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大願】社會上面所出現的種種的這些現象,我們只有用佛教裏面的菩提心、菩提大願才有辦法轉變。否則你(的業)是很微弱的,轉變不過來。問題太大,只有真正發大願、發菩提心,才有辦法(轉變),我們自己內心才有力量來面對。菩提心發起來,自然而然這些問題就變小了。
【如理認識】我們在社會上常說的“意識形態”,意識裏邊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我們心裏面的狀態,意識裏面的一種形狀、一種狀態。其實這是佛教裏面的話,唯識裏面的話,即“在意識心裏面所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
【菩提大願】佛教裏的意識形態,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大願。
【串習發心】不斷去串習,就能熏習這種力量,最後就能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願爲先導】如果我們心裏的訓練不夠,在行爲上的約束是很難的。只有在意識,在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把這些形態、把這些法相建立起來之後,我們才會有真正的行動力。
【面對境界】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大願力,遇到社會上的種種權力、貪婪、紛爭等境界,就很難過得去。
【以法護心】我們知道了一種方法,我們有這種教理的一種學習和熏習,即便我們看到別人的思想、行爲有偏差、有錯誤,也不會給自己心態和行爲造成扭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應機譬喻】有時我們看到別人不用功,會給自己作爲一個不用功的理由,認爲“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我做得還可以,做得還不錯”,自然而然就會有這種心態,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認爲說這是對的、這是正常的,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並且我們周圍的同行也是這麼看的,慢慢你就在一個非正常的狀態下熏習,一直在熏習這些錯誤的現行。 【煩惱之因】這些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煩惱的一些行相,看到別人的煩惱行相,再來熏習自己的煩惱行相,就更加煩惱。 【通達無我,如理取舍】我們學唯識、學百法明門論,就是要對這些行相進行剖析,從而通達二無我;剖析後我們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們要的,哪些是我們不要的。 【啓善等流】我們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會在我們內心相續當中等流。佛菩薩(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們(的等流)叫做輪回、流轉、流浪,都是指煩惱。 【依師法友】所以需要轉依,需要智慧,需要聽經聞法,需要師法友的這種環境和條件。 附:科判: 甲一、經文簡釋 甲二、如何應用百法來觀照諸法實相、通達緣起 甲叁、如何應用百法來承擔實踐,發菩提心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