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做了很多实事,给社会做了贡献,造了很实在的业;我们去了八位法师,如果法师都垂头丧气、苦大仇深的样子,人家感觉会不会好?为什么发言的效果好?就是在这里练出来的,所以你们大家也很有功德。
(2)所以,佛法是要转变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的气质,这样让别人感受到,别人感受到了生起的信心才是坚固的。就象开头我讲到的几位法师有修行的功德一样,假如你本来有忧郁症,隔了几天别人看到你很光明了,就会问你是怎么回事。所以怎么样是弘扬佛法?就是实践佛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气质,去影响周围的人,他们看到我们羡慕、愿意来学,你就把佛法弘扬出去了。所以佛法是要改变自己的。
(3)道理好讲,做起来不容易,我们多少时间在改变自己、多少时间在要求改变别人?改变自己真正得益的是自己。改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要常常反省自己。
我们的习性很重,时时刻刻都会现形,顺境逆境能不能用佛法改变自己,路才能走稳、才不会偏,否则一旦违缘业障来了,我们就会怨天尤人、嫉妒,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得势时全是我的功德,忘乎所以,习性暴露,到恶业感果那天就来不及了。
慢心放不下,你的进步就停在那里,就成三世怨。你觉得靠的是自己、不是三宝的功德,你下一生会很有福报,也更有力量造恶业,结果就堕落。所以要时时刻刻以佛法反省自己。 4、快乐来自于利他。
我们常常都是忙一个小我、都是自私的,佛法是既自利也利他,是一致的,最好的自利就是利他。你要快乐就不要被小利益所骗,我们要真实的快乐,要希求解脱、发菩提心,我们带给他人快乐,自己就越快乐,就会是一个良好的圆满的循环。 5、对佛法的希求和对承担的认识很重要。
(1)对佛法的希求,高僧大德都会重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希求心,希求心怎么体现呢?
①观察一下大家对法师的希求,常常讲亲近法师,但有的人亲近法师不一定是为了法。有的人见到法师就说我苦啊,我的工作不满意、能不能换一个,我这个地方缺人啊,每个人的业相不一样,一种业的等流,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
②什么叫真正的法师?这个名称很美,以法为师,出家人自己也要学法。有的人脑袋里有种观点,认为法师你们是佛、不用学习,这是不对的,佛菩萨、大德都是学来的,法师也是要学习的。他还要如法行持,其实他做的事就是说法,他学了、做了,把实践出来的体会告诉大家,我们听了就得益、少走弯路。
③我们看到法师能不能说我亲近法师是为了学习佛法?这个概念也是要学习的。
有的人对法师也很恭敬,但却让人不习惯。法师喜欢的不是能力强的人,而是如法修行、如法行持的人。
你能力强、脑袋聪明只占修学的一部份,你若心地纯厚、信心具足,你的进步会比脑袋聪明的人快,你信不信隔一段时间看,别人的进步会比自己快得多。
世间上的人认为一个人聪明有能力就值得崇拜,你有能力你聪明,但你烦恼调伏不了,到处伤害人、造违缘,还在法师面前不断展示你的能力,法师怎么会凭能力来判断呢?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为别人好、代人着想,你的能力可能差一点,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希望的,这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不是当了一个组长就不一样了,你心地善良,在任何地方都到感到佛菩萨的功德。
(2)如果你说都是一样的,那我就不承担了,干点小活吧,那你又错了,因为要集资粮快,就要承担。
承担就要带动一批人,承担中境界非常多,平时躲着偷个懒、睡觉也没人知道,承担时事情多,到处会有问题、会有脸色、困难,你要调伏自己,克服困难,你就会对人越来越了解,你会体悟到原来佛法讲的是这个。喊口号谁都会,喊了你以为你就是菩萨了?在承担中,会发现众生原来很难度,发现佛菩萨的了不起,对佛菩萨的功德才有一点体会,所以我很感谢你们。要主动承担,善知识安排的更是没话说,你承担的多,与善知识的互动也就多。 【四、师父开示内容】
