆被破,這是不爲成諸法是有,而爲成一切法空,故言“無成是成”。又“無成是成”者,不可言成,不可言不成,不是妙法。故經雲:非成非不成而是好成,非苦非樂方名大樂,又“無成是成”者,你是沒有相待成,應有絕待成。

   如言室空無馬,則有無馬;如是汝雖言諸法空無相,而能生種心,故應有無,是則無成是成。

   如室空無馬,終有此無馬,無馬是無,終有個無。如說諸法皆空無相,終言有空無相能生種種心,無成是成也是如此,有此“無成”,故無成就是成,故言:“無成是成”。

   內曰:不然,有無一切無故一一修故路

   我實相中種種法門說有無皆空,何以故?若無有,亦無無,是故有無一切無。

   外人終謂論有妙術空法,今論主還是破空,故今答言:既不曾有有,也不曾有無,故言“有無一切無”。答有成者,既無不成,哪裏有成?答絕待問者,若有相待可有絕待,既無相待哪有絕待?答妙術問者,既無你那無術,豈有我這妙術?我一法不立,看你從何挑釁。

   外曰:不然,自空故一一修妒路

   諸法自性空,無有作者,以無作故,不應有破,如愚癡人欲破虛空,徒自疲勞。

   若諸法自性本空,無有造作者,無造作者故便是無所有,不應有破,你爲什麼破神又破法明我法二空?若破後而空就不是本性空。又若不空而破,但違背客觀現實,若空而破就是愚人,徒勞無益,進退皆非。

   若諸法自性本空,無有造作者,無造作者故便是無所有,不應有破,你爲什麼破神又破法明我法二空?若破後而空就不是本性空。又若不空而破,便違背客觀現實,若空而破就是愚人,徒勞無益,進退皆非。

   內曰:雖自性空,取相故縛一一修妒路

   答進退皆非難,諸法雖是自性本空,本來不須破,也無有可破,但爲爾等外道凡夫取相執著,不知是空,所以須破,是破外道凡夫的顛倒妄想,故雖空而須破,破能利益愚人,義不相違,故進退有功。

   一切法雖自性空,但爲邪想分別故縛,爲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譬如愚人見熱時炎,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告言:此非水也。爲斷彼想,不爲破水。如是諸法性空,衆生取相故著,爲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

   注言爲二:一是法說,二是喻說,叁是法喻合說。正明法說者,一切諸法雖是自性本空,但是因爲人們顛倒妄想故言破,實際非沒有什麼可破。第二舉譬喻說明,譬如愚人在夏季時,雨後天晴遠看有白茫茫的霧氣,有人以爲是水,望之追逐終不見水,智者告訴說:那不是水。智者這樣說是爲斷除愚人的水想,而不是爲的破水。這裏的愚人指外道凡夫,智者指諸佛菩薩。外道顛倒邪想,無神認爲有神,無法認爲有法,無水認爲有水,今欲斷其水想,故言破水,實無水可破。如《維摩經》說:“但除其而不除法”。顛倒妄想見有諸法,實無法可除名不除法。今就此辨明正道,謂一切法體本來有空,性空是正道的別名,是諸經的要義。《波若·實際品》說:“過去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所謂性空,離性空世間無道,無道果”。僧法師贊釋道安:“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旨于性空,唯性空之旨最得其實。”今文正論性空,外人說:性若本空則不應破,若破而空便非本性空。這是外人不知說性空教意,故論主回答說:諸法雖本性空,但凡夫外道顛倒取認爲實有,不知是空,故須破有明空,然實無有可破,故雖空面破,因破而知性空,因性空而得佛道。

   外曰:無說法大經無故一一修妒路

   汝破有、破無、破有無,今墮非有非無,是非有非無不可說,何以故?有無相不可得,是名無說法。是無說法《衛世師經》、《僧佉經》、尼乾法等大經中皆無,故不可值。

   品初以來是就內義難內,這一番問答是用外義難內,因爲外道叁種大經中皆無非有非無的說法,故是就外經難內。難意有二:一述論初以來九品破有明非有,二最後《破空品》破空明非空,非空非有空有皆不可說,故名無說法。佛經言:諸法實相非有、非無,非也有也無和非有非無離四句爲不可說,今外人以非空非有爲無說法者,諸外道經中所以只限于有無二邊,沒有非有非無中道,今欲破其空有二邊令悟中道,故說非空非有。非空非有的意義在于雙離二邊,不在于存有兩非。“大經無故”是引外難內義,依外人意:外道叁種著名大經中皆無此無說法,故不可信。

