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下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六講)(下篇)

  

(5月31日)

  

  甲叁、如何應用百法來承擔實踐,發菩提心

   乙一、以實踐爲目的而學習

  【如理認識】從經驗上面觀察和從文義上面來理解、看待,是不同的。

  有經驗的人,和通達文字的人,是兩回事情。

  【學法動機】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要把一篇文章弄懂,還是要去使用,這兩個動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希求,認爲聽了法要去實踐,沒有思想上的准備和希求,聽完了是不會去做的。

  【喻】投資課,聽完課是否准備去投資?若單單只是聽課,覺得講得很好,聽完就完了;如果要去投資,他聽完(去投資)就有可能發財。

  【引申】聽法也是一樣的,我們聽完法後想不想去做?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否則哪怕我們聽了一百次,如果沒有一次想要去做,那就是白聽了。

  【重在行持】如果我們聽完了、知道了,就能去做、去行持,那效果就不一樣,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佛法、修觀,才是真正意義上來認識自己的心。

   乙二、在承擔中學習把握緣起

   丙一、認識心相,破除自我

  【心爲根本】我們學習廣論、百法,都是與心有關,都要用心,生死輪回、還滅涅槃,都是因爲心。

  【認識心所】世親菩薩在部派佛教思想非常發達的時代造本論,簡明扼要,讓我們容易學,並且他講得非常形象。如心所,叁個定義,先界定什麼叫心所。如果我們沒學過,可能只是知道很多心所,如信、慚、愧、慧、定,等,但是究竟什麼叫心所不知道,只是舉了個別心所的定義。

  【不識之果】這樣就是不明白佛法告訴我們的心所的意義,就非常容易從自我的身份來看待問題。自我的身份,比如說你是一個什麼“頭”,負責人,就很容易以你的身份去看問題。

  【應機譬喻】以前春節廣化寺法會的負責法師,工作幹不好,大家都不聽他的,光杆司令。這就是佛法沒有學好的表現。

  只有通達了緣起法才有辦法去組合。

  【我執行相】若自己認爲“我比別人要高,安立這個位置就是要去命令別人”,那是不行的!

  【了解緣起】你要對現實緣起了解得清清楚楚,要花心思,如廟裏有些什麼事,有多少人,事情是怎麼分工的,如何執行的,等等。上面的人要告訴下面的人使他明白,下面的人不明白問上面的人要能夠回答,不能一個人一個說法,毫無章法。

  【師父策勵】(這些緣起),要去關心、學習,才能掌握。

  【破斥誤區】如果認爲與自己的工作無關,就不會去管,心就會收得很緊,慢慢人心就收死了。這樣我們內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長。

  【認清我執】我們吃飯、工作、休息、拜佛等,做任何事,其實背後都有一個“自我”在起作用。這樣的話,吃飯、穿衣、拜佛、做事,都是增長我執、擴大我相的表現。事情做得好,大家稱贊,我執、我相在增強;做不好,別人批評,也是在增強。

  【師父破斥】自己做好做不好都是在增強,看別人也是在增強,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增強我執法執,看不慣時覺得很討厭;他人與自己相應,都是增長自己的執著、分別。這些都是同我們修道相背離的,都是注重外在的體相,不是真正觀照內心。

  【師父提醒】這些都是要特別注意的,否則到一定時候很難治。

  【善用其心】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用心,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如何用心?觀照自己的心,觀照外在的緣起。

  【認識緣起】緣起不是一種借口,不是說事情解釋不清楚,我們就說“緣起如此”。佛說緣起,事情的産生、出現是由什麼因緣而起的,這些因緣都是可以觀察、改變的。

  【由內到外】首先我們要從內在來觀照,然後從內到外。從內心的改變來改變外在。

  

   丙二、善觀緣起,如理應對境界

  【應機譬喻】遊客吃飯不排隊,你爭我搶,甚至發生糾葛。怎麼做能很快恢複秩序?就要去觀察。如果方法不對,還會火上澆油。本來境界很平靜,你去了反而更亂,你自己還會起煩惱。

  【前行調心】事先要有心理准備,這種混亂的局面,我要怎樣做?如不清楚只有亂上加亂。

  這時都對我們是一種考驗。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做好前行。心態平靜之後,還要有方法。

  【善觀緣起】這種方法,即是對緣起的觀照。

  如:語言如何表達讓大家能夠聽到、能夠理解,且大家願意照著去做?

