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乐与法乐的省思》课堂笔记之七
(2月8日 中) 【一、思惟闻法意乐】
1、忆念佛菩萨对我们的饶益。
我们用心去感受,可以感到诸佛菩萨从来没离开我们,生生世世在引导我们离苦得乐。佛菩萨怎样利益我们呢?就是菩提心。生生世世引导我们发起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己离开痛苦、也帮助别人离开痛苦。 2、菩提心与听法意乐。
(1)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利,自己离开痛苦,下一生离开恶道、得生人天,进一步,要解脱生死轮回,解脱是自利得到了,还要进一步利他,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解脱生死。
(2)如果生生世世修菩提心,我们就能很快成佛,这是诸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最快的离苦得乐的方法。现在我们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也要发起造作的菩提心,说我一定要发、一定要发菩提心。
【二、修行体悟与讲课的关联】
1、感悟人生。
觉得这种讲法有点象真正的感悟人生,来上课之前基本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讲出来的是自己学佛过程中的感悟。因缘是不可思议的,不知道什么缘会激发灵感。 2、学佛因缘。
(1)我们很多人很有善根,怎样能被启发出来,就要靠三宝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不是我们自己想象的,绝对是三宝的加持。
(2)我最初接触佛法是看《佛陀的启示》这本书,它把佛法的理论框架,苦集灭道全都讲了出来,但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对自己生命有帮助、对佛法有感觉,是在碰到了几位修行人之后,有居士也有法师。
3、善知识的影响和摄受。
(1)第一次碰到一位居士,快八十岁了,见到他让自己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因为看到佛法可以让人的气质这样好。一般七、八十岁的人,很多都老年痴呆了,但是他慈悲安详,让自己生起了一点希求心,也想让佛法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样的作用。
(2)出家后碰到几位法师,有一位法师威仪具足,我可能是比较感性的人,你有没有证量我要感觉一下,经常在嘴上和他辩论,内心是观察和不服。有天晚上他让我坐在他旁边,坐了一会儿,因为一直和他辩论,没有在他身旁坐过,忽然感觉身心安稳,内心发现佛法居然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他有这样的磁场,能让你被摄受住。
(3)做净人的时候,也遇到一位法师。那时主要是做事培福,有一次要发八千份《法炬》,要把地址录入电脑、打印出来、剪下来贴信封、粘好、邮寄。当时是很头疼的,找了义工来帮忙,录地址、剪纸条、粘浆糊、贴信封,每天很糊涂地去做,贴的时候心很急躁,八千份嘛,把地址贴歪了,刷浆糊没刷好,一擦把纸也擦破了。看其他的人也是同样,而且还把贴坏的扔掉,让自己很生气。就做这么一件事,自己心情就这么急躁。看到一个法师在旁边贴,动作非常平缓,看他贴纸条、刷浆糊、粘信封,一推,就平了。
这一幕让自己看到一个人内心平静会有这样的效果。他内心平静,事情做得好、自己也快乐,我是又急躁又苦,事情又做得不好。师父也总是很安详的,这是内心平静的体现,我们能平静吗?很难。
【三、师父开示内容】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如何来对五欲的境界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总是把它觉得是好的、是快乐的、是圆满的,它里边所包含和具有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刚才谈到,从这些东西的竞争性到它们的不确定性,都是一步之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那么如果是佛法、如果是智慧、如果是一个人的慈悲心,这些作用和力量,它永远不会消失,它永远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它永远不会去损害到别人的身心。它不存在排他性,它不存在竞争性,它不存在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排他性、竞争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不确定性,都是世间烦恼的标志,都是无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我们需要对治的地方。我们人想拥有财富、名誉、地位、权力,而苦苦追求,孜孜以求。那么这种的贪欲的心理火焰,是非常猛烈的。我们本来就有贪欲的烦恼,那么自己的内心又向这样子一个强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无疑是火上浇油。因为你在火上浇油,这个火就越烧越旺,自己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这样子的话:“贫穷不仅是个人财富的减少,乃是个人贪念的增加”,我看很有道理。不少的人为了要过上好日子,他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用拼命赚钱的办法来满足,用拼命工作的方法来追赶自己增长得那么快、那么主观的一种欲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实际生活上的需要。