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7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課堂筆記之七

  

(2月8日 中)

  【一、思惟聞法意樂】

  1、憶念佛菩薩對我們的饒益。

   我們用心去感受,可以感到諸佛菩薩從來沒離開我們,生生世世在引導我們離苦得樂。佛菩薩怎樣利益我們呢?就是菩提心。生生世世引導我們發起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己離開痛苦、也幫助別人離開痛苦。

  2、菩提心與聽法意樂。

  (1)我們首先要學會自利,自己離開痛苦,下一生離開惡道、得生人天,進一步,要解脫生死輪回,解脫是自利得到了,還要進一步利他,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解脫生死。

  (2)如果生生世世修菩提心,我們就能很快成佛,這是諸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最快的離苦得樂的方法。現在我們沒有真實的菩提心,也要發起造作的菩提心,說我一定要發、一定要發菩提心。

  

  【二、修行體悟與講課的關聯】

  1、感悟人生。

   覺得這種講法有點象真正的感悟人生,來上課之前基本不知道要講些什麼,講出來的是自己學佛過程中的感悟。因緣是不可思議的,不知道什麼緣會激發靈感。

  2、學佛因緣。

  (1)我們很多人很有善根,怎樣能被啓發出來,就要靠叁寶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不是我們自己想象的,絕對是叁寶的加持。

  (2)我最初接觸佛法是看《佛陀的啓示》這本書,它把佛法的理論框架,苦集滅道全都講了出來,但對自己的生命還沒有起到幫助作用。對自己生命有幫助、對佛法有感覺,是在碰到了幾位修行人之後,有居士也有法師。

  3、善知識的影響和攝受。

  (1)第一次碰到一位居士,快八十歲了,見到他讓自己對佛法生起了信心,因爲看到佛法可以讓人的氣質這樣好。一般七、八十歲的人,很多都老年癡呆了,但是他慈悲安詳,讓自己生起了一點希求心,也想讓佛法在自己身上發生這樣的作用。

  (2)出家後碰到幾位法師,有一位法師威儀具足,我可能是比較感性的人,你有沒有證量我要感覺一下,經常在嘴上和他辯論,內心是觀察和不服。有天晚上他讓我坐在他旁邊,坐了一會兒,因爲一直和他辯論,沒有在他身旁坐過,忽然感覺身心安穩,內心發現佛法居然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他有這樣的磁場,能讓你被攝受住。

  (3)做淨人的時候,也遇到一位法師。那時主要是做事培福,有一次要發八千份《法炬》,要把地址錄入電腦、打印出來、剪下來貼信封、粘好、郵寄。當時是很頭疼的,找了義工來幫忙,錄地址、剪紙條、粘漿糊、貼信封,每天很糊塗地去做,貼的時候心很急躁,八千份嘛,把地址貼歪了,刷漿糊沒刷好,一擦把紙也擦破了。看其他的人也是同樣,而且還把貼壞的扔掉,讓自己很生氣。就做這麼一件事,自己心情就這麼急躁。看到一個法師在旁邊貼,動作非常平緩,看他貼紙條、刷漿糊、粘信封,一推,就平了。

  這一幕讓自己看到一個人內心平靜會有這樣的效果。他內心平靜,事情做得好、自己也快樂,我是又急躁又苦,事情又做得不好。師父也總是很安詳的,這是內心平靜的體現,我們能平靜嗎?很難。