  其中大有學問。要觀察大家的狀況:男、女、老、少,學佛的,不學佛的,等。

  【不識緣起的錯誤案例】我們常常批評別人排隊不好,罪過多大;飯沒吃幹淨,“下輩子要下地獄”。剛剛學佛的人,(聽到)嚇都嚇死了:“廟裏邊飯沒吃完就下地獄,以後再也不敢來了。”其實這話是祖師大德對我們的策勵,不能隨便亂用。我們應該告訴他,廟裏面的飯來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費糧食,他就會聽。這就是表達不當(的一個例子)。

  【何謂緣起】緣起,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錯誤案例二】如果這件事情不是你管的,你跑去管,別人也不好阻擋,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我們內心裏面還很難明白。

  【師父提醒】事情該不該我管?我什麼時候去管?怎麼去管?這裏面都有很大的學問。

  心王、心所,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恰當,雖然動機是好的,行爲是好的,但方法是不好的,也會引來很多問題。

  【正確心態】我們要去觀照,如何表達對事情的解決有幫助,而不是在這個境界上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籌、能力比別人強,而是看如何表達對事情的解決、順利成辦是有利的,同時讓大家容易接受,都能高興,這些都是要去考慮的。

  

  

   乙叁、認識諸法實相,策發廣大心力

   丙一、如理策發承擔動機

  【把握動機】社會上做事,動機和目的是很清楚的,佛門裏面更清楚。佛法本來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講動機的。

  【喻】商品的成本、利潤、稅收、分紅、獎金等,都清清楚楚,公司才能辦下去。

  【對比認識】佛教裏面講“功德”,功德是無形相的,世間上物質的財富是有形相的。

  ◇有形相的東西來分的話,就會患得患失。

  ◇無形相的,你只要去說好話,贊歎、隨喜功德、觀功念恩,你要它有多大就有多大。

  【無私發心】只要看你怎麼去作意、思考,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是不是願意把這個功德分享給大家。這種能力是很不容易培養的。但只要我們培養起來以後,自然而然就很好辦。

  

   丙二、如理認識世間虛幻

  【衆緣和合】我們學佛法、唯識,就是要去明白:世界、人、社會都是衆緣和合而成,包括我們個人,也是衆緣和合而成。每個人及他的行爲都是一個緣,你、我、他……所有人都是一個緣。

  【緣起性空】這樣就需要去剖析世界上的虛幻相,才能達到諸法實相。如果不能觀察到這些假相、幻象,就容易被迷惑住。

  

   丙叁、如理修行發菩提心

   丁一、廣發大願服務社會

  【如理認識】我們常說這個人不正常,那個人情緒失控,其實,按照佛法的標准看,所有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爲什麼說不正常呢?一個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及未來,都是非常清楚、非常笃定的,而且越走越有把握,越走越堅定。

  【錯誤根源】社會上面各行各業的人,外在的成就背後都是自我的成就,自我意志的加強,實際上都是一種執著。外在的成就是一種表相、我相,是我所提出、所表現出的一個法相。內在實際上都是一種自我的成就感。佛教裏面講,恰恰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爲“我”引起的,(這樣)自然就會不正常。

  【社會現狀】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就會造成整個社會上面的失衡、失調。用比較新的名詞來講,叫做“人類集體心智的失衡”。就是整個人類,大家集體的、心理的、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內心有問題,智慧有問題。所謂智慧有問題,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

  【結合當前】比如現在的甲型H1N1流感,具備豬流感、禽流感、人流感的基因片段,過去都是沒有的。

  【究其根由】爲什麼會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因爲我們人不尊重其他動物,不尊重大自然,只想到我們人本身,沒有考慮到其他道的衆生,沒有考慮到其他的環境。這就是一種失衡,就是跟其他道衆生的一種失衡,人跟自然環境的失衡、人跟社會環境的失衡。

  【連鎖反應】大家都這麼想、大家都這麼做,不正常的東西就變成正常。不正常的東西變成正常,自然而然正常的東西就變成不正常,社會就發生很多不正常的現象…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