   內曰:有第四一一修妒路

   《涅槃·德王品》中明聞不聞義,說外道經中沒有非有非無的說法,唯方等大乘有此,而今說外道經中有第四,諸外道唯知有無二義,不談非有非無,今爲教化外人,導舍二邊,令入正道,故言有第四以此表明外人不信非有非無,不但不懂佛法,同時不明自家經書。又欲羞恥外人,你既不識內教,又迷于自法,內外無知,其愚味可見。

   汝大經中亦有說法,如《衛世師經》,聲不名大不名小;《僧佉經》;泥團非瓶非非瓶;《尼乾》法;光非明非暗。如是諸經有第四無說法,汝何言無?

   “聲非大非小”者,于輕聽者不名小,于重聽者不名大;又釋:鍾聲比于雷聲不名大,比于種聲不名小。“泥團非瓶非非瓶”者,泥形不同于瓶形是爲非瓶,瓶與泥更無別體,名非非瓶。“光非明非暗”者,遠處有光,不能令人看書辨色故光非明,光體又不是暗故言非暗,又月光比日光故非明,月光比星光故非暗。

   甲二 明中道二谛結論宗旨

   此品第二大段明二谛中道。上來九品破有明非有,《空品》破空明非空,前所破的空有是凡夫外道妄想執著的定性定有,此障如來真俗二谛的緣起空有,要先破除定性障礙才可申明佛說的圓融二谛。又前破空有明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實相,以中道實相爲體,而後從體起用,于無名相中假說空有以爲二谛,以此假名二谛能顯非空有不二中道,故名二谛中道。又前明空有四句皆不可得即是真谛,次明無所有假說爲有名爲世谛,是故如來常依二谛說法,論主學佛還是依二谛說法,此假說空有爲欲顯非空非有不二中道,故是總結一論宗旨歸中道實相。

   外曰:若空不應有說一一修妒路

   若都空以無說法爲是,今者何以說善惡法教化耶?

   外人的問意:若言內外二經皆以無說法爲至極者,你師釋迦牟尼何以說善惡因果法教化衆生?若有所說就不應明于無說,若以無說爲正者,就不應有所說法教化?爲何自相矛盾?

   內曰:隨俗語故無過一一修妒路

   此明外人不知有二谛義。我上來言無說者是據第一義谛,今明說法者隨順世俗而說故是世俗谛,諸佛說法常依二谛,即依此二谛會通諸教。又諸佛體悟正道,無說無不說,今隨俗語說是無說而說,雖隨俗語說,說即無說,何曾有說?

   諸佛說法常依欲谛第一義谛,是二皆實,非妄語也。如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入舍衛城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隨俗語故不墮妄語,我亦隨佛學故無過。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者,二谛有二種:一是教二谛,二是于二谛。于二谛者,凡夫以有爲真實,稱爲俗谛:聖人以空爲真實,名爲真谛。有于凡是實,空于聖是實,由此二“于”故名“于二谛”。此之空有對于兩種根性衆生不 同,各執空有是兩種偏見,故名二于谛。教二谛者,諸佛依此二于谛說法,破此空有兩種偏見。如來說法還是談空說有,但談空不住空,說有非實有,是相待緣起的空有名爲教谛,教谛雖說空有而不住空有,空有能相即無礙,此是中道二谛。如來說法教是對機施教,既是依二谛說法,故所說還是二谛,依二實而說所說皆實,故所依是于谛,能依是教谛。

   外曰:俗谛無,不實故一一修妒路

   俗谛若實則入第一義谛,若不實何以言谛?

   外人也略知佛法真俗意義不同,意謂:俗谛浮虛,既是不實,何以稱谛?以谛是真實義故。真谛有叁義可得稱谛,一真空是真實…

《百論釋義破空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百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