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泥团小瓶亦小,是故马祀业有量故无常。
第三说理破,你说马祀的福报是常,有什么理由证明,为什么不说出来?没有道理只有空言“马祀福报常”,所以是“但有言说,无因缘故”。我说你马祀的福报是无常有充分的理由,马祀的业因缘有限量,故知果报也有限量,有限量就是无常,那里有常?比如做瓶了的泥块有大小一定的限量,做成的瓶子就有一定的大小限量,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成实论》说:“三界因皆有量,故知无常。”
复次,闻汝天有嗔恚,共斗相恼,故不应常。
第四变易破,若法有变易就是无常。天若是常应无嗔喜,今有嗔喜变化当知是无常。《涅槃经》卷十七述外人语云:“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成实论》说:“闻汝梵天有恶欲,恶欲必有嗔等烦恼,故知无常。”
又汝马祀等业从因缘生,故皆无常。
第五无自性破。你马祀业因是从时间、杀马、布施等众因缘和合而有,从众因缘生就没有自体性,这众多因缘若离散灭尽共结果便归於无,故知是无常。
复次,有漏净福无常故尚应舍,何况杂罪福一一修妒路
如马祀业中有杀等罪故。
第六举况破。世间不杀生而行布施是纯净福,也只是人天的无常福报,尚应舍置不著,何况杀马有罪是掺杂的罪的不净福岂得不舍!
复次,如《僧佉经》言:祀法不净无常,胜负相故,是以应舍。
第七征经破。《僧佉经》是数论派的经典,数论师也破马祀法,数论师也说马祀法是不净是无常,既是不净无常,故此福应舍。以上破马祀常福到此为止。
外曰:若舍福、不应作一一修妒路
若福必舍本不应作,何有智人空为苦事。譬如陶家作器还破!
论主明舍福,外人设置六难,今是第六。外人难意:既已作了福就不应弃舍,若一定要舍,当初何必修福!譬如作陶器的人家,作成了又破坏,这不是徒劳无益吗?有理智的人哪会这样干呢?
内曰:生道次第法,如垢完浣染一一修妒路
如垢衣先浣后净乃染,浣净不虚也。所以者何?染法次第故,以垢衣不受染故。如是先除罪垢,次以福德薰心,然后受涅槃道染。
论主回答说:这不是徒劳无益,这是修道必须的次第和过程。要想舍罪必须修福,依福才能舍罪;要修出世三乘圣道必先舍罪,修得人天福德果报身才可修道,在修道的过程中即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主,既修一切福德和道法,又不贪著世间名位福乐享受,如此才能成就三乘道果,所以这是舍罪修福,舍福修道的必然过程。比如脏垢的衣服,要想染一种颜色,必须先把脏垢的东西洗净然后再染,才能染上色。这里洗垢前,喻如修福舍罪,洁净比喻得福,染色譬证涅槃。这是《舍罪福品》的纲要也是般学佛人的规范次第。关于修福有三种人不同,第一只修不舍,指不知修道不求出世的人,只应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他,未堪劝其舍福。第二种人也修也舍,谓发心求道的人,为舍罪恶故修福善, 为求圣果所以舍福。第三种人诸大菩萨,住实相观,既不取福也不舍福,无依无得即是正道。
甲三 明能舍的无相空慧
外曰 :舍福依何等?一一修妒路
依福舍恶,依何舍福?
此口文分三章:第一舍罪、第二舍福,此二章已完,此是第三明能依之舍福的无相空慧,无相空慧就是般若。外人见识浅近,意谓:罪外有福故可依之舍罪,福外更无有妙上的法可依,故问依何舍谓,虽问依何舍谓,实际的意思是谓:既无法可依,故不应舍福。
内曰:无相最上一一修妒路
前文外人问:“依福舍罪,依何舍福?”今答:依“无相”慧舍福。此“无相”就是三空中的无相。三空是:空、无相、无作,无作又叫无愿。此三空观慧通大小乘,但意义不同,小乘以此三空总摄四谛十六观行,大乘三空皆是诸法实相的异名,又是无依无得的别称。修此三门能得三乘圣果,故可依之舍三界有漏之福。
空、无相、无作称为三空门,又叫三三味,又名三解脱门。此三法约理境说名三空门,就观行讲叫三三味,以观行成就便得解脱名三解脱门。言三空门是约理境说者,万有诸法皆从众缘和合而生,缘生诸法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性空。空法无量总摄为三,法体无生故名为空,假相虚幻故称无相,心寂无作故名无愿。《维摩经》说:“於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故三法皆称空门。凡夫著者,不知诸法本空,故说空以破有而明於空,而不善学空的人又执著空相,落於偏空,为破此空相,说空相也空,也无空相,故名无相。又空门破有,无相破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实相,所以此论特标无相用以舍福。说空无相法令离外境,次说无作令息内心,既知诸法非空非有,了无定法可得,便不生心起愿造作,无作无为,便是涅槃,故名无作。虽有三义,同皆明空,故号三空。言就观行称三三昧者,梵语“三昧”,译为正定,心念定于一境故名正定,就是禅观。如法修此三种禅定正观,令心离乱调直就叫三三味。此三种三昧修习成就,能断一切烦恼,离一切系缚,即得解脱。又无余涅槃名为解脱,修此一法能证入涅槃,为入涅槃之妙门,故称三解脱门。
《智度论》说:为好实者说空,空最实故;为好寂静者说无相,以涅槃最寂静故;为好远离者说无作,以远离无所愿求故。《智度论》又说:为见多者说空,为爱多者说无作,为爱见等者说无相。“等”谓平等俱舍。据此,无相是中门,义备左右二门,故知虽只一“无相”而义备三门,所以天亲、嘉祥皆以三空门解释“无相”。“最上”者,注文以三品对比释“最上”。造罪恶堕三涂受苦为下品,修福善人天受乐是中品,习空无相慧证无为法了脱生死最为无上,故言“最上”。又“最上”者,布施持戒皆有净不净两种,智慧也是如此,世间俗智,外道邪智皆是有漏不净,不名为上,只有无漏清净空无相智,於施戒智净不净中中最为无上,故言“最上”。
取福人天中生,取罪三恶道生,是故无相智慧最第一。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现在法心无所著,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是名无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何以故?除三种解脱门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语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空无相无作,欲得若知若见无增上慢者,是人空言无实。
取福人天中生,取罪三恶道生,最故无相智慧最第一。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现在法心无所著,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是名无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何以故?除三种解脱门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语诸比丘,若有人言:我不用空,无相作作,欲得若知若见无增上慢者,是人空言无实。
注文分为四段:开头三句于“无相智慧最第一”是解释偈本“最上”二字。第二从“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至“是名无相”。 是解释偈本“无相”二字。以是方便故能舍福,这是第三说明依无相智慧舍福。“何以故”以下,是阐述三空门的重大意义。此三空门是解脱门,“若知若见”是无漏智慧,诸修行者要须修习此空无相慧方能断惑证真,否则便永处轮回,故言“若有人言我不用空、无相、无作、欲得若知若见无增上慢者,是人空言无实。”文中“第一利”是指涅槃,涅槃是佛法中最高境界,故言是“第一利”。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