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 上篇▪P2

  ..續本文上一頁舌身五根所緣五境,這樣就很好區分,再多的物質都可統攝其中。

  【分類認識】這五種再分成叁種有對(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這叁種有對就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來認識、區分色法、物質,即我們的物質觀,我們對物質、色法的觀念、態度。

  【從相至性】不是很簡單的說“色法就是空”,法相、唯識恰恰是通過分析的方法來達到空,不是讓我們(直接)去悟到最高第一義谛,(不是)從本質上面來談“一切法無我”,(而是從法相入手)。

  

   丁二、從色法入手的原理

  【如理認識】九十四個有爲法,都是無我,它是生滅法,生死;六個無爲法,是不生不滅法,涅槃。生死與涅槃的區別:沒有生,當然沒有滅;有生,就會有滅。

  【心之生滅】生、滅都是同人的心有關,從人的心上面去分析。

  ◇我們心緣到一個境界,看到好看的就想看,聽到好聽的就想聽,起心動念都是生滅。

  ◇不生滅,即無論什麼境界都能用般若智慧去觀照,用無我來觀照,內心中沒有生滅動靜的差異。

  【直指內心】人內心的落差、反差很大,內心的動蕩是很大的,所以有這些落差、動蕩、起伏、不平靜,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法,痛苦、快樂都是生滅法、有爲法。

  【難易不同】怎麼在色法的境界上來用功、來觀照不生不滅,是比較容易的,在心法上面就更難以琢磨。

  【以喻作比】

  ◇(從心法入手)我們說“慚愧心”,什麼叫慚愧心?怎麼來把握?怎麼(生起)慚愧心?把握不住。你說“信心”,怎麼來把握?很難把握。

  ◇(從色法入手)如高血壓、糖尿病人,必須吃某種藥品,醫生告訴你必須要吃這種藥,大家也都吃這種藥,你對這種藥就會有信心,時間一到,你就會去吃。不吃,血壓就會上去;糖尿病,指數就會上去,影響到人的健康。

  那麼,藥品就是我們信心所緣的對象,一到時間你就會想要吃藥。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藥的話,我們就算知道說自己得了病要吃什麼藥,就很難專注,很難肯定說這種藥對自己有多大作用和幫助。

  【色法爲介】所以它需要一個外在的色法,正法的時候都沒有像,到像法的時候才有像,以便我們培養信心。(理解:正法時人根機好,可以直接從心法趣入,後世的人根機不夠,必須借助色法來認識、用功。)

  

   丁叁、在現實修行中如何運用

  【造論意趣】我們如何發長遠心,如何用佛教告訴我們的起心動念的方法來保持佛教告訴我們的應有心態?這是世親菩薩造論的根本意趣。

  【行持爲要】一部論,把它當作教材研究或當作佛法來修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當成教材研究,就是研究理論;

  若把它當成思維修的教材,情況就不同。

  【以喻說明】思維修,如何用功呢?

  【喻1】比如念佛,實際上也是一種聲音,“阿彌陀佛”,(通過這種)聲音,我們的心、心所就比較容易安住到佛號的聲音之上。如果念佛時把四個字完全作爲自己所緣的境,是很難的,就不會分明,念十分鍾、半個小時,都亂掉了,忘記了,走神、念不下去。我們最多只能記住一個字,記住“阿”字,再多一個字我們都記不好。所以我們只要記第一個字,後面叁個字就能記住了。這就是我們用心的一個方法。

  【喻2】比如念經,念一念就念亂了,念不下去,起妄想了,心不知跑到哪裏去了。怎麼辦比較好呢?就要把每個字都念出聲,每個字讀音都正確,自然而然就專注。就是你把每個字都念好,那麼經文就念好了。

  【錯誤現行】實際上我們對經文熟悉了、會背了,念的時候心根本就不住在音聲、文字上,只是一種習慣的行爲,我們看到這些字都很熟悉,一下子可以看好幾行,實際上我們的心沒有住在聲音、文字上,法就不能入心,就沒辦法來訓練人的心識,做一段時間就做不下去了。包括做功課也是這樣。

  

   丁四、破除此中邪執

  【師父破斥】學教理、學佛法,不是學哲學,很多人不會用心、不會學,學來學去就變成哲學了。

  【不用心的過患】(把佛法當作)學哲學的話,一般人頭腦都不夠,學來學去就會互相矛盾:這裏這麼講,那裏那麼講,這麼多宗派……最後無法融會貫通,經讀得越多,困惑越大,最後就學不下去,就是不能真正去用法。

  【相爲性表】佛法在宇宙萬法上體現,但不是它本身。

  【喻】桌子、椅子(是相),本身(性)是木頭。

  【用心爲要】如何用心很關鍵,就是說我們怎麼來認識它、分析它,關系很大。

  【緣起性空】認識到這個法本身的體性,就是認識到法性;認識到這個法的表相,就能夠處理好緣起的關系。緣起性空、有爲法無爲法,都是能夠從這上面來認識的。

  【破斥誤區】(認識)法性,不是一句口號——說它是法性,就是法性。不是我們死了以後才能證法性。你活著都不能見法性,死了怎麼行呢?

  【須知次第】法性即不生不滅,有爲法是有生滅的,我們(先要知道)怎麼來洞察到事物生滅的狀態,然後從這個生滅的狀態中再來體會它的不生不滅相。如果我們生滅相都觀察不到、觀察不清楚,那(觀察到)不生不滅是很難的。

  【如實證得】(證得不生不滅相的狀態——有余涅槃)

  (何謂)有余涅槃及無余涅槃?有余涅槃,身體還在;無余涅槃,灰身滅智,身體都不存在。有余涅槃,現生即能證得,它能觀察、證到、悟到不生不滅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五欲八風,所有的一切都不動心。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照自身】我們,法師說一下,就受不了了;法師表揚一下,就洋洋得意。這個(對一切不動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人把你的手砍掉,看你受不受得了?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