就自己去工作赚钱,自己在世间上面所作所为,为了要满足自己在欲望上的名誉、权力、地位、财富,而不是自己生活实际上的需要,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学佛法的,障碍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非常聪明,非常有能力,但是把自己的能力、聪明、资质用在规划自己的私欲上面去,也就是以自己的私欲的,作为规划自己一生的主要目标。反过来说,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要满足个人的欲望,就像刚才所谈到的,在世俗社会上面那一些的成就,而不是在佛法上面的那一些的成就,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也是非常要不得的,更是我们很大的障碍。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强调,每一个人一定勉强去抑制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假装自己没有欲望,这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也收不到很有效的一个结果。我们只有逐步不断培养对善法的欲望,就是我们常常所提到的善法欲,才能够去对治个人的私欲,以及个人为了满足私欲,在社会上面所做的种种的成就。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忙着自己的一个小我。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非常琐碎、甚至非常的无聊。如果把我们自己生命的方向转到佛法上面去,转到对善法的希求上面去,转到对佛法的欲求上面去,那我们的希求心就会越来越广大,我们的虔诚、我们的恭敬、我们的包容、我们的慈悲,就会不断在增长。这样子的人生,是非常美好的、善良的、有意义的,也是佛法要告诉我们这样子做的。” 【法师引导】
1、请同学谈对这两段的感悟。
欲望不是假装没有的,这样起不到作用。今天中午有位师兄来供饼,做得非常好吃,自己之前就很希求吃,今天吃到了,很欢喜,吃了一个,师兄问吃了几个,我说吃了一个,师兄说你再吃两个吧,我就又去吃了两个。知道自己有贪欲,就思惟,要是把对饼的希求转到对法的希求,这种欢喜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是目标不一样。然后下午听课前就思惟对法的希求、对法乐的希求,听的效果就和以前有点不一样,很欢喜,很难形容的感觉。
法师:同学的感受很好,从吃饼体会到佛法,我们吃饼靠的是贪欲,学佛法用的是我们的佛性,离苦得乐的本能。 2、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
(1)我们的方向错了就会很痛苦,为什么方向错?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串习的都是五欲的习气,我们并不是天生要追求这些的。例如湖南、四川人都爱吃辣椒,他是从小不断串习的,但他以为自己是天生爱吃的。
(2)佛法是一个新的东西,我们串习佛法习惯了,也会离不开。
①《入行论》中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刚开始感觉是很困难,要早起、上殿、出坡,一天要背五千字书,真难;象师父要管很多事,不是会很累的?所以有困难,心不要退,要生生世世努力,今生不成来生再来。
②佛菩萨也是修来的,刚开始我们听到这些功德都是很害怕的,说这怎么可能?后来串习久了,叫我们离开我们就活不了了。菩萨就是要利他,快乐都来自于利他。我们现在是“先闻名生畏”,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所求是很有关系的,内心的所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
③佛法讲意乐,造业求的是什么?求对了你就会非常笃定你走的是增上生,会越来越快乐。 3、佛法是要来改变自己的,改变自己以身教弘法。
(1)举例:
前两天到政府去开各大宗教的年终总结会,作为龙泉寺的负责人去作报告,有五大宗教和一些社团参加,我们代表佛教,会上有七、八十人。我已经去了四次了,前几年感觉我们出去的法师不敢讲话,搞不清楚状况,记得去年我发言时,感到胆战心惊。今年改变了,我发现感觉完全变了,因为把发言当成跟坐在这里差不多,下面的人很安静。
下午分组研讨,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一组,三个小时,十几个人。研讨是什么气氛呢?以前都是发泄自己的抱怨,佛教很少发言、没什么好抱怨的。往年大家对佛教的印象是古板、木讷,但不会抱怨。这下机会来了,我就开始讲,先观察了一下讲什么,讲些让大家开心的就好,讲了半个小时,讲了我们四川赈灾、我在外语交流会上的演讲等,主持人的眼睛从圆的变成了一条线,还有人开始来给我拍照,其他人抱怨插不上了,主持人说先听佛教的事情,结果天主教也引起了兴趣。中间休息时间都来问,说你们佛教的变化太大了。我提出了几个要解决的困难,说现在只通一路公共汽车,太少了,以后人来多了,车会挤爆的,结果其他人都很支持,说一定要解决。
你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我们的态度差别太大了,为什么?一是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实事,师父带…《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