  【叁、師父開示內容】

   “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我們如何來對五欲的境界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總是把它覺得是好的、是快樂的、是圓滿的,它裏邊所包含和具有的問題,沒有認識到。剛才談到,從這些東西的競爭性到它們的不確定性,都是一步之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那麼如果是佛法、如果是智慧、如果是一個人的慈悲心,這些作用和力量,它永遠不會消失,它永遠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快樂,它永遠不會去損害到別人的身心。它不存在排他性,它不存在競爭性,它不存在不穩定性、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排他性、競爭性、不穩定性、不連續性、不確定性,都是世間煩惱的標志,都是無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我們需要對治的地方。我們人想擁有財富、名譽、地位、權力,而苦苦追求,孜孜以求。那麼這種的貪欲的心理火焰,是非常猛烈的。我們本來就有貪欲的煩惱,那麼自己的內心又向這樣子一個強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無疑是火上澆油。因爲你在火上澆油,這個火就越燒越旺,自己的痛苦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句這樣子的話:“貧窮不僅是個人財富的減少,乃是個人貪念的增加”,我看很有道理。不少的人爲了要過上好日子,他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用拼命賺錢的辦法來滿足,用拼命工作的方法來追趕自己增長得那麼快、那麼主觀的一種欲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實際生活上的需要。就自己去工作賺錢,自己在世間上面所作所爲,爲了要滿足自己在欲望上的名譽、權力、地位、財富,而不是自己生活實際上的需要,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學佛法的,障礙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非常聰明,非常有能力,但是把自己的能力、聰明、資質用在規劃自己的私欲上面去,也就是以自己的私欲的,作爲規劃自己一生的主要目標。反過來說,自己一生所作所爲,就是爲了要滿足個人的欲望,就像剛才所談到的,在世俗社會上面那一些的成就,而不是在佛法上面的那一些的成就,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也是非常要不得的,更是我們很大的障礙。當然我們也並不是要強調,每一個人一定勉強去抑製自己的欲望,或者說,假裝自己沒有欲望,這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也收不到很有效的一個結果。我們只有逐步不斷培養對善法的欲望,就是我們常常所提到的善法欲,才能夠去對治個人的私欲,以及個人爲了滿足私欲,在社會上面所做的種種的成就。長期以來,我們都是忙著自己的一個小我。因此,自己的生命就會變得非常局限、非常瑣碎、甚至非常的無聊。如果把我們自己生命的方向轉到佛法上面去,轉到對善法的希求上面去,轉到對佛法的欲求上面去,那我們的希求心就會越來越廣大,我們的虔誠、我們的恭敬、我們的包容、我們的慈悲,就會不斷在增長。這樣子的人生,是非常美好的、善良的、有意義的,也是佛法要告訴我們這樣子做的。”

  【法師引導】

  1、請同學談對這兩段的感悟。

   欲望不是假裝沒有的,這樣起不到作用。今天中午有位師兄來供餅,做得非常好吃,自己之前就很希求吃,今天吃到了,很歡喜,吃了一個,師兄問吃了幾個,我說吃了一個,師兄說你再吃兩個吧,我就又去吃了兩個。知道自己有貪欲,就思惟,要是把對餅的希求轉到對法的希求,這種歡喜的感受可能是一樣的,是目標不一樣。然後下午聽課前就思惟對法的希求、對法樂的希求,聽的效果就和以前有點不一樣,很歡喜,很難形容的感覺。

   法師:同學的感受很好,從吃餅體會到佛法,我們吃餅靠的是貪欲,學佛法用的是我們的佛性,離苦得樂的本能。

  2、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

  (1)我們的方向錯了就會很痛苦,爲什麼方向錯?

  因爲無始以來我們串習的都是五欲的習氣,我們並不是天生要追求這些的。例如湖南、四川人都愛吃辣椒,他是從小不斷串習的,但他以爲自己是天生愛吃的。

  (2)佛法是一個新的東西,我們串習佛法習慣了,也會離不開。

   ①《入行論》中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剛開始感覺是很困難,要早起、上殿、出坡,一天要背五千字書,真難;象師父要管很多事,不是會很累的?所以有困難,心不要退,要生生世世努力,今生不成來生再來。

   ②佛菩薩也是修來的,剛開始我們聽到這些功德都是很害怕的,說這怎麼可能?後來串習久了,叫我們離開我們就活不了了。菩薩就是要利他,快樂都來自于利他。我們現在是“先聞名生畏”,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所求是很有關系的,內心的所求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

   ③佛法講意樂,造業求的是什麼?求對了你就會非常笃定你走的是增上生,會越來越快樂。

  3、佛法是要來改變自己的,改變自己以身教弘法。

  (1)舉例:

   前兩天到政府去開各大宗教的年終總結會,作爲龍泉寺的負責人去作報告,有五大宗教和一些社團參加,我們代表佛教,會上有七、八十人。我已經去了四次了,前幾年感覺我們出去的法師不敢講話,搞不清楚狀況,記得去年我發言時,感到膽戰心驚。今年改變了,我發現感覺完全變了,因爲把發言當成跟坐在這裏差不多,下面的人很安靜。

   下午分組研討,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一組,叁個小時,十幾個人。研討是什麼氣氛呢?以前都是發泄自己的抱怨,佛教很少發言、沒什麼好抱怨的。往年大家對佛教的印象是古板、木讷,但不會抱怨。這下機會來了,我就開始講,先觀察了一下講什麼,講些讓大家開心的就好,講了半個小時,講了我們四川赈災、我在外語交流會上的演講等,主持人的眼睛從圓的變成了一條線,還有人開始來給我拍照,其他人抱怨插不上了,主持人說先聽佛教的事情,結果天主教也引起了興趣。中間休息時間都來問,說你們佛教的變化太大了。我提出了幾個要解決的困難,說現在只通一路公共汽車,太少了,以後人來多了,車會擠爆的,結果其他人都很支持,說一定要解決。

   你能明顯感覺到大家對我們的態度差別太大了,爲什麼?一是我們確實做了很多實事,師父帶…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