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做了很多實事,給社會做了貢獻,造了很實在的業;我們去了八位法師,如果法師都垂頭喪氣、苦大仇深的樣子,人家感覺會不會好?爲什麼發言的效果好?就是在這裏練出來的,所以你們大家也很有功德。
(2)所以,佛法是要轉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氣質,這樣讓別人感受到,別人感受到了生起的信心才是堅固的。就象開頭我講到的幾位法師有修行的功德一樣,假如你本來有憂郁症,隔了幾天別人看到你很光明了,就會問你是怎麼回事。所以怎麼樣是弘揚佛法?就是實踐佛法改變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氣質,去影響周圍的人,他們看到我們羨慕、願意來學,你就把佛法弘揚出去了。所以佛法是要改變自己的。
(3)道理好講,做起來不容易,我們多少時間在改變自己、多少時間在要求改變別人?改變自己真正得益的是自己。改變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要常常反省自己。
我們的習性很重,時時刻刻都會現形,順境逆境能不能用佛法改變自己,路才能走穩、才不會偏,否則一旦違緣業障來了,我們就會怨天尤人、嫉妒,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得勢時全是我的功德,忘乎所以,習性暴露,到惡業感果那天就來不及了。
慢心放不下,你的進步就停在那裏,就成叁世怨。你覺得靠的是自己、不是叁寶的功德,你下一生會很有福報,也更有力量造惡業,結果就墮落。所以要時時刻刻以佛法反省自己。 4、快樂來自于利他。
我們常常都是忙一個小我、都是自私的,佛法是既自利也利他,是一致的,最好的自利就是利他。你要快樂就不要被小利益所騙,我們要真實的快樂,要希求解脫、發菩提心,我們帶給他人快樂,自己就越快樂,就會是一個良好的圓滿的循環。 5、對佛法的希求和對承擔的認識很重要。
(1)對佛法的希求,高僧大德都會重視我們對佛法有沒有希求心,希求心怎麼體現呢?
①觀察一下大家對法師的希求,常常講親近法師,但有的人親近法師不一定是爲了法。有的人見到法師就說我苦啊,我的工作不滿意、能不能換一個,我這個地方缺人啊,每個人的業相不一樣,一種業的等流,不同的人反應不一樣。
②什麼叫真正的法師?這個名稱很美,以法爲師,出家人自己也要學法。有的人腦袋裏有種觀點,認爲法師你們是佛、不用學習,這是不對的,佛菩薩、大德都是學來的,法師也是要學習的。他還要如法行持,其實他做的事就是說法,他學了、做了,把實踐出來的體會告訴大家,我們聽了就得益、少走彎路。
③我們看到法師能不能說我親近法師是爲了學習佛法?這個概念也是要學習的。
有的人對法師也很恭敬,但卻讓人不習慣。法師喜歡的不是能力強的人,而是如法修行、如法行持的人。
你能力強、腦袋聰明只占修學的一部份,你若心地純厚、信心具足,你的進步會比腦袋聰明的人快,你信不信隔一段時間看,別人的進步會比自己快得多。
世間上的人認爲一個人聰明有能力就值得崇拜,你有能力你聰明,但你煩惱調伏不了,到處傷害人、造違緣,還在法師面前不斷展示你的能力,法師怎麼會憑能力來判斷呢?你有一顆善良的心,爲別人好、代人著想,你的能力可能差一點,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有希望的,這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地方。不是當了一個組長就不一樣了,你心地善良,在任何地方都到感到佛菩薩的功德。
(2)如果你說都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承擔了,幹點小活吧,那你又錯了,因爲要集資糧快,就要承擔。
承擔就要帶動一批人,承擔中境界非常多,平時躲著偷個懶、睡覺也沒人知道,承擔時事情多,到處會有問題、會有臉色、困難,你要調伏自己,克服困難,你就會對人越來越了解,你會體悟到原來佛法講的是這個。喊口號誰都會,喊了你以爲你就是菩薩了?在承擔中,會發現衆生原來很難度,發現佛菩薩的了不起,對佛菩薩的功德才有一點體會,所以我很感謝你們。要主動承擔,善知識安排的更是沒話說,你承擔的多,與善知識的互動也就多。 【四、師父開示內容】
