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破情品第五

  百论释义破情品第五

   破法明空,计有六品三双,前破一异二执,次破根尘一双,第三破因中有果无果二义。叙其来意有通别二义,言通义者,第一为明历法观行。历法观行谓经历一切法观其皆无自性,以此观心作为修行,名历法观行。前破一异,虽知一异是空,未晓情尘非有,今欲历法修观,令观心触境皆空,故次破情尘。二者颠倒妄想,起无根本,杂乱而生,有病便治,随救即破,故前破一异偏执,今破情尘颠倒。三者菩萨造论本为释经,诸大乘经皆说六根本性空寂,经中散说利根能悟,钝根未晓,论为详释,故有此品。四者诸大乘经多说六根忏悔,若能悟六根本空即六根罪灭,菩萨欲为后世学人修忏悔法,故令观六根皆空。如《普贤观经》说:“若有眼根恶,业障不净法,当诵大乘经,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皆净诸恶业”。又说:“一切业障海,皆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又如《法华经》明六根清净,今欲令悟六根本性空寂,六根方能究竟清净。今欲解释这些经典,所以有此《破情品》。以上四义通一切经论,故是通义,次就别义明者,别就此论。一者前破一异是总破诸法,以大有与万法是一是异皆不能成,故是总破,从此品以下别破诸法,谓万法之中有情尘因果的差别,众生执为实有,故须历法明空。前总后别是观门次第也是立义次第。二者前破一异是通破常与无常诸法,如外人大有是常法,瓶一等物是无常法,故是通破常无常法。此下四品专破无常诸法,这也是前总后别以为次第。三者诸法一异的道理隐晦难明,根尘因果的事义显了,故外人放弃一异更立情尘,所以次有此品,四者上《破异品》末,论主呵外人道:无见为有,有见为无,今接此言,外人便举现有的情尘立义,说这是有而见有,不是无而见有,论主若破此情尘,则是有而见无,更立佛法便是无而见有。两品衔接,义势不断,故次有此品。

   释《破情品》名题者,情谓五情也叫五根,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这里所以只说五根者,《智度论》卷三十六说:“以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生意识,但说以神为本。”《百论》中外道虽说有意也不说依意生意识,但说心平等根名之为意,神用此意于眼耳等根见色闻声。今言破情者,正破外人无实五根执有五根,傍破教内有所得人谓实有六根之执,若知是因缘假名六根无有实体,应收而不破,若不知假名即空,也应破而不收。

   甲一  破眼情

   乙一  破情生知

   丙一  破前见后知

   外曰:定有我所,有法现前有故一一修妒路

   情尘意合故知生,此知是现前知,是知实有,故情尘意有。

   这是外人重立我所有法,立有我所为救神我及有、一、瓶一异等法。如《破一品》开头外人便说:“应有神,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故。”今重立我所有法,若此义得成,即神我及有、一、瓶一异等法皆得成立。“定有我所”指有、一瓶等神所有法,“有法现前有故”指五根及三合所生的知。人皆有知,眼能见色,耳能闻声。此五情根及所生知是当前所有,又现事可信,人谁能无知。《破神品》中胜论师说:“神情意尘合故知生,是知能知色等”。今文也是这个意思。六根皆四合生知,此知能知色等外尘。言四合者,谓神、情、意、尘四法和合生知。但此处只说情、意、尘,三合生知,所以不说神者,神已被破,不能再用,故说三合。佛法也说根尘识三法和合能知外境,但佛法认为:根尘识皆是缘起假法,故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若执为实有者,皆同此破。

   内曰:见色已知生何用一一修妒路

   若眼先见色,然后知生者,知复何用?

   论主破知生有三门:一是眼先见色而后知生,二是知先生已而后见色,三是眼见色和知生是同时。今文正破先见色而后知生。如偈本说:“见色已知生何用?”本为不见不知不了解外在尘境,须见须知,今知生之前眼就见到外境,知若后生又有何用?此是无用破,说明知后生已无孔无作用。这了兼破阿毗昙,阿毗昙人说眼能见色,今破此义,若但眼能见色者,何须九缘生眼识?若言众缘和合能见色,便不得言但眼见色。

   丙二  破先知后见

   若先知生然后眼见色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见色,因缘无故生亦无一一修妒路

   先知后见,知是有用,然而若是不见色即是根尘未曾和合,若根尘不和合便不有生知,若根尘不和合而能生知者,则自违前言。前文外人说:“情尘意合故知生”,既不和合,知何由生?前文得宗知堕无用,今知有用又违自宗。

   若眼先不见色,则因缘不合,不合故知不应生。汝言情尘意合故知生,若不合时知生者,是则不然。

   注文易知不释

   丙三  破见知同时

   外曰:若一时生有何时

   这是外人立见知同时,眼见色时即是知生时,知生时即是眼见色时,这样,知既不堕无用,同时又避免了因缘不和合的过失。这里所以没有修妒路者,论主连设三难破外人知生,天亲为使立破义显,问答相接,替外人立义,故无修妒路。

