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下篇▪P2

  ..續本文上一頁

  【廣發大願】社會上面所出現的種種的這些現象,我們只有用佛教裏面的菩提心、菩提大願才有辦法轉變。否則你(的業)是很微弱的,轉變不過來。問題太大,只有真正發大願、發菩提心,才有辦法(轉變),我們自己內心才有力量來面對。菩提心發起來,自然而然這些問題就變小了。

  【如理認識】我們在社會上常說的“意識形態”,意識裏邊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我們心裏面的狀態,意識裏面的一種形狀、一種狀態。其實這是佛教裏面的話,唯識裏面的話,即“在意識心裏面所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

  【菩提大願】佛教裏的意識形態,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大願。

  【串習發心】不斷去串習,就能熏習這種力量,最後就能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願爲先導】如果我們心裏的訓練不夠,在行爲上的約束是很難的。只有在意識,在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把這些形態、把這些法相建立起來之後,我們才會有真正的行動力。

  【面對境界】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大願力,遇到社會上的種種權力、貪婪、紛爭等境界,就很難過得去。

   丁二、依師法友修行,建立善法等流

  【以法護心】我們知道了一種方法,我們有這種教理的一種學習和熏習,即便我們看到別人的思想、行爲有偏差、有錯誤,也不會給自己心態和行爲造成扭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應機譬喻】有時我們看到別人不用功,會給自己作爲一個不用功的理由,認爲“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我做得還可以,做得還不錯”,自然而然就會有這種心態,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認爲說這是對的、這是正常的,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並且我們周圍的同行也是這麼看的,慢慢你就在一個非正常的狀態下熏習,一直在熏習這些錯誤的現行。

  【煩惱之因】這些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煩惱的一些行相,看到別人的煩惱行相,再來熏習自己的煩惱行相,就更加煩惱。

  【通達無我,如理取舍】我們學唯識、學百法明門論,就是要對這些行相進行剖析,從而通達二無我;剖析後我們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們要的,哪些是我們不要的。

  【啓善等流】我們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會在我們內心相續當中等流。佛菩薩(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們(的等流)叫做輪回、流轉、流浪,都是指煩惱。

  【依師法友】所以需要轉依,需要智慧,需要聽經聞法,需要師法友的這種環境和條件。

  

  

  附:科判:

  甲一、經文簡釋

  甲二、如何應用百法來觀照諸法實相、通達緣起

   乙一、總說以百法破二執

   乙二、破除二執的次第與方法

   丙一、從“我空”至“法空”

   丙二、了解法相觀察二空

   乙叁、如理修行,以無我慧觀照因緣

   丙一、依師經驗,解經內涵

   丙二、觀照法相,入實知見

   丙叁、理事結合,不退修行

   丁一、了解理路,避免盲修

   丁二、學習經論,培養慧力

   丁叁、以理導行,把握方向

   丙四、認清根器,廣大希求

   丙五、緣光明面,破觀過習

   乙四、攝彼等意

  甲叁、如何應用百法來承擔實踐,發菩提心

   乙一、以實踐爲目的而學習

   乙二、在承擔中學習把握緣起

   丙一、認識心相,破除自我

   丙二、善觀緣起,如理應對境界

   乙叁、認識諸法實相,策發廣大心力

   丙一、如理策發承擔動機

   丙二、如理認識世間虛幻

   丙叁、如理修行發菩提心

   丁一、廣發大願服務社會

   丁二、依師法友修行,建立善法等流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