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6▪P2

  ..續本文上一頁吧。

  ②課後有些人的回饋也令人吃驚,有人說聽了法師講的課很難過,說,你要說我就直接說我嘛,不想讓我聽課就跟我說,不要課上這樣來說。我沒有批評誰的意思,誰願意造這種違緣呢?如果我課下說你,你更接受不了。你要去想想他講的是不是有道理?自己有沒有如理親近善知識,還是在外相上轉?

  6、我們要得到真實的快樂,就不能在外相上嫉妒攀比。

  (1)我們沒運用佛法的時候,就都是在外相上轉,這會成爲一個非常自私的人。

  現在八十年代的人這點比較嚴重,我小時候還受過一些傳統教育,學習過象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現在有的人有種業力,一切爲了我,把別人都踩在腳底下才好。

  (2)一個人的福報是可以看到的。

  你是個願意爲別人付出的人,大家都會喜歡你,你是個自私的人,大家都不會喜歡、還會討厭你。寺院、世間都是一樣,你隨自私的習氣走,在哪裏都不會受歡迎。

  你多體會他人的痛苦、令他人快樂,爲他人付出,業造的重的話不用等來世,很快就會感果的,你的內心會持久的愉悅。

  (3)聞思修,佛法內證的快樂是我們要追求的。

  不是說做那個事可以親近法師我才去做,看到法師在哪裏趕快蹭過去聽一聽,山下又有聽法的機會了,如果是這樣,我們跟世間人有什麼區別呢?世間人發工資的時候,比別人少了錢就會去追究,我爲什麼比他少呢?

  (4)在外相上攀比,只是造違緣。

   什麼叫隨喜?別人得到快樂時我們要歡喜,我們呢,嘴巴上說隨喜,心裏卻很難過。

   舉例:明天又安排一部份人去聽師父演講了,他們會得到受益,那我們會隨喜嗎?我常常聽到的是他都去了,我爲什麼不能去,我也爲寺院效了不少勞啊?他去了你替他高興,你造善業,下次你也會去,你會感得機會,你說我不能去他最好也不能去,這是造惡業,你下次怎麼還能去呢?

  (5)所以,嫉妒心非常嚴重,嫉妒讓我們的快樂變成憂苦,讓有才華的人變得愚笨。

  ①我也以前也深受其害,看到別人好就是不開心,廣論忍辱波羅蜜裏有講,上座法師開示方法也講了,但對境就是心裏很難過,他爲什麼就是比我強呢?你如果想怎樣把別人踩下去自己爬上去,結果越是這樣越上不去。

  ②什麼時候有所改變的呢?就是確立了人生的追求是什麼時,因爲我要追求後世的快樂,周圍的人就都成了幫助我的人,比我好的人我要向他學習,比我差的人我以後要幫助他們,都是我的資糧,否則我們就在外相上你高我下、你死我活。你確定有善知識教你、你確立了人生宗旨,身邊的人就都成了我們的朋友,你會非常歡喜,想要擁抱他們。

  

  

  【四、師父開示內容】

   “佛陀在太子的時候,他就能夠有這樣子一種心情,他看到一回,就能夠發起這樣的心。並且呢,一直去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那我們看到這樣子的境界,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的,爲什麼我們看到如此慘烈的境界,還不能讓我們感悟?讓我們覺悟?讓我們認清自己生命的本質,以及世間痛苦無常的本質?說明我們內心,思維的習慣,還是煩惱在推動、業力在推動,同佛法的距離依然還是那麼的遙遠。佛法在自己心裏的位置,還是那麼的渺小、似有似無。我們對財、色、名、食、睡五欲追求的目標可以說非常清楚明確,甚至非常的笃定,而對佛法的信仰,對佛法的行持,總是那麼地搖搖擺擺,疑信參半,對自己的財富、名譽、權力,這些判斷一個人,在世俗社會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和標准,總是非常的在意、非常的渴求、根深蒂固。當然就財富、名譽、權力本身來講並沒有對與錯。對與錯的問題,從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它不是我們追逐的目標,它不是我們生命的方向,它不是我們今生今世成功與否的標志,是世間人成功與否的標志,而不是佛教徒成功與否的標志。當然這些名譽、財富、地位、權力,對于自己養家糊口,承擔社會責任是有一定的意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些僅僅是自己對家庭,以及對社會所應該肩負的責任而已。對社會所肩負的責任,對家庭所肩負的責任,它固然同佛法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它本身不是佛法。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你不學佛的人也要對家庭和社會盡責任,盡義務。反過來說,我們應該要如何用佛法在自己家庭裏頭,在社會裏頭去盡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要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行爲,更何況財富、名譽、地位、權力等等,他自己在獲得的時候,同時也具有排他性、競爭性、不穩定性、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比如說,你有十塊錢,你將十塊錢去買了一支牙膏,你買了牙膏就意味著不能再去買別的東西。這就是叫做排他性。你在去買牙膏的同時,有很多的小攤小販,希望你到他那裏去買牙膏,這樣子的話,本身也就具有競爭性。你買了牙膏,回到家裏的時候,可能會發現,自己家裏沒有鹽巴、沒有醬油。自己會想到,應該把這十塊錢拿去買鹽巴、買醬油。這樣也就說明,金錢的不穩定性。更何況我們並不能一直都能夠賺到錢,所以,它也存在著不連續性。我們如果不小心的時候,會把這十塊錢弄丟掉,它存在著不確定性。”

