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大愿】社会上面所出现的种种的这些现象,我们只有用佛教里面的菩提心、菩提大愿才有办法转变。否则你(的业)是很微弱的,转变不过来。问题太大,只有真正发大愿、发菩提心,才有办法(转变),我们自己内心才有力量来面对。菩提心发起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就变小了。
【如理认识】我们在社会上常说的“意识形态”,意识里边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我们心里面的状态,意识里面的一种形状、一种状态。其实这是佛教里面的话,唯识里面的话,即“在意识心里面所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
【菩提大愿】佛教里的意识形态,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大愿。
【串习发心】不断去串习,就能熏习这种力量,最后就能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愿为先导】如果我们心里的训练不够,在行为上的约束是很难的。只有在意识,在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把这些形态、把这些法相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行动力。
【面对境界】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大愿力,遇到社会上的种种权力、贪婪、纷争等境界,就很难过得去。
【以法护心】我们知道了一种方法,我们有这种教理的一种学习和熏习,即便我们看到别人的思想、行为有偏差、有错误,也不会给自己心态和行为造成扭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应机譬喻】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不用功,会给自己作为一个不用功的理由,认为“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我做得还可以,做得还不错”,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心态,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认为说这是对的、这是正常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并且我们周围的同行也是这么看的,慢慢你就在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下熏习,一直在熏习这些错误的现行。 【烦恼之因】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烦恼的一些行相,看到别人的烦恼行相,再来熏习自己的烦恼行相,就更加烦恼。 【通达无我,如理取舍】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就是要对这些行相进行剖析,从而通达二无我;剖析后我们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们要的,哪些是我们不要的。 【启善等流】我们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会在我们内心相续当中等流。佛菩萨(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们(的等流)叫做轮回、流转、流浪,都是指烦恼。 【依师法友】所以需要转依,需要智慧,需要听经闻法,需要师法友的这种环境和条件。 附:科判: 甲一、经文简释 甲二、如何应用百法来观照诸法实相、通达缘起 甲三、如何应用百法来承担实践,发菩提心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 下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