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6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課堂筆記之六

  

(2月6日 上)

  【一、提策聞法意樂】

  1、珍惜短暫的暇滿人身。

   我們都活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經過了無量的生死,相聚在一起。從聖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得到了一段寶貴的暇滿人身,這段暇滿人身雖然短暫,只有幾十年,但如果利用得好的話,會有不可思議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要靠修學佛法。

  

  2、利用暇滿人身種下成佛的因。

   我們要希求來生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自己解脫還不算,還要讓我們身邊有緣的人也解脫生死,“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我們要盡未來際利益一切有情。我們要發願讓自己這一顆爲利一切有情成佛的心越來越真實,祈求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我們以這樣的動機來聽法,就能爲我們解脫成佛種下深厚的種子。

  【二、講課動機】

  1、感恩大家。

   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集一份講法的資糧,如果沒有你們聽,我也沒法集這份資糧,而且你們聽得這麼認真。

  2、實踐佛法需要環境配合。

  (1)我起來越體會到實踐佛法的快樂,聽了法要實踐才會進步,實踐需要環境的配合。

  你布施,要有人接受;你忍辱,要有人來傷害我們,你才能忍;同樣,講法也要有人來聽,現在對此非常有體會。不僅在寺院裏,在外面也是一樣,大家都非常配合。前幾天參加講經交流會,外面的人對大家的威儀行持非常贊歎,非常歡喜大家的素質這麼高。

  (2)因爲大家的配合,所以一些佛法的內涵讓我敢于實踐,如果下面是白眼、潑冷水、說你在吹牛,那有些話就講不出來,大家配合,我講法時就可以運用一些佛法的內涵。

  3、希求佛陀的功德。

   我要練習你們每一個人都在我的心中,練習我講法時你們每個人的內心狀態我都了解,我講的這句話是對誰說的,對你有什麼利益幫助。佛陀對下面的人是一清二楚的,高量的善知識也是,我還達不到,但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要練習這個,我很希求這種功德,感恩大家給我這個機會。

  

  【叁.師父開示內容】

   “釋迦牟尼佛未出家的時候,有一天到郊外去遊覽的時候,在烈日炎炎之下,看到有一個農夫,驅著牛在犁田,氣喘籲籲,汗流浃背。那只牛如果走得慢的時候,就會受到鞭打,皮損見肉。農夫自己本身也非常的辛苦,汗流浃背,痛苦不堪。犁田以後,泥土翻過來,看到很多的小蟲,這些小蟲又有飛鳥飛過來啄而食之,被那些飛鳥吃掉了。釋迦牟尼佛看到這樣子的境界,看到牛、看到人、看到小蟲、看到小鳥,就會發慈悲心,無比憐憫。他就在思索如何,來解救這些衆生的痛苦,以及解脫這些痛苦的道路,那麼衆生彼此之間互相殘殺,恩恩怨怨,以及種種的勞苦的經營。社會上面有一個比喻,有一句話:經營人生。我們一輩子都在經營自己,經營自己的事業,而面對和自己相關的人和事,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各種各樣的族群,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似乎司空見慣、習以爲常,不會覺得其它的衆生、其他的人,他們有多麼的可憐,他們有多麼的痛苦。從這方面就能夠看得出我們的同情心,我們的慈悲心,是不能跟佛陀相比的,百千萬分不及一。”

  【法師引導】

  1、同學複述重點和談感受。

  2、看到同樣的境界我們和佛陀的不同。

  (1)這段講佛出家前的原因是看到牛犁田被打、蟲子被鳥吃掉等這些境界,衆生受苦的境界我們有沒有看到過?有看到過有沒有思索過?大多數人是比較麻木的,敏感一點的人能看到別人的痛苦,但他會覺得跟我沒關系。

  (2)最強的境是親友的死去,但是也只是“他死了”,不會有人想到說我什麼時候會死。佛看到人病、死,就想到自己會病、會死,我們人笨到看到別人病、死了都不會反省自己,因爲我們的眼睛是向外長的,長著就是向外看別人的,沒有一點反省能力。

  3、前生和後世到底是怎樣的?

  (1)《死亡九分鍾》裏講,有一個人的瀕死體驗,他在瀕死狀態中從上往下看到自己躺在床上,很奇怪,又看到有人迎面走過來、直接撞上來,他很害怕就躲,躲了一個又一個,沒躲及的,對面的人居然穿過了自己,他經過分析發現自己已經死了,他存在但是沒有肉體了。他就去找,他的身體在哪裏呢?找到了身體,他發現他的身體他都看過,就是沒有看到過自己的臉和頭,他得出一個結論,他從來沒有真正看到過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立體的看到自己,對自己是很陌生的。

  (2)我們來到世間是莫名其妙的,以前我對生死是很懷疑的,但師長和同行告訴我信就好,不斷熏習。爲什麼我對前生一點不記得?對前生後世沒有感覺呢?

