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泥團小瓶亦小,是故馬祀業有量故無常。

   第叁說理破,你說馬祀的福報是常,有什麼理由證明,爲什麼不說出來?沒有道理只有空言“馬祀福報常”,所以是“但有言說,無因緣故”。我說你馬祀的福報是無常有充分的理由,馬祀的業因緣有限量,故知果報也有限量,有限量就是無常,那裏有常?比如做瓶了的泥塊有大小一定的限量,做成的瓶子就有一定的大小限量,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成實論》說:“叁界因皆有量,故知無常。”

   複次,聞汝天有嗔恚,共鬥相惱,故不應常。

   第四變易破,若法有變易就是無常。天若是常應無嗔喜,今有嗔喜變化當知是無常。《涅槃經》卷十七述外人語雲:“自在天喜衆生安樂,自在天嗔衆生苦惱。”《成實論》說:“聞汝梵天有惡欲,惡欲必有嗔等煩惱,故知無常。”

   又汝馬祀等業從因緣生,故皆無常。

   第五無自性破。你馬祀業因是從時間、殺馬、布施等衆因緣和合而有,從衆因緣生就沒有自體性,這衆多因緣若離散滅盡共結果便歸於無,故知是無常。

   複次,有漏淨福無常故尚應舍,何況雜罪福一一修妒路

   如馬祀業中有殺等罪故。

   第六舉況破。世間不殺生而行布施是純淨福,也只是人天的無常福報,尚應舍置不著,何況殺馬有罪是摻雜的罪的不淨福豈得不舍!

   複次,如《僧佉經》言:祀法不淨無常,勝負相故,是以應舍。

   第七征經破。《僧佉經》是數論派的經典,數論師也破馬祀法,數論師也說馬祀法是不淨是無常,既是不淨無常,故此福應舍。以上破馬祀常福到此爲止。

   外曰:若舍福、不應作一一修妒路

   若福必舍本不應作,何有智人空爲苦事。譬如陶家作器還破!

   論主明舍福,外人設置六難,今是第六。外人難意:既已作了福就不應棄舍,若一定要舍,當初何必修福!譬如作陶器的人家,作成了又破壞,這不是徒勞無益嗎?有理智的人哪會這樣幹呢?

   內曰:生道次第法,如垢完浣染一一修妒路

   如垢衣先浣後淨乃染,浣淨不虛也。所以者何?染法次第故,以垢衣不受染故。如是先除罪垢,次以福德薰心,然後受涅槃道染。

   論主回答說:這不是徒勞無益,這是修道必須的次第和過程。要想舍罪必須修福,依福才能舍罪;要修出世叁乘聖道必先舍罪,修得人天福德果報身才可修道,在修道的過程中即以出離心和菩提心爲主,既修一切福德和道法,又不貪著世間名位福樂享受,如此才能成就叁乘道果,所以這是舍罪修福,舍福修道的必然過程。比如髒垢的衣服,要想染一種顔色,必須先把髒垢的東西洗淨然後再染,才能染上色。這裏洗垢前,喻如修福舍罪,潔淨比喻得福,染色譬證涅槃。這是《舍罪福品》的綱要也是般學佛人的規範次第。關于修福有叁種人不同,第一只修不舍,指不知修道不求出世的人,只應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他,未堪勸其舍福。第二種人也修也舍,謂發心求道的人,爲舍罪惡故修福善, 爲求聖果所以舍福。第叁種人諸大菩薩,住實相觀,既不取福也不舍福,無依無得即是正道。

   甲叁  明能舍的無相空慧

   外曰 :舍福依何等?一一修妒路

   依福舍惡,依何舍福?

   此口文分叁章:第一舍罪、第二舍福,此二章已完,此是第叁明能依之舍福的無相空慧,無相空慧就是般若。外人見識淺近,意謂:罪外有福故可依之舍罪,福外更無有妙上的法可依,故問依何舍謂,雖問依何舍謂,實際的意思是謂:既無法可依,故不應舍福。

   內曰:無相最上一一修妒路

   前文外人問:“依福舍罪,依何舍福?”今答:依“無相”慧舍福。此“無相”就是叁空中的無相。叁空是:空、無相、無作,無作又叫無願。此叁空觀慧通大小乘,但意義不同,小乘以此叁空總攝四谛十六觀行,大乘叁空皆是諸法實相的異名,又是無依無得的別稱。修此叁門能得叁乘聖果,故可依之舍叁界有漏之福。

   空、無相、無作稱爲叁空門,又叫叁叁味,又名叁解脫門。此叁法約理境說名叁空門,就觀行講叫叁叁味,以觀行成就便得解脫名叁解脫門。言叁空門是約理境說者,萬有諸法皆從衆緣和合而生,緣生諸法皆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空法無量總攝爲叁,法體無生故名爲空,假相虛幻故稱無相,心寂無作故名無願。《維摩經》說:“於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故叁法皆稱空門。凡夫著者,不知諸法本空,故說空以破有而明於空,而不善學空的人又執著空相,落於偏空,爲破此空相,說空相也空,也無空相,故名無相。又空門破有,無相破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實相,所以此論特標無相用以舍福。說空無相法令離外境,次說無作令息內心,既知諸法非空非有,了無定法可得,便不生心起願造作,無作無爲,便是涅槃,故名無作。雖有叁義,同皆明空,故號叁空。言就觀行稱叁叁昧者,梵語“叁昧”,譯爲正定,心念定于一境故名正定,就是禅觀。如法修此叁種禅定正觀,令心離亂調直就叫叁叁味。此叁種叁昧修習成就,能斷一切煩惱,離一切系縛,即得解脫。又無余涅槃名爲解脫,修此一法能證入涅槃,爲入涅槃之妙門,故稱叁解脫門。

   《智度論》說:爲好實者說空,空最實故;爲好寂靜者說無相,以涅槃最寂靜故;爲好遠離者說無作,以遠離無所願求故。《智度論》又說:爲見多者說空,爲愛多者說無作,爲愛見等者說無相。“等”謂平等俱舍。據此,無相是中門,義備左右二門,故知雖只一“無相”而義備叁門,所以天親、嘉祥皆以叁空門解釋“無相”。“最上”者,注文以叁品對比釋“最上”。造罪惡墮叁塗受苦爲下品,修福善人天受樂是中品,習空無相慧證無爲法了脫生死最爲無上,故言“最上”。又“最上”者,布施持戒皆有淨不淨兩種,智慧也是如此,世間俗智,外道邪智皆是有漏不淨,不名爲上,只有無漏清淨空無相智,於施戒智淨不淨中中最爲無上,故言“最上”。

   取福人天中生,取罪叁惡道生,是故無相智慧最第一。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何以故?除叁種解脫門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語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空無相無作,欲得若知若見無增上慢者,是人空言無實。

   取福人天中生,取罪叁惡道生,最故無相智慧最第一。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何以故?除叁種解脫門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語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空,無相作作,欲得若知若見無增上慢者,是人空言無實。

   注文分爲四段:開頭叁句于“無相智慧最第一”是解釋偈本“最上”二字。第二從“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至“是名無相”。 是解釋偈本“無相”二字。以是方便故能舍福,這是第叁說明依無相智慧舍福。“何以故”以下,是闡述叁空門的重大意義。此叁空門是解脫門,“若知若見”是無漏智慧,諸修行者要須修習此空無相慧方能斷惑證真,否則便永處輪回,故言“若有人言我不用空、無相、無作、欲得若知若見無增上慢者,是人空言無實。”文中“第一利”是指涅槃,涅槃是佛法中最高境界,故言是“第一利”。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