“欲的概念: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所樂境就是那些自己比較好樂的境界,自己比較喜歡的境界,自己覺得這些境界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帶來快樂的境界。它以希望爲性,希望得到它、希望擁有它、希望不要失去它。而實際上,外在的勢力的作用,它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內心對外在的境界,是沒有辦法去選擇的、沒辦法去決定的、是非常微弱的。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只有不斷增強善法的力量,才有這種可能和力量來面對外在那些雜染的境界,才能夠認識得清楚。如果內在裏邊佛法的力量增長不起來,肯定會隨著自己的習氣走,隨著自己的好樂走,自己好樂的東西就是去追逐;自己不好樂的東西就不去管它、不去理它。那我們所好樂的是欲望、是私欲、是問題,自然而然我們所獲得的,也就是問題,也就是煩惱,也就是自己生命不需要的東西。所以這種對個人私欲的滿足,它是根本煩惱之一。對善法的希求,就不同了:勤依爲業,它是引發自己精進的主要的根據和動力。自己對善法有希求,對佛法有希求,才會努力去做,才會精進。如果我們對佛法,對善法沒有希求心,不想得到它,不想擁有它,精進自然無從談起。不要說精進,我們要堅持都是很難的。我們內心裏面能夠發起這樣一個心,說自己要用功修行,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在自己內心非常清楚的時候、心態非常平穩的時候、情緒非常穩定的時候,才能夠認識到說自己需要佛法。而自己在起煩惱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在生活的時候、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的身語意叁業,完全都是世間法、完全都是世間的習慣,都是在習慣當中打轉,都是跟著自己的習慣走,跟著習慣在學習、工作、做事。“習慣”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習氣;習氣用社會的語言來講就是習慣。所以我們要養成好的習慣,不能養成不好的習慣,我們要好的習氣,比如說喜歡念經、打坐、看經、做好事、說好話,諸如此類,就是很好的一種善法等流、習慣,很好的一種習氣。如果不是這一些,那麼就是世間的習慣和習氣。所以一個人用功不用功,修行不修行,固然是內在的境界和功夫,但是從外在也是能夠看得到的,就是自己的等流習慣是什麼,也是常常會表現出來的。如果我們對聽經聞法不好樂,對用功不好樂,對積資糧不好樂,這肯定跟佛法不相應。如果天天喜歡談天說地、談論是非、喜歡攀緣、喜歡講無義的話,這肯定跟世間法相應。世間法同佛法,它的分水嶺,它的區別也就在這裏。這從我們自己心上面去判斷的,而不是從外在去判斷。聲聞乘的人,修行佛法的時候,常常強調無常。米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進入佛法之門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無常,佛陀由四門看到老病死和出家沙門,這四種人,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真正了解到了無常。” 【法師引導】
1、 有善法欲才能抵擋外在不好的境界。
(1)外在的境界是非常強的,內在的善法欲不夠,肯定會隨外境所轉,要想精進修行就很難。
舉例:我剛出家時進一趟城心就很亂,回來後睡幾天才能恢複,你們一說進城就兩眼發光,這都是爲什麼?被外境所轉。以前最排斥到外面開會,但越排斥,佛菩薩越加持你。每次出去開會住賓館,大電視,誘惑就來了,就忏悔、很不好受。現在發現境界變了,電視在旁邊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對自己沒影響了,因爲我一天要做什麼都排滿了,要看書、學習、做善行,外面的境界就擋住了,世間的境界能擋,寺院的境界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你的善法欲起來了就能擋住了,別人是能感受得到的,有善法欲的人不會愁眉苦臉吧。
僧團裏有種叫勇猛增長業,如果每個人的善法欲都起來了,我們待在裏面就很受益,真正的善法欲起來後,我們就能體會到內心的快樂。
(2)人最可憐的是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自己生命的方向是什麼?沒碰到師長前自己是不知道的。
舉例:我研究生畢業時,同學要麼出國、要麼開公司,但我很苦,因爲我不知道爲什麼出國、爲什麼開公司,後來所幸的是出了家。很多人湖裏湖塗過一生,還有的人就是找不到,他也有需求,想了解生命的本質、人生的追求,但他找不到人來解答。
2、 我們要希求圓滿善知識和希求法。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