  前世和今生的關系好比人睡了一場覺醒過來一樣,師父這樣說過,只不過這個變化比睡了一覺醒過來大。

  (3)舉例:

   昨天一個境界,讓我有一點感受到。我晚上睡得少,所以中午比較困,昨天中午睡覺時聽到有人喊我,說,法師出事了。我還在夢中,覺得自己在講經交流會的現場,就問他,在哪裏啊?心想可能在寺院吧,就面臨兩種境界的切換,那個人又說,流通處出事了。我就醒過來,原來我在寺院裏。睡覺剛醒的這幾秒鍾我抓住了,生死就象一覺睡下去醒來一樣。

  我們一覺睡下去,住胎十個月,醒來還在過去的境界中,看了幾十年還沒搞明白。人就是這樣睡下去醒來沒弄明白,又一覺睡下去。所以“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4、我們爲何對自他的苦樂如此麻木?

  (1)我們可以湖糊裏糊塗來,但不能糊裏糊塗走,就要靠修行。

  爲什麼我們糊裏糊塗,因爲我們沒有師長叁寶,所以顛倒,如果有一個人把我們的善根智慧啓發出來,我們就會明白很多。

  (2)佛看到牛被打、蟲被吃,就生起悲心,我們爲什麼不能呢?這跟現在的教育有關。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什麼?數學、科學,我們缺乏對生命價值的教育。

  最重要的教育是告訴每一個人生命最基本的特性是離苦得樂,如果對這一點不了解,傷害別人就象傷害無情一樣,對人對動物都沒感覺,對別人的痛苦沒感覺,甚至幸災樂禍。

  這是我們內心的善良被蒙蔽住了,但每個人都是有覺性的。

  (3)舉例:

  ①我曾經很麻木,小時候就是爲了應付考試,其實回想一下自己還是很有愛心的。

   初叁的時候,一個朋友送了叁只小雞,我逗它們玩,把它們當人看,跟它們說“過來,過來”,它們剛開始聽不懂,我就引誘它們,灑幾粒米,它們看到米,就過來了,它們也要離苦得樂啊。弄了幾次後,不用再灑米了,說“過來,過來”,叁只雞同時飛過來,跟它們玩得比較有意思,還讓它們飛到我的頭上,它們這樣也就不怕我了,很有感情了。後來我考上高中,家裏說請客,沒錢,有幾只雞,殺了可以請客。我跟家裏人說請客別殺這幾只雞啊,但家裏人轉頭就把它們殺了吃了,結果我很難過。一只雞也有離苦得樂的本能,你跟它接觸多了,都感受得到它的快樂,對它有感情,何況是人呢?

  ②但是現在是什麼情形呢?現在的醫院,有人比作“屠宰場”,西醫就是把人看成一堆物質,切、割、換,太偏了。我們把別人當物質,以後就會被別人當物質。我們冷漠無情,因爲我們過去造作了這樣的業,我們現在是怎麼造作的?所以你病的時候,別人把你往醫院一推,你也不必去抱怨別人。

  5、我們得不到真實的快樂,因爲我們被假相所騙。

  (1)我們對身邊的人的苦樂能感受到嗎?

  我們要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將來就能得到快樂,人都是有這種能力的,但要去啓發。一旦啓發了,你會發現你找到生命的源點、幸福的源泉。我感到很快樂,因爲這是比較出來的,體會到了關心別人、造善業帶來的快樂的話,對佛法的信心會增長很多。

  (2)我們都被世間的表相所騙,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寺院,都是被煩惱所騙、假相所騙。

  在世間是被世間邪見所騙,很多人因爲苦惱,找不到辦法所以跑到佛門裏來,來到寺院又被假相所騙。

  (3)我們要得到真實的快樂,我們得不到真實的快樂,因爲我們不了解快樂的原因,被虛妄分別推著走。

   我們學了佛法,知道得到快樂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但我們有哪個人這樣做的呢?內心是笃定的呢?

   舉例:①親近善知識,師父在哪裏出現,哪裏就有一堆人,就叫你親近善知識了嗎?哪裏有法師講課,我就去聽、闖進去聽,就是我聽聞正法了嗎?你說如理思惟,這個先不管它。

  什麼叫親近善知識?你的行爲讓善知識歡喜了,就叫親近善知識,不是跑到善知識身邊了叫親近善知識。你都讓善知識很難過了,叫親近善知識嗎?當然不是說讓大家不要上前來,個別現象,你上前來那個業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我不會因爲你是組長、你長得什麼樣而覺得你有什麼不同,你過來對我就是一團業過來了。你是否如理、有希求心,是可以感知的,所以你要觀察,不要一廂情願。

   其次聽聞正法,跑過去聽就叫聽聞正法嗎?聽聞、弟子相,講的是作病者想,你有沒有把自己當病者?有的人問他一周聽幾次課,他說:理念課、感悟人生課我都聽,我就是非常有希求心,還想聽。又問:你聽了做到了嗎?他說:法師我都做到了,我差點沒跟他合掌,想他是否是菩薩示現?又問:上次講的五欲你都放下了嗎?他說:那還沒有放下,我說:那你先還是不要加課了,先做到一點…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