  【法師引導】

  1、總括本段內容。

   這段講佛看到無常的境界就能生起出離心,修道救衆生。我們看到更慘烈的境界卻無動于衷,因爲我們的思惟習慣是煩惱,我們麻木,對世間的五欲貪著,以財富、名譽、權力來判斷一個人的成就,世間這些財富、名譽、權力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它存在排他性、競爭性、不穩定性、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就是這些不是真實的快樂。

  我們要重新樹立一下人生的標准是什麼?沒有樹立標准就會存在剛才講的狀態。

  

  2、我們學得好不好的標准在哪裏呢?

  (1)自己內心感覺笃定嗎?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學得好不好,他的內心是空的,所以他要抓一個東西來證明他的成就,就追求名譽、權力。

   所以有聽法的機會他就要去,來證明他有希求心;法師走過去他會敏銳,看法師有沒看他一眼,法師爲什麼跟別人講話不跟他講話。

  (2)你學得好不好你自己是會判斷的,不是要別人來判你,說把你來生判到天上。

  你自己都會確信你的來生會更好,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煩惱減少了,你利益他人的心越來越多了,你內心很愉悅,你內心有了這些感受體會,你自然會散發出這種業力。

  (3)舉例:

   如果你求名呢?象有的老同學,說我都來了叁年了,大家都該尊重我,結果新來的人不認識你,你就受不了,覺得法師對新來的人爲什麼也不教化一下,應該向新來的人把我介紹一遍。爲什麼我們把快樂建立在這種之上呢?建立在佛法上,就穩定了、不排他了、連續了。

  3、要生慚愧心。

  (1)有的人你說了他的問題,他要麼反感難過,要麼抵觸,就算他內心承認,但是一笑了知,我就是這樣了,他沒有說我不想這樣了我想改。

   沒有慚愧心,一切善法都沒有了。

   說知道錯誤了,沒有想改的心,就是根本沒有認識到錯誤。

  (2)我們離古德的狀態差得太遠。大多數人覺得周圍的人、寺院對不起我,我都這麼優秀了,組長沒長眼、法師沒智慧,發現不了我這個人才,他沒說我很差、福報很小,吃的是常住的、住的是常住的。

   古德是什麼心情?都是痛哭流涕,覺得自己很差啊,覺得寺院、周圍的人對我這麼好,學習條件、吃的住的這麼好,我拼命學拼命做、感恩都來不及。

  所以有福報的人都願意爲別人付出、很感恩,總是抱怨的人福報很小,這是可以觀察的。

  

  4、學佛要累積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1)什麼是福德資糧?

   有錢?身邊的人都喜歡你,身體好,有閑暇時間,內心愉悅。

   沒有福報的人呢?病怏怏的,家裏常有人來找你回去,身心逼迫,看到周圍的人都討厭。

  什麼是智慧資糧呢?

   聽法容易懂,有信心,聽法易入心,觀察力敏銳,容易放得下,容易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沒有智慧的人呢?一根筋,非常執著,聽法聽不懂。

   但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沒福德智慧的人,可以通過學習用功累積,反過來驕傲、看不起別人,你的福德智慧就集不到。