   内曰:若一时生是事不然,生无生共不一时生,有故,无故,先已破故一一修妒路

   偈本有三:一迭二破三解释。“若一时生是事不然”,只是迭述外人立义予以否定。“生无生共不一时生”是破。“有故、无故生先已破故”是解释。这是就无生门破。外人立一时生,论主今但破其生,则一时便不能成立。又生义通前后一时,今破生即兼破三义,若但破见知一时,便不能兼破其余诸法,今破于生即显万法皆是无生。第三解释“有故”释生字,以生是有故,“无故”释无生,无生即无故。《十二门论》说:“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今意也是这样,已经生过是“有故”,还未曾生是“无故”,有无合起来叫“共”,有和无前已各别被破,哪里还有“共”生,故“先已破故”是释“共”字。

   若见知先有,相待一时生,若先有,若先无,若先半有半无,於三中一时生者,是则不然,何以故?若先有见知者,不应更生,以有故;若先无者亦不应生,以无故;若无者则无相待亦无生,若半有半无者,前二修妒路各已破故。复次,一法云何亦有亦无?复次,若一时生,知不待见,见不待知。

   注文为二:初释偈本,次破一时。初释又分为三:一述外人立义予以否定:“何以故”下正破,释“有故、无故、前已破故”,文并易知。“复次,若一时生,知不待见,见不待知”。正破一时,约因果义说:见是因知是果,若见知同时,便失因果也无相待,故不得同时生。

   乙二  正破眼情见

   丙一  破到不到见

   复次,眼为到色见耶?为不到色见耶?若眼去远迟见一一修妒路

   若眼去到色乃见者,远色应迟见,近色应速见,何以故?去法尔故。而今近瓶远月一时见,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则无和合。

   此破眼根见色,如何眼能见色?是眼到色处见色?还是眼不到色处而能见色?论主今设此两关明都不能见,为何说眼能见色?若言眼去到色处见色者,应当近处色先见,远处色迟见,这是远近去来的常规,而今近处的树木的远近的月亮,抬头同时看见,不受远近的局限和影响,故知眼实下去。若言眼不去到色处而见色者,根尘便不得和合,若不和合应不能见色,因为佛弟子和外道皆说根尘和合方能见色。佛法中大乘小乘虽有不同,但同说眼是远眺,不到能见。外道中数论派与佛法相同,也说眼是远眺,耳根闻声也是这样,根尘要有距离方能见色闻声。但鼻舌身三根为成就身根与触尘相应,故根到方知,此义数论派也与佛法相同。今论是总责众家,开二关破诸外道,同时也兼破内执。

   复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色者,何以见近不见远?远近应一时见。

   这是天亲解释眼力不到色而能见色。若眼不到色而能见色者,同是不到,何以见近不见远?总论眼不到色见色,计有四难:一者远近都不到,应远近都不见,二者远近都不到,应远近都见,三者若见近不见远应到近不到远,四者若见近不见远,应见远不见近,理由:都是不到故。

   复次,眼设去者,为见已去耶?为不见去耶?若见已,去复何用一一修妒路

   若眼先见色,事已办,去复何用?

   第二番重开二门破眼到色见色。先破眼见色已而后去,若已见色而后去,眼见色的目的已经达到何必再去?设去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义。

   若不见去。不如意所取一一修妒路

   若眼先不见色而去者,如意所取则不取,眼无知故,趣东则西。

   若眼不见色而去者,没有目标,到哪里去!无所适从。“不如意所取”是不遂心意缘尘,不能如愿取境。眼是无知的,境在东而遂向西。若眼不见而去,虽得见有作用,而失去如愿取境的意义,成为盲动。

   复次,无眼处亦不取一一修妒路

   若眼去到色而取色者,身则无眼,身无眼故此则无取。若眼不去而取色者,色则无眼,彼亦无取。

   第三次重破眼到不到色取色。偈本重在破眼去到色见色。若眼去到色处,身面无眼如何能取色?注文双就不能破眼取色。若眼不到色处而见色者,色处无眼,无能取者,也不能取色。

   复次,若眼不去而取色者,应见天上色及障外色,然不见,是故此事非也。

   重破眼不到色而能见色。若眼不到色而能见色者,眼不到天上,为何不见天上色?有物遮障,如眼不到墙外,为何不见墙外色?然都不能见,故知眼不到色而能见色此事为非。眼若到色而见色者,眼见火时火应烧眼,眼见水时水应湿眼,实际不是这样,故知也不是眼到色见色。既不是眼到色缘色,也不是眼不到色而能缘色。试问,眼是如何缘境见色的?

   丙二  破眼性自见

   外曰:眼相见故一一修妒路

   见是眼相,於缘中有力能取,性自尔故。

   上来破眼到色不到色能取色尘,今第…

《百论释义破情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