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破“見是眼相”,前以到不到二門破能見色,外人理屈辭窮,無言可對,只說“眼見相故”。“眼見相故”是說眼見爲體相,或者說“見是眼相”,眼的體相本能地就是能見,眼的體性就能緣色,不論眼到色不到色。“性自爾故”這是說眼的體性自然就能見色。
內曰:若眼見相,應自見得一一修妒路
若眼見相,如火熱相,自熱能令他熱。如是眼若見相,應自見眼,然不見,是故眼非見相。
破眼的體性是見。若眼以見爲體相,應先自見已眼,比如熱是火的體相,沒有不熱的火。火自相熱也能令他物熱。同樣,眼若以見爲體相,應能自見也能見他物,開眼見外青黃,合眼內見黑白,實際不是這樣,故知眼不是以見爲體相。今問:眼就是見呢?還是眼不是見?若眼就是見,既應是眼也應是見,就應當自見,若不能自見便應不是眼。又見若是眼,既常有眼即應常見,若有時見有時不見,便應有時名眼有時不名眼。若見與眼異,即見自能見,應不是眼見。又若見與眼異,便應熱與火異。故見與眼,一切不是,異也不是。
外曰:如指一一修妒路
眼雖見相,不自見眼。如指端不能自觸,哪是眼雖見相,不能自見。
外人舉喻回答。論主引火熱爲難,外舉手指解答,都是就比喻說明各自的理論。比如手指頭雖不能自觸自指,而能觸指他物。當時外人未必發言,或是直伸一指活動以表手指頭不能自觸。眼也是這樣,只能見他物,不能自見已體。
內曰:不然,觸指業故一一修妒路
觸是指業,非指相。汝言見是眼相者,何不自見眼,是故指喻非也。
觸是手指頭的作用而不是手指的體相,手指以叁節爲體相,不以指觸爲體相,故喻爲非,不能成立你眼以見爲相的論證。既不能救眼應自見,今仍堅持原破,若見是眼相,應自見已眼,故注文說:“汝言見是眼相者,何不自見眼?”又若觸即手指,不觸時應無手指,這怎麼能合乎事實!又若觸即是指,便應自觸,若不能自觸,應自不是指。
丙叁 重破到不到見
外曰:光意去故見色一一修妒路
眼光及意去故,到彼能取色。
所以重破到不以者,不外聞論主前破到不到義,當時理屈辭窮,無言對答,只是勉強說,眼的體相就能見色。不論到不到色。論主即破其眼以見爲體相使其不能成立,今外人思智更生,重建前到不到義,說有到不到二義,眼光與意去到色處,而眼體不到色處。所以須要意者,一者因爲意欲見色故往前色處。二者眼光無知,須意導示,避免“趣東則西”,故意與眼光共去眼色。
內曰:若意去到色,此則無覺一一修妒路
這是縱許意去,奪破身覺。若意離身去到色處,此身中即無意,無意便無知覺,猶如死人,怎能取色!再者眼光若去,眼即無光,便成盲人,怎能見色!
意若到色者,意則在彼,意若在彼,身則無意,猶如死人。然意實不去,遠近一時取故。雖念過去未來,念不在過去未來,念時不去故。
注文爲二:先釋偈本,易知。“然意實下去”以下,釋意不去有二義:一者遠近的事物一時能知,這不符合去來的常規,故知“意實不去”。二者若意緣過去,過去的事物已滅,意緣過去若到過去者,意也應滅;若緣未來,未來的于物尚未發生,意若緣未來者,意也不應生起,其實並非如此,故知“意實不去”。意“雖念過去未來,念不在過去未來,念時不去做。”
外曰:如意在身一一修妒路
意雖在身而能遠如
論主上破“若意去到色”身則無知覺,猶如死人,這是個大錯誤。爲避免身中無光覺,外人便改變主張,謂意在身,有力能知外境。即是不到能知。
內曰:若爾不合一一修妒路
若意在身而色在彼,色在彼故則無和合,若無和合不能取色。
意本去到色處與色境和合才能知色,若意在身內,色塵在外,內外不得和合,若不和合,怎能生知?知若不生,怎能知色?這樣,雖免身中無有知覺的過失,而又陷入無有和合的錯謬。
外曰:不然,意光色合故見一一修妒路
眼意在身和合,以意力故令眼光與色合,如是見色是故不失和合。
外人諸立之中此救最巧。眼和意在身避免身上無眼無覺的過失,意力能運用眼光去到色塵與色塵和合,又免除內外不得和合的錯謬,這樣內外因緣和合,眼能見色。
內曰:若和合故見生,無見者一一修妒路
汝謂和合故見色,若言但眼見色,但意取色者是事不然。
此義許可衆緣和合,否定是見色者。既是衆緣和合,無有主體人我,誰是見色者?此處有五種緣:一眼、二眼光、叁意、四意力、五色塵。既是五種因緣和合見色,五種當中見定屬誰?誰是見者?故偈本言“無見者”。若言是眼見色,今問:若無其他四緣,單上眼根能見色嗎?死人有眼何不見色,故知眼也不是見者。如注文說:“若言但眼見色、但意取色,是事不然。
外曰:受和合故取色成一一修妒路
汝受和合,則有和合,應有取色。
這是外人捉破爲立,論主本用和合以破見者,外人便取和合用以爲立。依外人意外人本立眼能見色,今破眼能見色而認可衆緣和合,若是有衆緣和合見色,即見色義成,我義便立,便有於見。
內曰:意非見,眼非知,色非見知,雲何見一一修妒路
意異眼故,意非見相,非見相故不能見。眼四大造故非知相,非知相故,不能知。色亦非見相亦非知相。如是雖複和合,雲何取色?
此根塵意叁法異體,既是異體終不和合。又叁法異體各無見義,縱然和合終不得見者。如叁盲共聚都無見性。諸法也是這樣,雖宛然有而性畢竟空,雖畢竟空而不妨諸法宛然有。此即緣起,此即性空。雖性空而不妨緣起,雖緣起而無礙性空,緣起性空不二即是中道,約觀智說就是中觀。所以《叁論》破邪即是顯正,破邪之外別無顯正。就如此品,破邪既盡而緣起性空的正法自顯,不在破外別立正義,才合乎無所得的義旨,這是叁論的特點和正宗。
甲二 例破余情
耳鼻舌身亦如是破
上來就眼能見色,有種種破,照例若耳能聞聲,鼻嗅香臭,舌知苦辣,身覺諸觸,也照此例破。破六根的意義,如《維摩經·弟子品》說:“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雖有見聞覺知而無所著。《般若經》說:“無眼耳鼻舌耳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佛法的明文正教,經論都是一致的。
《百論釋義破情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