   有了這兩種資糧,我們就能幫助利益別人,否則我們給別人帶來的都是痛苦壓力。

  (2)福德資糧的積累靠善心,最極至圓滿的就是菩提心。

   ①我們眼前就是要對人生善心,一個人、兩個人、一百個人,我怎麼讓你得到快樂?這個業有多大?對每個有情你念念生善心,這個福德資糧就積得很快。

   ②這是有方法的,先要發願我一定要生起善心,有善心的人他的內心是時常處于愉悅的狀態的,見人就歡喜,內心不會有恐懼感。

   ③舉例:以前我見人很恐懼,他會不會害我啊?就是善心生不起來。我們出去打的,先會想,他會不會宰我啊?現在的人爲什麼都安防盜門?現在我靠著大家把善心發起來一點,真是快樂,否則一輩子多苦啊。講法也是一樣,你沒善心坐在上面講會很恐懼,會覺得沒講好怎麼辦?前幾天去參加一個開光的活動,事先沒有通知,被安立到主法的位置,下面幾千人,第一念還是有點恐懼,幸好在這裏做了點善行,心裏想我怎樣幫助下面的人呢?結果境界馬上轉掉,心生慈悲看到下面的人,感覺原來是這樣,善心令恐懼全無。做好了是集資糧,沒做好是我的能力還只有這樣,有什麼好恐懼的呢?所以大家多生點善心吧!以後有因緣,以我的經驗給你們指導,你善心生起來了就不算白來這裏一趟了。

  (3)智慧資糧怎麼積累呢?

   ①我們在幫助別人、爲別人付出的過程中,智慧會被啓發出來,沒智慧是因爲不管別人。

  有的人對外境很麻木、很呆,你點他他還是一動不動,就是在于善心發不起來。

  以前我對事情很害怕恐懼,做了善行發現還是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別人來找我時我學會不拒絕別人,來一個答應一個,越來越多的都答應,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太美了,因爲看到自己的問題、別人的問題。以前對寺院的事不了解,也不想管,覺得自己可能今生是管不了了吧,結果境界的轉化是非常快的。

   ②舉例和分析:

   a、一次一個法師找我,讓我給他找輛車,我以前會說你去找某某法師吧,意思是不要找我,現在我會問他,你有什麼事啊?他說要一輛車運很多東西,要從雲水堂的庫房運140件坎肩到僧團的庫房,我說可以不用車,我找人幫你運,要不要一百個人?結果找了五個人,140件坎肩一下子全背完了。這讓我發現別人找我幫忙時他並不清楚他要什麼幫助,他反正是不夠了,先要了再說,先要車再說。通過這件事可以觀察到我可以觀察緣起,在這個過程中我累積福德資糧,我觀察別人的需要,觀察緣起,整合緣起的能力越來越強,這就是智慧資糧。所以現在有人在我旁邊幹活,我一看就知道他是什麼狀態。我發現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樣,是迷迷糊糊的。

   b、如果一群人在幹活,有一個要呆呆地站在那裏,那他已經“死機”了,我看到他會跟他說你快點去幹什麼幹什麼,他就又活起來了。他看起來是別人都在幹,我等一下有人喊我我再幹,但從佛法來看,他是在浪費暇滿人身,種了一個懶惰的因。

   c、今天掃雪,我跟大家說從上往下掃,因爲考慮景區可能從下往上掃,就不要掃重了。掃了一會發現有的人亂掃了一大片,我就上去呵斥他怎麼這樣掃?掃雪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誰歡喜?是爲了掃出一條通道明天好通車,不是爲了把路全部掃出來。有的人把做事當成任務,叫我這麼幹我就這麼幹,完成任務,根本不知道做事的動機是什麼?這樣怎麼能積到智慧資糧呢?心裏還想,老叫我幹活,聽法還沒有我的份。

   d、以前有個法師,那時寺裏很多法師開始講法,他面臨的抉擇是承擔還是聽法,他抉擇承擔,但是他回向到將來聽法時能證悟所聽法的內涵,結果後來學得最好的是他。

   e、比如現在,有的人心想法師很會講笑話,有的人心想法師講的這個我有一點體會,爲什麼不同?就是資糧不同嘛。所以你達不到的,你就要去累積資糧嘛,你會用心的人進步是非常快的。

  (4)佛恩深重,逢古難酬,佛恩深重我們無法報答,我們沿著這條路走,只會越來越快樂。

   1、我們學佛法的核心是道次第,我們需要很長時間去學習,生生世世熏習。

   2、“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這是道次第的攝要,道次第的根本在依師,他具德,能成就我們,依止如理的話,我們的菩提道就走對了,否則就是初一十五都錯了。

   3、“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你要觀察善知識具不具德,不是聽別人說就相信,或聽一兩次法就相信,你要用法來觀察,這個法師有信心、悲心、具德,你觀察到了就死心踏地地跟著他,你要找到一個具德的人,你有信心,因爲我們習氣很重,他來點你的時候你會知道他是爲了你好。普通的恭敬是不夠的,要大恭敬,非常如理依止,依教奉行去修學。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6》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