“欲的概念: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所乐境就是那些自己比较好乐的境界,自己比较喜欢的境界,自己觉得这些境界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带来快乐的境界。它以希望为性,希望得到它、希望拥有它、希望不要失去它。而实际上,外在的势力的作用,它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内心对外在的境界,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没办法去决定的、是非常微弱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善法的力量,才有这种可能和力量来面对外在那些杂染的境界,才能够认识得清楚。如果内在里边佛法的力量增长不起来,肯定会随着自己的习气走,随着自己的好乐走,自己好乐的东西就是去追逐;自己不好乐的东西就不去管它、不去理它。那我们所好乐的是欲望、是私欲、是问题,自然而然我们所获得的,也就是问题,也就是烦恼,也就是自己生命不需要的东西。所以这种对个人私欲的满足,它是根本烦恼之一。对善法的希求,就不同了:勤依为业,它是引发自己精进的主要的根据和动力。自己对善法有希求,对佛法有希求,才会努力去做,才会精进。如果我们对佛法,对善法没有希求心,不想得到它,不想拥有它,精进自然无从谈起。不要说精进,我们要坚持都是很难的。我们内心里面能够发起这样一个心,说自己要用功修行,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在自己内心非常清楚的时候、心态非常平稳的时候、情绪非常稳定的时候,才能够认识到说自己需要佛法。而自己在起烦恼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在生活的时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完全都是世间法、完全都是世间的习惯,都是在习惯当中打转,都是跟着自己的习惯走,跟着习惯在学习、工作、做事。“习惯”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习气;习气用社会的语言来讲就是习惯。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能养成不好的习惯,我们要好的习气,比如说喜欢念经、打坐、看经、做好事、说好话,诸如此类,就是很好的一种善法等流、习惯,很好的一种习气。如果不是这一些,那么就是世间的习惯和习气。所以一个人用功不用功,修行不修行,固然是内在的境界和功夫,但是从外在也是能够看得到的,就是自己的等流习惯是什么,也是常常会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听经闻法不好乐,对用功不好乐,对积资粮不好乐,这肯定跟佛法不相应。如果天天喜欢谈天说地、谈论是非、喜欢攀缘、喜欢讲无义的话,这肯定跟世间法相应。世间法同佛法,它的分水岭,它的区别也就在这里。这从我们自己心上面去判断的,而不是从外在去判断。声闻乘的人,修行佛法的时候,常常强调无常。米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进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无常,佛陀由四门看到老病死和出家沙门,这四种人,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真正了解到了无常。” 【法师引导】
1、 有善法欲才能抵挡外在不好的境界。
(1)外在的境界是非常强的,内在的善法欲不够,肯定会随外境所转,要想精进修行就很难。
举例:我刚出家时进一趟城心就很乱,回来后睡几天才能恢复,你们一说进城就两眼发光,这都是为什么?被外境所转。以前最排斥到外面开会,但越排斥,佛菩萨越加持你。每次出去开会住宾馆,大电视,诱惑就来了,就忏悔、很不好受。现在发现境界变了,电视在旁边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对自己没影响了,因为我一天要做什么都排满了,要看书、学习、做善行,外面的境界就挡住了,世间的境界能挡,寺院的境界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你的善法欲起来了就能挡住了,别人是能感受得到的,有善法欲的人不会愁眉苦脸吧。
僧团里有种叫勇猛增长业,如果每个人的善法欲都起来了,我们待在里面就很受益,真正的善法欲起来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
(2)人最可怜的是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自己生命的方向是什么?没碰到师长前自己是不知道的。
举例:我研究生毕业时,同学要么出国、要么开公司,但我很苦,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出国、为什么开公司,后来所幸的是出了家。很多人湖里湖涂过一生,还有的人就是找不到,他也有需求,想了解生命的本质、人生的追求,但他找不到人来解答。
2、 我们要希求圆满善知识和希求法。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7》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